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玄機》雜誌主頁   宏泓道者其他文章

道家文化(三十四)          文•宏泓道者抄錄(敕奉祖師泓道, 正统之道)

《道心秘藏》-part 2

 

第四章 第一節 先天道門 

道脈之延續,有賴薪火相傳,自伏羲畫卦,黃帝首證大道之成,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老子,以迄孔、孟,而至於今,雖有分流旁支,衍成千宗萬教,各立一幟,廣傳教義,但萬流匯宗,「道」之本體不因此而有所改變也。 

世有先天道門諸兒女,忌種種因素,致傳教佈道方式頗不受贊同,本是萬教普度,各度有緣,實不該自相排斥,但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中錯雜,期待修子自作體認也。 

惟,不可否認先天道門已深入各階層,頗收代天宣化、普度有緣之成果。姑且不論其傳教、佈道之方式好壞,針對此,綜匯規划出三大項目,作為先天道門修子之公開心法也。 

自縛─猶言自囿於繩索,不能施展手足,即如自入陷阱,難出生天。 例如:飛蛾好光,乃有撲燈自滅之舉,咸謂之愚,何奈彼難自主;蚯蚓圖熱,是以自致暴亡;蠶吐絲,本意護身,孰知人取絲反害身;蜂釀蜜思以養命,而人取蜜將傷命。前兩物為圖快意而滅亡,後兩物求厚生反喪命。利害依伏,當非初衷,卻無以自主,此非自縛為何耶?以物喻人,修道本為永恆之計,卻不該因修道而致肉身受傷害!蓋在修道過程,以迄達到永恆,肉身乃為基本要素也。故,先天道門諸位在教義許可范圍中,入門修道,須去自縛。 

患難─人生在世,波折難免;患難者命運之所注定,非大德大道者無以遷移命運所注之劫厄,變舛為通,須心善;蓋命通心舛,亦變通為舛也。由此可知患難之生,由心左右,而心念之錯雜,瞬息而易,換言之,患難乃時有所生,修道者必視之為魔考,任考不倒,堅恆一心,庶得更邁進一程,否則修道流為奢談也。 

性命─三皈、五戒皆所以保養肉身之精、氣、神也。而保精、養氣、存神,總而言之,即為性命永恆不朽。性命雙修之論,各家咸有之,今單言先天道門,後節再逐一詳解各家之論。身有三皈、五戒,倘三皈不真,五戒不全,則流轉於三途、五苦之內,不能了生死矣。性命雙修之最高境界為「三華聚頂、五炁朝元,始得超乎三界之外,不囿於五形中。」但如何始克臻此?肉身乃受天地精華所孕育,本已具備不朽之要素,故可借肉身之守皈戒,以期去蕪存菁,反本真如,以契天地精華,直與融會,斯時達此境界不難矣。

凡先天道門修子,自進道之時,必先以去「自縛」為第一要務,克服己身心理與外在障礙後,受「患難」之磨煉。前此二關安然度過後,可謂已是「脫胎換骨」,則性命雙修,已是步上光明之大道矣!娘深願諸兒女,細研本文之意,體娘之心,則超生了死之道不遠矣!

 

第四章 第二節 鸞門修持心法 

上天為三曹普度,乃大開方便之門,是故,聖佛仙神齊降凡間,處處開堂,方方闡教,致力代天宣化,以木筆題字砂槃,傳真聖意,勸人履仁行義,棄惡從善,醒聾啟瞶,教化迷蒙,修身養性,正己化人,此乃鸞門之使命,體天行道,以匡正世道人心者也。 

易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夫,鸞門之設,以儒為宗,以神為教,藉飛鸞提醒人心,守五倫、遵八德,改革異端,破除迷信而歸正道也。是故鸞門亦稱:「聖門、鸞堂、聖堂。」繼承天道道統,一脈相承,發揚鄒魯遺徽,以詩文為教化,導人遵守國法,以「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作為教化之本,凡入鸞門為鸞下生者,均稱為聖門之弟子,亦即鸞門之修子也。均凜遵聖訓,遵守堂規,作為修身悟道之明師,此乃鸞門修持之心法也。 

