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玄機》雜誌主頁   宏泓道者其他文章

道家文化(三十三)          文•宏泓道者抄錄(敕奉祖師泓道, 正统之道)

《道心秘藏》-part 1

 

自序

「道心秘藏」天書之著,乃闡明「道心即天道之心法,秘藏即神秘之歸藏。」俾使修道者了悟心法是「微妙玄通」,必須用心研修實行。道是宇宙萬物之母,故稱:「天道」,修天道者必須修煉「心法」,以期達到修道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否則修道者者,舍此而想成道,是絕對不可能也。娘為挽救世道人心向善,避免浩劫之來臨,日夜為痴迷兒女憂。蓋諸兒女自墜落紅塵,只知物質之享受,不知道德之修持。只知積錢財,而不知積善德。只知制造浩劫,而不知化解劫厄,娘實為此而憂也。天道心法,秘藏已久,歷數千年來,未曾降述於世。玆應天運,娘不忍坐視諸兒女,盡罹浩劫,不得不再下凡揮筆著述「道心秘藏」,希諸兒女,體念為娘之苦心,勤修天道,以心法化解浩劫,庶免為娘日夜憂心如焚也。近世紀以來,物質之文明,已由手工業進步至機械工業,現已進步至電子工業,人類也可登上月球,到了太空時代了。物質文明的進步,是人類的一大好事,但只知物質之享受,而不知道德之修持,則道德文明空虛。物質文明的發展,必須與道德文明並駕齊驅,如果僅是物質文明提高,道德文明低落,則物質文明泛濫,而道德文明未能追隨,則人性易趨於野蠻,野蠻則不僅危害社會,更可加強互相侵略。昔時人類,動干戈以戰爭,現世將是核子的戰爭,雙方的核子彈,轟炸起來,是否會毀滅地球?世人若如此不顧道德文明,一味制造浩劫,是否會觸怒上天,難逃宇宙再一次的混沌?實不堪設想?為挽救浩劫之危機,當要打開「天道之秘,心法之藏」,使人人勤修天道,而得心法之貴,提高道德之文明,以克制物質之文明至於極點,以防止浩劫之來臨也。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第一章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道」乃萬有之主宰,亦即天地之母,萬物所由出也。道有三無私之德,禮記:「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所覆者萬物也,不分人之善惡,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山岳河川,不分禽獸草木,不分動物與不動物等等,凡在天下所有之萬物皆一視同仁,絕無偏私而皆覆之也。 

地所載者萬物也,不分山川河岳,不分人之善惡,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禽獸草木,不分動物與不動物等等,凡在地上所有之萬物皆一視同仁,絕不偏私而皆載之也。 

日月無私照者,凡日月之光所及,皆一視同仁而普照之,絕無偏私。由此可知「道心」是至正無私也。 

然則,何謂「道心」?道心者,正大之心,天地之心也。道心為先天道之心法,即良知、良能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即是良知。在止於至善,至善即是道心之極點。道心本無欲,有欲者,不是道心,乃人心也。人心多貪。故曰:「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心為後天之心法,即貪欲與自私,是故,人心危險也。 

道心與人心,原是一體,一念之善,即是「道心」;一念之惡,即是「人心」。道心與人心之分別在於「欲」,無欲就是道心,有欲便是人心。

人心本來不善不惡,其關系在「染」,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三字經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此「習」即染也,即教育也,教育之好壞,而分別造出善惡也。須知「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也。」 

道心既是天道之心法,凡修天道者,必須先修心法,修心法者,必從無欲開始,「少私寡欲」,為修道之基礎。人心惟危,可善可不善,善即道心。欲者動,無欲則靜,無欲即道心,即至善也。 

時運變遷法亦遷,上天大開普渡之門,今之修道與昔不同,不必如古人,遯跡於深山,隱居於古剎,只要從日常生活修起,就在塵世上修煉,出污泥而不染,乃是真修道者。 

此篇為「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之概要,願諸位應有善覺,少私寡欲,致力勤修天道之心法,則可近道矣!

