圖、文•傲天行
紫微斗數傳世的主要兩部作品是「全書」及「全集」二書,此兩部作品均有一點奇特的共通之處,就是對羅洪先其人的提及。
羅洪先是何許人?他是明代的一位學者,生於明孝宗弘治十七年,即公元一五○四年(甲子年)農曆十月十四日子時,字達夫,是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卒於世宗嘉靖四十三年(公元一五六四年),終年六十一。
羅洪先是官員家庭出身,自幼端重,不為嬉戲,從小立志要當學者。嘉靖五年(公元一五二六年),羅洪先參加鄉試中舉人,並於三年後的嘉靖八年(公元一五二九年)成為己丑科甲會試中的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在嘉靖十八年(公元一五三九年)的時候,羅洪先出任廷官,惟當時明世宗沉迷長生之道,政治極為腐敗,羅對此看不過眼,在次年冬與司諫唐順之、校書趙時春等人,聯名上《東宮朝賀疏》而冒犯了世宗皇帝,被撤職。
自此而後,羅洪先離開了官場,開始其學者的生活。自歸家務農之後,羅隱居山間,更加專心致志地考究王守仁學,閉門謝客,三年不出戶。然而卻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騎馬練弓、考圖觀史,上至天文、地理、禮樂、典章、水利、邊塞、戰陣、攻守、下至陰陽、術數、無不精心探究。
羅洪先傳世墨跡︰行書《夜坐詩十首》
羅洪先最為後世所稱讚的,是他曾將元朝道教詩人朱思本的《輿地圖》加以改繪,取名《廣輿圖》,此圖的出色之處,是首次將中國分為十三個省來標注分劃,成為我國最早的分省交通地圖。有人曾將羅洪先對中國地圖的研究與荷蘭地理學家基哈德斯.墨卡托(1512-1594)看齊,在清代康熙以前,為世上最偉大的兩位地圖學家。
據史書記載,羅洪先後期信奉佛教,晚年曾在鼓山出家,法號「念庵」,所以「羅念庵」及「念仲庵」這兩個名字是這樣得來的。不過,羅洪先在宗教的立場上有點奇特,他雖然與佛家結緣,但卻有與道教脫離不了的密切關係,這基本上可從一部稱為「萬壽仙書」的作品中清楚看見,此書的著者應為明末一位叫曹無極的人,書內輯錄了不少羅洪先先生的養生學問,其中不但提及了道教的「性命雙修」之說,而且更一再提及「白玉蟾」及「陳希夷」這兩個名字,風格上與「紫微斗數全書」相當接近。
「萬壽仙書」是另一部與羅洪先先生有關的著作,內容主要與養生的學問有關,今日傳世的版本是清朝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的刻本。
陳希夷先生的大名,我們研究斗數的,聞之自然如雷貫耳,但「白玉蟾」三個字對許多人來說,肯定不是真的認知得很清,只知道他的名字一度在「全書」中出現過,一般研究斗數的人,喜歡跟隨「全書」的做法,用「隱逸」來形容他,其實很容易令人誤解,以為他只是個不出名的遁世高人。可事實上又剛剛相反,白玉蟾先生是道教中地位相當崇高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是金丹派「南五祖」之一,與張伯端、石泰、薛式、陳楠等五人齊名。
認清陳白二人的大名以後,筆者很想在此交待一件事,就是讀者們對「全書」中「撮要六問斷」的疑問︰「陳白二人的生存年代相隔三百年以上,為何竟能突破時空限制,一問一答?」這個疑問曾在臺灣斗數名家了無居士的作品中一再提及過,許多人亦認為相當匪夷所思。
其實,這並非是甚麼奇特之事,實際上是古時術數家一貫所用的文學手法而已。將兩個不同年代的仙人一同喚來,作問答篇,是常見的事,君不見「張果星宗」一書亦用相同手法來述說老仙與李憕相見之事嗎?
而令許多人不解的,就是在「全書」序文中出現的十八代孫陳道,究竟是何人?大都份人會認為陳希夷先生是個修道之人,不可能有子孫,實令人費解。事實上,這「十八代孫」是指「十八代徒孫」的意思。
而陳道其人,就是序文的原著羅洪先,羅先生自稱在華山腳下相遇此一位年須弱冠的道士陳道,清楚提及陳道「年方二十有六時」,而嘉靖庚戌年,就是公元一五五○年,此年他正好是四十七歲,正當他離開官場多年以後,隱居致學的時期,如果以他當時的博學而論,發明了紫微斗數,是大有可能的,不過對同年代的人,他的發明多麼奇妙,用「毫髮不爽」來形容,說服力肯定會很有疑問。若托名於古人,則不失為一妙計。將心比心,此種行徑,我們應能體會得到。
再者,此道號「了然」的陳道先生,除了在這篇序文出現過之外,史書及野史亦未不見影踪,你我怎能就此相信了羅先生當年的片面之詞呢?無他,羅先生不外是想我等後來的人,重視他發明的這門精湛學問,而我們的確誠如其願,做到了,不過,這多年的謎底,也應在此刻一同解開。
明乎此,也應理解斗數是一種與道教關係相當密切的術數,而不是甚麼秘藏於宮廷內的大內絕學,四庫不輯錄,乃因年代不久,資料又過份零散也。(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