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莊 (3)
釋迦牟尼佛 降
述:「大道康莊之謂禮」
禮:履也,禮者,何以言履,謂履而行之也。禮者,禮儀之稱。又禮者,理也,禮樂記云:「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乃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故曰:「禮乃天理之節序,人事之儀則,人之品行節文也。所以,人不學禮,無以立也。
「禮」為人之品行節文者何也?節文是內外之工夫。節者,無過也,無不及也,合乎中道之謂節也。文者,禮之外,在重文飾也。內為正心,修身,克己復禮。外可使眾生得其安份之功也。節己之欲,以離怨。節己之情欲,以達節人之情。故禮乃為人處世之要道。禮以節己,禮以文人,禮以文表達之,合乎中道,故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矣。」
然則,「禮」之用,乃表現人身無染邪氣,有恭敬心之意。人若有恭敬心,定無邪念,自然生出敬愛之心情,若有敬愛之心情者,則其對長輩定有恭敬禮貌之表現。對下輩定有慈悲愛惜之心矣。所以「禮」乃以互相尊敬為原則。
所以,人有萬物之靈,而為萬物之上,均不可無禮而亂秩序,人若無禮,則與禽獸何異乎。
論語顏淵問禮,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四勿乃為人立身之本,若能依此而運行,則近「禮」矣。
所以「禮」有包涵:「貌、敬、謹、謙、讓」之五大美德。茲將「禮」之五大美德,分述如下:
貌者:容儀也,容貌也。貌曰恭,行之端正,求實而不求虛,內誠外端也。身正從容,舉止從容,威而不猛,神態怡然,故講之禮貌也。
敬者:敬惕也,尊敬也,誠篤也。人之一舉一動合乎道,一言一行合乎理,舉動言行,發之於正,心思無邪,此乃敬惕之功也。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發於中心之敬,是謂尊敬,禮敬也。朋友之交,貴乎誠篤。交久而越敬,不失其初之交,是謂誠篤之敬也。
謹者:慎獨也,心之動,行之謹,慎獨存誠,仰不愧,俯不怍,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光明正大,現隱顯微,皆合乎謹。中庸曰:「君子戒懼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工夫,貴乎省察研幾,去惡存善。此皆謹慎務實,合乎中道,行之必合乎禮節也。
謙者:遜讓也,謙己進修也,存養也,敬也。雖有其功而謙遜不誇其功,雖有其善,而謙遜不揚其善,為世勞而無怨,乃謙之功也。不恥下問,乃謙之進修也。謙遜為存心養性之本,謙遜其心而存養其性,謙恭待人,謙和接物,上下和睦,無爭無鬥,無怨無恨,無嫉無妒,此皆謙遜之德也。史記樂書云:「君子以謙退為禮。」心有謙遜之德,外必有合乎中道之禮儀也。
讓者:己之所有,推之予人也。推賢尚善也。厚人自薄也。忍辱也。禮曲禮曰:「退讓以明禮。」堯典曰:「允恭克讓」,讓之為禮仁心之德所生,為君子讓賢得眾也。仁人君子有讓人之美德,不以小過而責人,不以小失而怨人也。居上而不驕,謙讓溫和,居下而不悖,禮讓以法之。此謂讓遜之德在內,讓篤之道在外也。為人絕無自私偏袒之心,見賢則舉,見善則揚,恭敬和順,讓遜和眾,此皆讓之工夫也。
此五大美德,是學「禮」者,必須先學先修之要項,言之雖易,行之不易也,願世人善為修之,切勿因行之不易,而退步不修,須知:「世間無難事,只怕此心堅。」勤修則禮可成,而大道康莊,可任你行矣。
呂祖 降
述:禮之表現『坐懷不亂,重視禮節的柳下惠』
柳下惠,乃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即展禽,名獲,字季,常居於柳下,死後,謚曰:「惠」,故稱「柳下惠」,是一個生得很美貌的男子。