 

第二章 打破人心,進修道心 

凡修天道者必須打破「人心」,然後始得進修「道心」也。蓋「心無所在,無所不在。」故心的范圍極廣,但一般人的心卻很小,因被私心所作祟,都是受了「肉體的束縛」所致,肉體是受了「感官」的影響而害了自己,所以打破人心,是打消「私心」之謂也,並不是真將肉心打碎也。要想修道,首當「打破肉體的感官」,感官亦可說是神經的思想,如果困於感官的神經思想,則「喜、怒、哀、樂」完全被感官所控制,那麼人就是感官的奴隸了,不但不能超凡入聖,反而陷於罪惡的淵藪之中,不能自拔也。 

然則應如何才能打破人心而不受肉體之感官所控制呢?那就是棄了「私心」。要棄私心,就要「精神統一」。精神若能統一,則可超脫感官的控制,也就是精神統一才可解脫人心的控制。如何才能精神統一?就是「至誠」才有力量使精神統一無欲無雜念,只有至誠信仰「道」,才能精神統一。心是變化的中樞,一切的變化均與它有關。人心與罪惡最為接近,如不下定工夫警戒,任其發展則為害不淺。蓋罪惡有吸引力,如食物對於人有吸引力一樣,人不食則餓;美色亦富有吸引力,能使人發生淫念與貪欲,故有「食色性也」之言也。所謂「人心」者,即普通人之思想概念,由神經及其它一切之反應,都可稱曰人心。 

道心者大心也,大心者天地之心,包羅萬像,道心是「無為而無不為」,能達到無為,才能無所不為,「無為」是物我兩忘,達於自然。「自然」是混元之本體,為宇宙最初之境像,也正是「道」─天地之母,萬物所由出也。 

人心若能無欲,就可打破私心而行正道,也就是可以進修道心而物我兩忘也。今喚醒世之諸位,你們必須先有一認識,人心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升天堂、入地獄,也都是由人心所制造,宇宙萬像只是幻化,本無其物,你們自願陷入幻像,認假為真,實可憐也。

  

第三章 道心范圍,包羅萬像 

「道」是創造天地萬物之母,無形、無狀、亦無固體、亦無聲無臭,而永遠長在,芒芒而不明,不分晝夜,周流於宇宙之間,毫無罣礙「道」本有心,其心至善,故曰:「道心」。道心者,大心也,亦即天地之心也。道心包羅萬像,無物不包,無物不容,公正無私,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謂之道心。今特將「道心」分為八節,闡明其秘藏,以利世之諸兒女進修。 

第一節 先天道之道心

第二節 後天道之道心

第三節 修道之玄關

第四節 去掉包袱

第五節 修道與身體

第六節 修道不壓搾肉體

第七節 天道的信仰

第八節 道心守中 

第三章 第一節 先天道之道心 

「道」分為先天道與後天道,故「道心」亦有先天道之道心與後天道之道心之別也。 

「先天道」者,形而上也,既是形而上,當然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並不是「空」,也不是「寂滅」,是能達到無為,才能無所不為也。

道心之「心」,不是普通所講之心,道心之心是「放之,則彌漫宇宙;收之,則退藏於密」,須知「心無所在,無所不在。」是故,道心之范圍極廣,包羅萬像也。 

無欲即是「道心」,但無欲不是枯木死灰,所謂無欲者:「至善」也。止於至善,為大學之道,實為道心之極致。修道心者,只求其「無欲」,無欲就可達到「神」,可達到「道」。神者,就是道的升化,故神也就是道,道也就是神。 

「道心」是屬於靜態的,但靜態不是寂滅,也不是枯木死灰,從中庸之「誠」,就可以看到道心的表現。語雲:「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此乃堅定信仰「道」之境界。道即是神,神即是道,信仰道,就是信仰神,如此堅定信神,人也可成神、也可成道。「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也是來自道。何謂神明?「其靜也不移,其動也不化」。換言之,就是「不變」,不變即是「永生」。 

易經雲:「原始反終」,亦即「歸真反璞」之意也。既曰:「真」,便是「永恆」,既曰:「璞」,便是「永生」,是故,「先天道心」是永恆永生。中庸雲:「自誠明謂之性」,由「誠」而「明」,豁然開朗,就是「領悟」,凡修「天道之道心」者,若能領悟,就能成道矣!道心有七個境界,即「七重天」,凡修道心者,有不同的發展與境界。