凡欲修持天道之心法者,必須由日常之生活修起,有意入道場修持者,以「鸞門」之道場最為方便,因其修持最為簡易,更為因應世道,符合人際生活狀況,是故凡入鸞門修持者,容易進道而收功厥偉者也。蓋,鸞門有煅煉通靈之正鸞生,負責揮鸞以傳真聖意,啟迪修子,此正鸞即是「神之使者」,以木筆傳真聖意於砂槃,作詩文以教化,再由宣講生講解詩文之意,俾使修子能得了悟奉行,則「人道」修持可成,而可進「天道」也。 

綜此而言,鸞門修持之心法雖曰簡易,娘仍提出二大項目說明,深願鸞門之諸兒女詳為研悟,並期勉勵奉行,自可進道而成道也。 

一、正己化人─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鸞門亦有「禮、戒之規」必須恪守,以期修身養性。鸞門雖無如其它門派道場之繁雜與嚴格之要求,但人道之遵循則為首要之條件,凡諸綱常倫理、四維八德,俱在實踐之列,正己工夫,達到樹立良好模范,然後才能度化他人。如立功立德,宣講勸善,引迷入悟等,皆是度化他人之實踐功夫。所以入鸞門修持者,在家應奉孝父母,認真自己事業,善顧妻兒,日日三省吾身,暇時應上聖堂效勞造功。 

二、效勞─

鸞門有定期揮鸞之日,謂之「鸞期」。入鸞門執弟子禮,則為「鸞生」,亦稱「效勞生」,亦即「修子」也。「鸞期」乃聖佛仙神諸高真,降鸞揮出詩文以勸化世人之日。是故,鸞門之修子應到聖堂參鸞效勞,恭聆聖訓,學道修身,研味聖訓,實踐奉行。所謂「效勞」乃弟子服其勞也,必須有恆毅及自動自發之心志,借著效勞以磨煉自己之心性。 

故此二大項目亦有相輔相成之功用,若得一世奉行,成神成佛無難矣。娘今並非偏重於鸞門,蓋上天大開普度之門,由鸞門修持而成道者眾,故特述之。

 

第四章 第三節 性命雙修心法 

「靈子離鄉已久時,沉酣苦海作迷兒,天書既著娘心願,速速勤修得護持。」憶自九六原靈,下放凡塵,母子別離,已經過無數元會矣!怎奈欲念生,則大羅天多業障。心性昧,則方寸地積塵埃。慧滅性移,被聲色蒙蔽,直入迷魂陣中;貪名逐利,成因果輪回,而受枷鎖牽纏此身。於是三途四濁混淆,六道無休止境,將逍遙聖境忘棄,樂凡塵假像而忘返矣,母心悲嘆!日夜呼喚,倚閭門以望歸,奈何迷墜既深,兒女不知歸程。因此,不得不重履凡間,躬親著作「道心秘藏」一書,指引迷子回鄉之大路,求得天道康莊,以掃物欲之塵垢,逃名利之網羅,以明本性,有悟來源,同返瑤池,龍華聚會。 

夫,性命者,陰陽也。陰陽為對立,「在天為日月,在地為水火,在方為南北,在時為子午,在卦為坎離,在虛空為風雲,在人身為性命。」各有息息之密切關聯,相輔相成。如天無日月,晝夜怎得分明?地無水火,生靈焉能養活?方無南北,四方怎能安寧?卦無坎離,水火怎得升降?時無子午,人民何以作息?虛空無風雲,人民何以清泰?人無性命,肉體何以主持?是故萬物離了陰陽,從何而生?乾天坤地,天位上,地位下,人之生也,一離母腹,臍帶斷,啼聲打開四相。乾坤顛倒,乾失中爻之陽而為離,坤得乾中之陽而為坎。離者離也,離了先天之故鄉;坎者陷也,一點真陽,陷於後天丹田,何日返本?如何還原?娘玆舉述於後。 

