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玄機》風水雜誌主頁   宏泓道者其他文章

大道康莊 (5)                           


延平郡王鄭成功 降

    述:智的行述「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真真天下第一軍師、劉伯溫添字

    諸葛亮字孔明,道號臥龍,漢,瑯琊陽都人,有經天緯地之大才,出鬼入神之大智,初因天下大亂,躬耕南陽,不求仕進,受劉皇叔三顧草蘆敦請之恩,始出輔佐,善用智慧,運謀戰略,收四川定西蜀,開蜀漢基業,安定國家之良謨,漢中王駕崩,臨終受命,力輔後主,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卒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

    劉基字伯溫,明太祖朱洪武的開國軍師,輔佐太祖一統天下。有一日行兵過定軍山,與將軍常遇春,進謁諸葛武侯墓,見武侯墓牌上刻著:「天下第一軍師諸葛武侯之墓」字樣,心中甚是不滿,說道:「諸葛亮輔佐劉皇叔打天下,不過得到三分之一的蜀國而已,竟敢稱為天下第一軍師,我輔助太祖一統天下,尚未敢自稱天下第一軍師。」乃俞常遇春將墓牌取下。常遇春欲取下墓牌之時,竟被墓牌吸著不能動作,常遇春驚出一身冷汗,適時在墓牌上浮現兩行小楷字:「卸我牌,常遇春,添我字、劉伯溫,欲免出厄,脫甲而逃。」常遇春乃速將戰甲脫卻,始得逃出。

    劉伯溫看此情景,始驚駭而慚愧,心服諸葛武侯之智慧,有預知未來一千數百年後,所發生的事情。即提筆在武侯墓牌上添題「真真」二字,為「真真天下第一軍師諸葛武侯之墓。」

    此乃諸葛武侯有經天緯地的奇才,預知未來之智慧,莫怪劉伯溫拜服的五體投地,驚駭不已。

    蓋因古之戰士,均穿著鐵製的戰甲,諸候武侯的墓牌乃用吸石所製,故鐵甲被吸石吸著,不能脫身也。

達摩祖師 降

    述:「大智若愚」

    大智者,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究盡生靈之性,故其靈台明朗,不矇蔽其心,作事皆合平道與義,不自誇其智,不露其才,不批評他人之長短,通達事理,凡事逆來順受、不驕不餒,看其外表,恰似愚人一樣。

    好自誇其才,必容易得罪於人。好批評他人之長短者,必容易招人之怨,此乃智者所不為也。故智者退藏其智,表面似愚,實則非愚也,誰都不識其智耳。所以學智不難,若苦心精研而修之,則可得到其智。但,學愚則難也,因世人,均有好名之心理,均有好誇之行為,故,「愚」難學也。孔夫子曰:「大智若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文殊菩薩 降

    述:「智仁者戒殺不食肉」

    世人凡有仁智之士者,均了悟戒殺放生之德,持齋不食獸肉之因,為「肉」字乃表示「人食人」之故也。蓋因獸類亦有生靈,不一定其前世亦是人類所轉世者,若人食其肉,豈不是「人食人」也。孟子曰:「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此乃仁心之發現也,是智者之所不為也。

    有詩為證

    肉字內中人食人。可憐俗子不知因。
    四生六道生靈在。莫績冤愆永不伸。

蓋天古佛關聖帝君 降

    述:「大道康莊之謂忠」

    忠:竭誠也,為下克忠,事上竭誠也,危身奉上,險不辭難也。

    「忠」乃心專意誠,不偏不倚,專誠唯一,忠心無二,逢事不苟且,不顛倒、不輕舉妄動。孟子曰:「教人以善謂之忠」,按教人以善,是竭誠教人也。

    「忠」乃在位盡其職,為人謀竭力而完成,絕無半點虛心假意。

    「忠」乃事上要盡其力,盡其誠,始終如一,不可有始無終,不可中途變節,不可見利思遷,不可受困苦而變其志。

    「忠」乃上有危難當承擔之,且替其解圍,雖有生命之危,亦在所不辭。上有憂患,如己之憂患,時時替其擔憂,盡力去化災成福,化險為夷,若不成功,當以成仁取義,不可貪生怕死,當力而為之,乃忠之至也。

    見善思齊,見義勇為,忠於行道,無妄心,無妄為,心存忠義,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始終忠心耿耿,毫無懈怠,臨險不卻,臨危不變其志,忠於勇為,此乃古今不易之忠義也。