第一重天(世外天)──

其境界是超越物質世界,但在第一重天仍不免有色相,以及生死問題。不過在人間世界,為一善良的百姓,雖有做些功德,免不了仍墜入輪回,是一重較低的天。

第二重天(外物天)──

其境界與物質世界完全不同,屬於靈體的世界,即鬼神的靈體世界。

第三重天(外生天)──

其境界在外生天裡,沒有人間的生死問題,但還未到永生的境界,可除掉物質的束縛,精神升化到另外的一個境界,所有一切景像都異於以前的兩重天。

第四重天(朝徹天)──

朝徹天裡,最為簡單,在此境界中,還未脫離陰陽,猶不免限制。

第五重天(見獨天)──

其境界是見獨者,見元神也,元神為宇宙之主宰。元神即「道」,得於道者,可達此境界,這是很高的境界,而是到了宇宙的根源,才稱為「見獨」也。

第六重天(超時天)──

其境界是沒有時間空間,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整個宇宙在你眼底,也可以說,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我與宇宙合成為一,而是一個宇宙的總體。

第七重天(永恆天)──

其境界是永恆者本體也,宇宙的本體原是不動的,故稱曰:「自然」──自然無所然、無所不然,這是宇宙的終極,也就是先天,是修先天道者最高的境界。但也須從後天修起,所謂「登高必自卑」,始能漸入仙境也。

凡修先天道之道心者,應體認:「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解脫人世的束縛,自然達到「天道」,天道者為「道心」最高的境界。修道心的功夫,在「原始反終」。換言之,即「回老家」,老家為「道」,就是再復回我本來的道身,回無極天與娘團聚也。

 

第三章 第二節 後天道之道心 

凡修先天道之道心者,須知「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應按步就班,由後天道之道心修起,始能堅固道基也。然則,「後天道之道心」者何?即「人道之人心」也。修「人道」者,應致力修持與「心」有直接關系之「六根」與「六塵」,也就是修「道心」的迫切問題。所以,「後天道」是不離民生的日常生活也。

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謂之六根也。根為能生之義,眼根對於色境而生眼識,乃至意根對於法境而生意識,故曰「六根」。六根者,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識,故名為「根」也。 

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稱之為六塵,又稱為六賊。六塵以眼等六根為媒,劫奪一切善法,故以「賊」譬之。換言之,六塵易引誘六根,棄清淨而入罪垢,故被稱為六賊也。  

所以儒家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藉此四非,以清淨六根,而遠六塵也。 

是故,修道乃修「內聖外王」之功夫也。「內聖在克己」,將自己先克制的很清潔而無半點私欲,無私欲是先天道之「道心」。「外王在救世」,犧牲自己的利益以幫助別人,是兼愛之精神,是為後天道之「道心」。 

所以,修「人道」者,修仁心而行佈施,造功立德,以解消其所有一切業障,然後才能進道也。因此,凡修道者應先修後天道之「道心」,由近身修起,「誠意、正心、修身」以建立實踐之道德規范。先完成「人道」,而後才可進修「天道」。否則,業障未消而修先天道者,則業障重重,受「魔考」而易退道也。 

孟子曰:「不學而知,是謂良知,不學而能,是謂良能。」良知良能為「道心」,亦即「心之原」也。心之原者,即心之本能。「心」是主管變化的,一切形色的變化,由心主持之。但心有「道心」與「人心」之別,道心為先天之心,人心為後天之心,後天之心,屬於肉體的,肉體之心,不免欲心,故不能純潔也。又人心可為善,也可為惡,所以危險也,必須有約束之道,才可以避惡趨善,故必須修「道心」,以約束其「危險心」也。

「後天道」即人間世,離不開日常生活所謂之「紅塵」也。紅塵是什麼樣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一切現象全是「無常」,所以,為避免無常,必須「修道」,但修道有很多的障礙,那障礙就是紅塵的弊端與人心的貪欲。現上天大開普度之門,人人均可修道,人人均可成道,所以世人不可存出世的觀念,應存入世的觀念,只要日常生活順規順矩,男人遵守三綱五常,女人遵守三從四德。語雲:「百善孝為先」,為人子者,在家奉行孝道,在國報以精忠,則「人道」可成矣。 