有一天的晚上,一個暗戀了柳下惠很久的美麗女子,終於找到機會來接近他。那女子對柳下惠細細的傾訴思慕之情,後來竟不由柳下惠分說,硬要擁抱著他,就這樣,那女子把柳下惠弄得一塌糊塗。柳下惠沒辦法,請她走,她不走,要動氣,又覺得自己無禮,便閉起眼睛來端坐著,那女人便依偎在柳下惠的懷裏,一直到天明才走了。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自古流傳至今,可見柳下惠對於「禮」之重視也。
嗟乎,現今世道澆漓,人心不古,已失去了倫常禮節,男不遵禮教,女不守貞節,更以偷香竊玉,紅杏出牆等之傷風敗俗事情,層出不窮,可謂棄孔孟之道,已到極點矣,莫怪社會上,姦殺、強暴,通姦等等之案情,時有所聞,已無「柳下惠」之再生,坐懷不亂之正人君子矣。
願世人,須知我國乃禮義之邦,人人應遵守禮教,以免造孽而觸犯天顏,致降下災劫。但世人尚未能了悟,沉迷不醒,良可嘆也。
天上聖母 降
述:「孟母訓子注意禮節」
孟母乃孟子之母親也。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人,為子思子之門下生。從小就喪失了父親,由孟母一手教養成人。
孟子在二十歲時,就結婚了。有一次,因他有急事,沒經過叩門,就匆匆忙忙跑進寢室,不料發現他的妻子竟蹲在房中,(註:蹲,虛坐也。)在那時,婦女不正襟而坐,是很不禮貌的,孟子就很生氣地跑去告訴母親說:「我的妻子不懂禮貌,我要跟地離婚。」孟母忙著問他:「她有什麼不對的行為嗎?」孟子答道:「她在房中不端端正正地坐著,卻蹲著!」孟母又問:「你怎樣會知道她蹲在房中呢?」孟子回答道:「是我親眼看到的。」孟母又問:「你進房間之前,先喊了一聲嗎?」孟子回答道:「沒有。」孟母就說:「這樣看來,不懂禮貌的卻是你自己,而不是你的妻子。禮記上記載著:『在進入房間之前,應當先有所表示。』你難道忘記了嗎?我們不可乘人家不備的時候,去找人家的錯處。你進房間之前未曾喊一聲,她也許有她的事情,說不定當時她非蹲不可呢!你匆匆忙忙地急著跑進去,這實在是你自己的錯誤,還要怪你的妻子嗎?」
孟子得到了這番教訓後,知道是自己有失禮貌,感覺非常地慚愧和不安,於是以後都隨時隨地注意禮貌,恐怕有失禮的地方。
所以,為人必須遵守禮節與禮貌,我以禮貌待人,人亦必以禮貌待我。語云:「人無禮則野」,人若無禮,則與禽獸何異?願世人應遵守禮節,隨時隨地重視禮貌,以免有失禮的地方,而被人所不齒也。
有詩為證:
為人處世學忠良。謙敬心懷德可揚。
孟母訓兒尊禮節。金言懿德永流芳。
歐陽修夫子 降
述:禮之表現「信陵君禮賢下士」
春秋戰國時代,四公子之一的魏公于無忌,封於信陵,號稱信陵君,生性好客,禮聘天下之賢士,家中養著三千個門下客,他聽說夷門地方有一位隱士,名叫侯贏,年紀已七十,信陵君心甚仰慕,想邀請他到自己的門下來。
有一天信陵君大擺筵席,置酒宴客,等到客人們都坐下之後,他把自己左邊的坐位空留著,駕了馬車,親自去迎接侯贏。侯贏穿看破舊衣服,一點不客氣,上了信陵君的座車,信陵君親自執著馬鞭很恭敬地為他駕車,在半路上侯嬴碰到他的老朋友朱亥,又下車來和朱亥交談,故意立談了很久,用意是要觀察信陵君是不是有厭倦的表情,但是信陵君愈顯和氣。侯贏看信陵君的態度越來越恭敬,才再上了車。信陵君的侍從,看到信陵君給一個穿著破舊衣服的老頭子,執著馬鞭駕車,暗中都在竊罵侯蠃。
信陵君家裏的客人,有許多是魏國的將相等有名人物,等他開席,信陵君駕車到了家裏,恭敬請侯贏坐上首始開席,並親自給他斟酒,所有客人都覺得驚奇不止。
古時節的宴客,是左邊的首位最為尊貴,信陵君虛左席以待侯贏,是尊敬賢人之禮,也就是表示求賢的態度。所以,以禮待人,必得人心之謂也。
願世之修大道者,應遵「禮」而修,須知我待人以禮貌,人亦必以禮貌待我。故,人如無禮,則不得人心,被人所不齒也。
有詩為證
詩曰:待人禮貌得人心。敬老尊賢直至今。
如此胸懷如此德。信陵君譽滿儒林。
李鐵拐仙翁 降
述:「以禮讓感化人」
管寧字幼安,三國時代,魏、朱虛人氏,從小很喜歡讀書,所以成為一位很有學問的人。
管寧平時的態度非常謙恭禮貌,說話的語氣很溫和,所以大家都很喜歡跟他在一起聊天,他常以孝悌的道理,禮讓謙和的道理告訴大家,因為他很誠懇,所以大家都很樂意接受他的意見,所以凡是他所到的地方,一切不良的社會風氣,都會立刻改變,成為一個風氣敦厚的地方了。