命之誕生,入於人世,性則開始發芽,最始之本質,譬如果核,雖一小粒,巍然大樹及累累之果實,均由此小粒而成,然當其核未發之際,人所不見耳,只見其有,不見其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以至性流為空談,肉體為機物,靈性為精神,有形體有精神,人庶稱為萬物之靈。以人喻車輛,馳騁道路,行動靈敏,若棄置於車場,乃蠢物耳。靈性在人身,人際關系,生氣活躍,靈性一去,人際關系等於零,截然中斷。以上兩例,當可啟悟為性命雙修成就之最高心法也。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遇風生波,遇動生浪,遇寒結冰,遇熱化氣,映像生影,隨方就圓,無微不入,其質澈清無渣,不舍晝夜,變化無窮。水為無心,剛強無體,言其柔雖鏽針而不載,言其剛能載巨輪而不沉,運則為雨露,流則為河海,強之金石為開,柔之抽刀不斷,植者賴以為生,污者賴之以淨,雍之則止,快之則流。 

本性如日月,私欲如雲霧,性命之理須明,明其性而知其理,再借後天因素,即如水之喻,可為隨物成形,但不變質,自達明性而至性也。娘在本章闡明心法之修持,並將性命之理,以例作喻,希諸兒女能多體悟,潛心研閱,以期早日了脫苦海。 

 

5 天人合一 

天人何以能合一?這是世之修道諸兒女最想悟透及想明白的道理。可是卻因為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天人合一」是一個很深奧的道理,因而放棄了去研悟它的涵意,也有人雖然明白天人何以能夠合一的道理,卻只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或者是只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 

自古而今,修道者多,而成道者少,甚或對於修道,抱有排斥的心理,究其因,他們不能明白天人合一的真正意義,以及不能明白為什麼「修道」要達到天人合一的道理? 

莊子逍遙游中有這麼一段話:「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這是說明了不要以為自己不知道的,就否定了它,所以無心向道者,就不聞道、不求道,也就不能了悟「道」之寶貴也。 

凡做事欲想達到大成就,必須先有好的準備,也須用大工夫才能有成。譬如:「大江大海,若積水不厚,則無力以負大舟,若僅覆一杯水於地,就想以行舟,焉能以負荷乎?舟焉能行駛乎?因水淺而舟大故也。風若積不厚,則無力以負大翼,如大鵬鳥之大翼,雄飛九萬裡,因風之積不厚,故不能雄飛也。」修道亦然,如無恆心毅力,堅定意志,則有如「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也。」希修道之諸兒女悟而勉之。 

然則,為什麼「天人合一」是修道的最高境界呢?具體的說:天即宇宙,大自然的代名詞。「天人合一」即是與宇宙合成一個,融會成為一體,也就是超脫了生死的大輪回,這不是理論,也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而是一個可以達到的境界。 

天人同體──

天與人是一體,整個宇宙來自「道」,人也是來自「道」,所以天人可以同體,既然是同體,所以可以相通,既然可以相通,就可合而為一。人是天地間的精華所孕之靈神,與假體結合而成,本身已具備了大自然的精華,換句話說,人本來就是宇宙的一部份。 

萬像合一 ──

世間事的林林總總,形成了錯綜復雜的萬像,看起來漫無頭緒,其實是相同,外表觀之,萬像紛紜,但它是幻影,是一種錯覺而已。老子的「玄同」、莊子的「齊物」均有說明,可資印證這個「萬像合一」,實際上,在這個表面的幻影,它的內涵只是「因果」所衍生而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個人都有先天至性之善良,都稟賦於天地精華而生,就在「習」而相遠。道之修持,必須下定工夫,「聞道而修」是入門,「修而有悟」是工夫,修道遇魔考而不退,是為「恆」,有恆心而修,就可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 (61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