現今之世,隱居山林,或幽居深谷,俱非「修道」的本旨。須知「道在邇,而求諸遠。」道在本身,身外無道可求,惟一所求者,希「道心」的擴展,凡間正是後天道「道心」的表現。修道者,有大進展者,亦有碌碌無聞者,這不是修道之「名利」的問題,是道心的鞏固與否的問題。須知世間之「名利」是人欲的增殖,不是道心的「良能」,道心之良能的擴展,是大公無私的,是濟世活人的,是以稱之曰「功德」。

名利是貪婪的,是污濁的,所以凡修道者,若執著於名利者,則「道心」無可修也。聰明才智的修道之士,多是藉自己的地位,以完成救人的善舉,或用自己的錢財撫卹貧困,或致力代天宣化,勸人棄惡從善,果爾,則錢財是有價值的,錢財是身外之物,亦可說是「假」,借假以修真,可建立最大功德。孟子曰:「舍我其誰歟?」人人當積極建立功德,人人當抱救世的宏願,立志修道,但也不可「騖名逐利」,而陷入於罪惡之中。

 

第三章 第三節 修道之玄關 

修道之「玄關」,有謂:玄關在中脈,有謂:玄關在任督二脈,亦有謂:玄關在前額等莫衷一是。修道何以重視玄關呢?因為玄關是「元神」的重要出路。在欲講修道與玄關的關系之前,必須先確定玄關在哪裡? 

世人謂家宅之正門為「玄關」,故修道引用而言玄關為元神必循之正門,亦修道者必先入之正門,殆無疑義矣!可是這個正門在哪裡呢?就在人之「前額」。因為脈絡只是修持「元胎」的路線,在體內之間,絕非元神之出路,何況元神乃清純之靈體,清純則上升,故玄關在前額,已無庸疑義。現在說明了玄關的所在,以及它的功能。玆再講到它與修道的關系。 

玄關乃「人與天」相通之橋梁,玄關大啟,則正眼流通,萬法由心,隨意而動。何以謂?就實質而言,修道之主要目的:企求修為至無所罣礙,元神得脫離假體而與之各成單元。亦即修至元神沖開玄關出竅,始得不受肉體牽引與束縛,而得「反璞歸真」,契合大自然,神游於太虛,自如無礙,與天地同參,永恆不滅之境界。 

故,玄關這個門戶一啟,元神運轉大小周天自如,萬法隨意收發,而達返本還原之真如也。在表面而言,玄關既為正門,修道亦必遵循正道而入門,絕不能執著於某一項迷惑,蓋因修道雖是一項深奧玄妙的功夫,可是,絕非一條阻絕不通的死巷,必然有可遵循的門路,可以逐漸推進。 

天人合一的距離,雖有形的差距,令人覺得高而不可攀,實際上,只是一念之間而已,一念善,即升天;一念惡,則墜淵。正所謂:無勞修別道,即此是玄關。道在心,心使念者也,所以走善的道路,已是「天人合一」境界的起步。 

但,在修持妙旨玄微之道心,雖有甚多阻障關門,但欲修至啟開玄關門戶之時,假體的束縛,卻是修道最大的障礙。如何去掉這個束縛的包袱,而達到與「天」相通的境界?那就應該由「去掉」作為修持的功夫了。如何去掉這個束縛的包袱?且研修下節。 

綜此而言,修道與玄關的關系,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亦是一體兩面的密切關系,蓋因元神沖開玄關出竅,乃為先天道心之修成,由正道入門。修持道德而證人道,乃是後天道心之修成,由此相輔相成,可自由沖過玄關,達於天人合一也。

第三章 第四節 去掉包袱 

修道至成道這一段過程,其中有一關鍵的修持,也是必須明白的道理,那就是「去掉包袱」。所謂「包袱」,即是牽掣你道心的障礙。牽掣道心的障礙,其因素因人而異,故總括言之謂「包袱」。顧名思義,可以聯想到包袱所給予人的累贅感,因而必須去掉它。 