有一次,管寧恰好住在一口公井的傍邊,汲水的人很多,因為人多,爭先恐後,男的不讓女的,少的不讓老的,時常吵了起來。管寧看了這種情形,心理很是不安,他就立刻買了許多裝水的器具,放在井旁,自己前往把這些器具裝滿了水,以便來汲水的人取用。他有如此禮讓謙敬助人的胸懷,卻不讓人知道。所謂:「行善不給人知,謂之真善。」後來大家都感到很奇怪,到底是誰這麼好心地,在查問之下,始知是管寧所為,於是大家很感動,以後凡是來汲水的人都互相禮讓,男的禮讓女的,少的禮讓老的,不再有爭吵的事情發生了。
又有一次,管寧的鄰居,養有耕牛,有好幾次這牛因無人看管,跑到管寧的田裡踐踏,把農作物都踏壞了,甚至於有的被吃掉了,管寧不但沒向牛的主人說些什麼,反而把牛牽到陰涼的地方,不讓強烈的太陽曬壞了牛,再用食料飲水,供應這頭牛,比他的主人待得更好。牛的主人聽到了這件事,感到很慚愧。
此乃管寧心中抱著「貌敬謙讓謹」,有「禮」之五大美德,故能以感化世人也。願世人仿學管寧之為人,勤修禮讓,則大道康莊可任你行之矣。
有詩為證:
詩曰:禮讓行為感化人。管寧正是好修真。
諸生仿學成功果。大道康莊可履新。
北極玄天上帝 降
詩曰:勤修大道自康莊。處世為人德可揚。
放下屠刀登佛界。逍遙極樂異尋常。
其二:大道康莊一聖書。導人立德可安舒。
動修自得成功果。挽轉頹風信不虛。
其三:天降明燈照四夷。康莊大道好驅馳。
世間多少痴迷輩。及早勤修志莫移。
聖示:大道康莊乃一本勸化聖書,亦是教育之良書,希世人勸修而奉行,庶免辜負聖佛仙神,一片精誠揮鸞之勸化。
地藏王菩薩 降
述:「大道康莊在何處?」
大道者,大路也。康莊者,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即平坦之大道路也。但,此平坦之大道路乃是回天堂極樂之正路,不是凡塵之俗路,亦不是崎嶇難行之羊腸曲路,亦不是花街柳巷之邪路,亦不是顛入苦海之迷路,亦不是墜入輪迴之末路,是一條上天堂極樂世界之正大光明之大道路也。
然則這條光明正大上天堂之大道路,究竟是在什麼地方呢?是在世人的本性中,所以世人若能了悟,修身養性,則其本件光明,自能出現大道就是康莊。 孔夫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就是說,世人日常之出入,必由門戶經過,為何不由此大道路而行耶?的意思。
既然大道康莊是在世間人人的本性中,世人必須勤修大道康莊之「仁義禮智忠孝廉節」八大美德,其本性自能光明,其大道自能康莊,上天堂之大路,自能平坦而無阻礙也。
世人若能修至本性之大道,光明而康莊,則可達到「超生了死」的地步。「超生了死」就是超出陰陽,跳出五行,脫離輪迴,登上天堂,免了生生死死,免了沉淪苦海,免了萬劫不翻身的苦惱。
蓋人生在世,陽世並非樂土,是活地獄,怎麼說呢?例如:富貴貧賤之人,皆不離煩惱。富者思欲再富,貴者思欲再貴,均貪無止境,故不離煩惱,貧賤者,貧者不安貧,賤者好自專,故自惹煩惱與憂愁,日日苦惱衣食住不如人,所以說是活地獄也。死入陰間,亦非樂土,是死地獄,入地獄,必受陰司審判其在世之功過,過多於功,則受陰律之制裁,故謂之死地獄也。惟有上天堂,始能永遠得到極樂。所以為求「超生了死」,必須勤修大道,由此康莊的大道,直上天堂,享受極樂,以免再降塵世,免受四生六道轉輪之苦也。佛說:「人身難得,東土難生」,現世之人,既得人身,又生在東土,應修明大仁、大義、大禮、大智、大忠、大孝、大廉、大節,做一個忠孝廉節之忠臣孝子,做一個仁義禮智齊全之善良人民,其死後,自能登天堂極樂,否則,墜落地獄受萬般之苦楚。
如岳武穆王之精忠報國,如關聖帝君之大義參天,如虞舜之大孝等人,均名留千古,享受萬世之俎豆。故,天堂與地獄之路,皆由人自選擇也。
現臺中武廟明正堂奉旨揮鸞著作「大道康莊」之聖書,是導人上天堂之捷徑,亦是社會教化之良書,希世人好自研讀而修之,則康莊大道在眼前也。各自勉而修之。
尹真人 降
詩曰:鸞門木鐸策光前。教化無私遍大千。
彙集成書煩筆墨。留傳後世譽拳拳。
其二:尼山垂訓化三千。四海尊崇道德篇。
扢雅揚風開覺路。鸞門大任繼年年。
(待續)
宏泓道者【道法術】研究所-太乙純陽派
Kerby Kuek Chinese Daoism Metaphysic Research Center -Tai-Yi Dao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