天地人謂之「三才」。「人」可與天地同參,與天地同列,也就是說:「人可以永生不死,與天地融匯一體。」但如果你滿身是零碎,如情欲、名利、悲傷等,有形無形的包袱,那怎樣可與天地同參融匯一體呢?雖然可以說:天人的距離甚近,可是也甚遠,其中遠近的關鍵就系於一念之間而已。可是這「一念」卻是一道無形卻堅韌異常的防線,只要能夠突破此一防線,了無牽礙,才能立登彼岸,但是,古往今來,有多少修道人,輾轉輪回而被堵於這一道防線之外。 

試舉一例:人與萬物為什麼能生存在地球上,可以安然的站立,不會因地球的運轉移動而被甩進太空中,那就是地球有引力故也。而太空船為什麼能夠掙脫引力而穿越大氣層?那就是因為它有「動力」,所以,人要去掉包袱,也必須要有動力。這個動力就是「修持」。去掉包袱的修持,而達到「去掉包袱」的境界,可大略分為三項:

一、得悟─從言語中,聽受道理而有所領悟;從色相中,感受變幻榮枯而有所覺悟。

二、功果─從行善德以佈施,從助道以代天宣化,從行忠孝以垂青史。

三、內性─從道德規范以約束心猿意馬;從清心寡欲而修身養性。 

以上三項可去掉包袱的牽掣,就可以說「進道」,也可以說「成道」,進道與成道的差別,就在於你是否能夠持恆不怠而已,而這一縷靈性的復蘇,道功的成就,也就是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與天地同參,融匯一體。因為包袱一去,就像太空船充滿了動力,可以掙脫地心引力的牽掣而穿越大氣層。人的靈性不再受包袱的累贅,也可以突破那道防線,而達到另一個境界了。 

再舉一例,加以說明,世有修「先天道」者,嘗有謂:受明師一指點玄關,就是得道。這個「得」字,不是已成事實的「得」義解,而是指明,讓你悟到,那裡就是成道-超生了死,永脫輪回的關鍵,是一個假設的「得」。是得到了,必須「修持」而後才有得道之日,因為這個修持,仍是在肯定的事實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原動力。為什麼要先讓你假設「得」到「道」呢?那就是要你去掉包袱,因為「元神由玄關」出入,而玄關又在肉身之中,這個肉身就是元神的包袱,先讓你明白元神的出入門戶,再讓你去掉包袱,這樣就可以得道而成道。 

 

第三章 第五節 修道與身體 

修道有一個密不可分的附屬,也是必要的條件,那就是要有一具「軀體」。換句話說:「修道離不開身體」。這句話乍聽起來像是執相了,因為修道就是要脫離這個軀體的束縛,為什麼軀體反而成了修道的必要條件呢? 

肉體的我,是個基本因素,在「反璞歸真」的過程中是個開頭,所以對於肉體,當然不能稱之為「假我」。因為你如果否定「肉體我」,那麼「真我」又何在?又如何去反璞歸真?又為什麼要反璞歸真呢?因為有一個肉體我,所以才須要反璞歸真。這種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實卻是一個至理的源頭。所以「肉體的我」,可以稱之為「假體」,絕不能稱之為「假我」,因為假體是有「靈性」暫寄的軀殼,就像一間房子,是個死的建筑物,因為有了主人,它才顯出有生氣的道理一樣。 

儒家的「克己復禮」,強調「人本」;道家的「無為」,講究「清靜」;佛門的「戒律」,主張「苦修」。這都是提示「我」之重要性。可是數千年來,歷代儒家卻將思想主流,偏入了仕途進取的階梯;道家的思想,偏於高深難解;佛門卻閉關自守,固步自封。因而各家奧義,未能普遍深入人心,而使一些精髓湮沒,殊為可惜了。 

今講明了修道離不開身體的重要性後,再談到既然修道必須要有身體配合,而身體的組成又離不開感官,有了感官,又產生情緒、欲望,那麼要如何打破這一關呢?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這個「身」,即是指感官,也因此身而有了「欲望」。太極學的觀點,主張「欲」為後天性,可是這個後天性又有其所必然而致,換句話說:也是隱伏在後天性的潛意識中。「欲」是生理不平衡,生理也是軀體組成的重要結搆。所以,首要就是要注重「平衡」功夫。精、氣、神的平衡尤為重要,也就是說要打破這一關,必須使精氣神平衡,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因為你如果能永遠生理平衡,則永無疾病,就可以長生了。 

道家有「性功」之說,佛門有「禪靜」之學,這都是一種平衡的功夫。世有研究哲學者嘗言「心」,可是他們都不知道「心」之外,尚有「良知」與「良能」,雖然一切變化源於「心」,可是這平衡作用是屬於「良知、良能」。克欲首在「良知」,而良知的動力,卻是「良能」,不要以為同樣屬於心的主宰而輕忽了。建房子的講究材料、技術,與偷工減料都能完成,可是結果卻是絕對迥然不同的。 

概略的講解了身體對修道的重要性,再繼續講解「不能壓搾肉體」,以作結論。

第三章 第六節 修道不壓搾肉體 

人之肉體,對於修道之重要性,是要借重於這個軀體而使靈性在未能永恆不滅時的寄住所。身體是個假我,靈性是真我,修道求諸於永恆不朽,即是真我的不滅。可是靈性卻是一團虛無飄渺的氣息,所以才借著假我而成形像,這就是宇宙生生不息的運行,也即是「大輪回」。所以兩者密不可分,而修道就是要永遠打破這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使靈性永恆超脫與假我的契結,而達到「真我」,即反璞歸真的「天人合一」境界。故在修道過程中,這個軀體是必然性的首要條件之一,但是絕不能誤解於要使這個肉體磨煉至成道的境界。有人以為苦修這個肉體,可以使它光明,就能成道,這是錯誤。蓋肉體本身不能光明,靈性才能升華,所以修道絕不能壓搾肉體。 

有婆羅門教,力主苦修,釋迦初期也是受婆羅門教影響,而由苦修進入修道途徑,但苦修的結果,身體衰弱,氣息奄奄,幾乎無力起身,終於了悟,乃恢復正常飲食,改變進修的方式,於是大澈大悟,始證無上正覺。所謂「苦修」,乃是約束自己勿沉迷於物質的享受,以去私欲,才能使心存正信,靈明朗耀。並不是一味壓搾肉體,一副軀殼,即使變成骷髏,也不會有靈明,與肉體無關,原在心性而已。 

道家有養生之說,但這養生之說不是指肉體,這可由南華經中俯拾可得其義,如「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道家不執相,不身見,乃重「神」。所謂「神」即「靈性」也。又謂:「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為像,其名同為帝,惟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因此可見道家用力於「守神」,並非耿耿於一具臭皮囊矣! 

以上的說明,並非是表明軀體只是修道必要的條件而已,也不是要你們刻意注意肉體,更不必用盡各種方法壓搾肉體,雖然也有肉身成聖的例證,但總究是極為少數,不符普度主旨。 

人總是不能離開肉體而生活,因為肉體既毀,人就死亡,則萬事皆休,是以有了肉體才有我,有了我才能修道,這是必須重視肉體的原因。但是重視不能成為養尊處優,因為那樣享受過份的快樂,會產生迷戀,迷戀會使心智不清,甚至觸犯道德規范與律法,更因而蒙蔽了寄住在肉體裡的靈性。 

壓搾肉體,就沒有原動力可以修道,過份珍惜肉體,蒙蔽了靈性,都不符修道的方法,所以只有使肉體生活淨化,才是修道的筑基,基是根本,「本立而道生」,所以修道者首先必須淨化自己,如果淨化猶未成功,則一切俱屬空談。道不是從任何壓搾中取得,道在邇,求諸遠,舍近而求遠,則愈求離道愈遠,一生辛勞,終未得道。因為道就在眼前,就在心中,舍本逐末,當然徒勞無功。

 

第三章 第七節 天道的信仰 

道心的范圍,有如一面織成而佈開的防護網,它必須堅韌,水火難侵,那就是「信仰」。由精神力的精誠、專注,交織成為一面無任何破綻、空隙的防線,以保護道心。 

為什麼它必須堅韌、水火難侵呢?堅韌得彈性伸縮,以御沖擊,即天人交戰,名利之爭,不以動搖心志,神始得安。水者,先天真水,即「精」也,亦即須防「色關」。火者,三昧真火,若妄動無名,即火燒功德林,亦即須平「氣關」也。是故,道心將有賴於這面防護網的保護,庶得使人身三寶─精、氣、神與假體相輔相成,達到修道的最高境界,不會反成為傷害道心的最大利器也。 

修道必須信仰,信仰就是力量,可是要信仰什麼呢?要如何將力量導之於正呢?這就是今日欲提出講解的主題─「天道的信仰」。 

「天道」是什麼?啟迪萬物之玄機也。老子說:「執大像,天下往。」執大像,就是主宰宇宙的根源,也就是天下歸往的地方。所以對天道的信仰,就是要明白宇宙主宰的力量,遵循著這條路線,回到你們原來孕育的地方去。 

但包含在整個大原則內的細節,不僅是簡單的三兩句話工夫而已。信仰非空口白話,更非坐而言、不能起而行、虛而不實的工夫,相反的,是一種徹底的實踐、勵行的工夫,因為這樣才能使力量產生。 

南華經天地篇有一段記載:「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像罔,像罔得之。黃帝曰:異哉!像罔乃可以得之乎!」黃帝志在訪道,修道百余年,可見對道心信仰之堅定。玄珠者「道」也;知者「智」也;離朱者「色相」也;吃詬者「言語」也;像罔者「無像」也。黃帝得道,是「舍掉人世間一切有形」,進入「玄珠」境界。這整篇的含意,顯示出要「得道」,不是「用智慧、用色相、用言語」去索求,因為人的智慧有限,言語支離,色相更易成執,只有以「無像」之心,沒有幻虛的困擾,直入真如之境,這也是修天道最重要的一門課程,更是發揮信仰力量的最大關鍵。這樣的說法,也許你們還不能盡入其中,所以特規划成一個簡單公式,讓你們明白,怎樣才能對天道的信仰作出具體的實踐工夫。  

夾帶─不能存有僥幸的心理,欲達到天道的境界,是考驗嚴格,絕無循私,任何夾雜,均難得過關而進入最高境界。 

零碎─任何的牽引,因果包袱,不可攜帶,否則難以達到天道最高境界,除非功果之建立,已達到天律頒賞的標准。

掖藏─污垢必須完全去掉,絲毫的玷染了原始純潔的靈性,都不能達到天道的最高境界。

綜此而言,本節的重點,就是對天道的認識而生出信仰,發揮出力量而達到「歸真反璞」也。

第三章 第八節 道心守中 

軒轅黃帝修道一百余年,始悟出「道」之真髓而成道,乃以「允執厥中」四字,一直傳「道」給堯帝,堯傳給舜帝,舜傳給禹帝時,則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作為修道之心法。這個「中」字絕對不是「中間」之意,若指中間,又何必說人心、道心,更不必說惟精惟一,然則要精、要一,精什麼?一什麼?就是要很誠懇的守著允執厥中的「中」,天人合一成為一體,就是「中」。 

中也者,緩沖極端之平衡也。太陽對於本系各星球有引力,各星球對太陽也有斥力,引力即向心力,斥力即離心力,此兩股力量就成了兩個極端,所以要使它們能夠平衡,就必須有軌道,這個軌道就是「中」,平衡點,就是力的中心,有個中心點才能夠維持平衡。 

「中」這個字,自古聖賢創始而用之於闡述道,是其深邃與奧妙的含意。易經有「天人合一」,中庸有「贊天地化育與天地參」,道德經有「執大像而天下往」與『玄同』,莊子有『齊物』,易經另有:「神無方,易無體。」都連綴出「中」字的概要。 

「中」不是內,也不是外,就像:「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藏一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才能確切的表達出「中」的真諦。 

「心」是整個人的中樞,一切意念,林林總總的變化,都是由心而衍續,所以,中心就是整個修道過程的標准點。舉例說:一件事情有個中心,絕不致於偏差,修道有個中心,當然更不致偏差了,那麼距離更高之境界,當然又是邁進了一大步,這就是修道應對「中」的體認,也是本節總結論:「道心守中」的概要。 

說明了「中」的理論後,再講解應如何實踐這個「中」字,首先,要瞭解如何去實踐,因為「中」是「道」的心法精華,縱使才智之靈子,奮乎百世之工,亦僅望其涯岸而不可得之成也,可謂:「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綜匯之義,豁而至達。」不為過也,故能得解其論而踐其行,則天人合一之修道最高境界,即如反掌之易也。 

修道之入門,無分門派,無分你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入道者必須明悟出「中」的實踐,今為之規划成為下列幾點,以期簡潔明晰,庶得一讀而悟之功。 

一、丟棄抗衡─因為「中」是平衡,抗衡是一面倒的作為,一切欲念,都是它的後盾。

二、了解矛盾─矛盾是陰陽的作用,因為陰是惡,陽是善,宇宙萬物事理都包含在其中,交纏的結果,就是「矛盾」,了解它,才能在朦朧不清時,走出一條光明的大道。 

第四章 修道心法之概論 

修道之心法,是一個漫長過程中正確而主要的突破關鍵。蓋「心」者主宰也,「法」者關鍵也。就如一扇緊閉的門,想要達成打開它的願望,必須知道如何去拔掉它的閂一樣的道理。閂是阻礙物,如何拔掉閂就是方法,也是開門而唯一正確的方法。引用在修道而言,從入道起:修、磨、悟、證等過程中,必然有許多阻礙,那麼,如何順利的突破阻礙,邁進更深、更高一層的境界,這個「突破」就是心法所在了。 

「揭發宇宙的奧秘,啟迪人生的玄機。」這就是心法的最高境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因為修道者能夠貫通「道」的最高境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能與天地同參,進入宇宙的總體。換句話說,也是與宇宙融匯成一體,那麼宇宙的奧秘自然得以揭發。人生際遇,流離變換,林林總總,卻也脫不了一個緣也,這個「緣」字,看不見,摸不著,強要冠以名詞,也就是「牽引」、「玄機」,而所有牽引力都脫不了因果,所以這個「心法」就是能幫助你們解除它的束縛。 

「心法」不是單純的精神作用,更不是 術法,它是超越精神、 術法的整體成就,把它比喻為「光明大道」最為貼切了。「藏天下於天下,則無所遁」是最好的剖析。「志於道,據以德,依於仁,游於藝。」儒家的思想也以「道」為最高要求境界,而儒家最重實踐,由此也可知,心法不是空洞的修道教條。 

無論什麼學 術、思想,都難免為時代巨輪和潮流所淘汰,因應民俗而產生的新風尚,隨著文化的進步也跟著前進,只有「心法」永恆不變,因為心法是要幫助你們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換句話說,「道」的境界不變,則「心法」也不變,這是每一個修道者必須明白的道理。 

道統是一句很抽像的名詞,要把它解釋得合於邏輯,只有「道」是一個整體,比喻為宇宙。「統」則是一脈相傳的延續,聯接上一句宇宙,那就是宇宙的延續,而宇宙的延續靠什麼呢?大道運行的軌道,既稱軌道,則必須有既定的秩序,不能令其散亂。「心法」是一個修道最高、最重要的關鍵原則,所以有道統,沒有心法,難得圓滿;有心法,沒有道統,相對的也不克大成。道統與心法不但關系密切,不可偏廢,更是有相輔相成的作用,這由前面的說明,可以有一個具體的印證。 

在本書前面三章,娘剖析『道心』的精義,而以『中』作為道心的結論。今第四章修道心法之概論,將分為三節剖析,將如今的道門,除了五大門戶儒、道、釋、耶、回外,盛行而極具闡教普渡,代天宣化的道場,分類歸划,再作詳細的剖析,深願世之勤修天道之諸兒女,能夠細心研閱,研而有悟,悟而有得,得而實踐,踐而證道以達最高境界,是娘所寄望者也。

第一節 先天道門

第二節 鸞門修持心法

第三節 性命雙修心法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 (61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