    所以欲達到忠心之發現,必須完成五大美德,此美德即「義、誠、勇、竭、正」也。

 義者,宜也,合乎人情,有公無私之謂也。

 誠者,真實也,真心也,天真純一之謂也。

    勇者,氣盛無所畏避,捨身成仁之謂也。

    竭者,盡也,不二也。

    正者,方直不曲也,不偏也,矜莊也。

    此五大美德,若修而行之,則大道自是康莊可行,而「忠」成矣。

哪吒三太子 降

    述:「現世之謂忠」

    從前君主時代,所謂「忠」者,是臣子對君王而言,現在民主時代,是人民對國家而言,凡處事接物,能夠盡心盡職,不欺騙,不妄為的都叫做「忠」,自古至今皆然也。

    今日我們說「忠」即是愛國家,愛護民族,盡心盡力,為公忘私,將此身獻給了國家,為公務員者,不貪贓不枉法,盡其職務,為人民效勞。為人民者,安份守己不犯法,盡其國民納稅義務,不論男女老幼,不分富貴貧賤,都有他們應盡的忠忱,可見現世之謂「忠」,是連自己也計算在內,渾然一體,擴大到國界最後邊沿,不以從前君主時代的範圍,至限於君臣之間也。

南天監察天君 降

    述:「正氣凜然的忠臣文天祥」

    文天祥,宋朝吉水人,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他出生於世家,父親是一位很正直不阿,教子有義方的長者,文天祥就在這良好的環境下慢慢的長大。

    文天祥在十八歲時參加縣試,中了第一名的秀才,在州的鄉試,中了舉人,廿一歲入京會試,中了第五名的進士,典試的時候。被皇帝賞識,點為狀元。由於他文章很好,皇帝很高興地說:「此乃天之祥,宋之瑞也。」所以他又有一別號叫宋瑞。

    文天祥高中狀元以後,盛傳蒙古人正準備南來侵犯宋朝,這時人心惶惶,而朝中之大臣卻有人主張遷都,以避敵人之侵害。文天祥聽了很是氣憤,曾上書請皇帝斬殺力主遷都的不忠份子,並極力主張廢藩鎮,編新軍,荐用人才,富國強兵,以便抵抗外侵的蒙古人,但皇帝宋理宗卻缺乏果決的意志,文天祥中肯之主張未被採用,他很失望地暫回故鄉,等待將來有機會再出來效忠國家。

    可是,元軍勢如破竹南下,宋軍無法抵禦元軍的銳勢,節節敗退。不久的時間,襄陽失守,元軍南取夏口,東取建康,國運垂危。

    這時文天祥認為自己非出來救國不可了,於是即刻應召到湖南去供職,曾受到湖南安撫大使江萬里丞相的鼓勵,文天祥很是感動,決心報國救民。這時宋恭宗在位,因有貪生怕死無恥之人降敵,引元軍攻下鄂州,沿江東下,銳不可當,恭宗祇好下了勤王的詔書,在江西贛州供職的文天祥,接到了皇上勤王詔書後,很是悲傷,不禁痛哭流涕,立刻發動各地英雄豪傑,共赴國難,但因地區狹小,才召募了一萬各人,又都是未經訓練的壯丁。於是有人勸告他不要白白地去送掉了生命,而文天祥很悲痛,且義正嚴辭地說出了救國於難的一番大道理,大家聽了很受感動,都願意效命,在他領導之下共赴國難。文天祥把全部家產都捐獻出來做為軍費,親自率領這一萬多人的軍隊向京師臨安進發。

    這時局勢很是危急,朝廷的大臣大多數主和,因而主和派得勢,文天祥的主張均未被採納,貪生怕死的人很多,大家認為求和才是苟生之道,很快地,元軍的先頭部隊已迫近京城,文天祥主張與元軍作一死戰,但這時主和派領袖陳宜中當政,文天祥的主張始終沒被採納,依然在進行和談。文天祥被拜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兵馬,支撐這個危局,不得已只好自己去到元軍營中談判,並要求元軍元帥伯顏,先行退兵然後再談條件,而伯顏態度驕慢,百般地威脅文天祥,但他始終不屈服,使伯顏更加看重文天祥。

    伯顏把文天祥留在元營裡,就把其他跟著而來的隨從打發回家。文天祥在元營裡很受優待,但他沒忘救國的責任,當他被留在元營時,聽說皇上及太后等被俘,痛哭失聲,哀傷欲絕。但他在失望中,知道陸秀夫和張世傑護衛恭宗的哥哥益王和弟弟廣王逃到福州去了。皇室子弟並沒有滅絕,使他存著一絲希望,於是想盡辦法逃走,經過詳密的安排下,總算逃出了元營,又歷經千辛萬苦才逃至福州。

    這時端宗在泣,文天祥被拜為右丞相,於是開始訓練軍隊,準備做復國救國的計劃,在最初還很順利,但到了最後還是抵不了強悍元軍的反擊,又兵敗被俘。第二次被解送至元營的時候,元軍統帥張弘範叫他跪下,他說:「我只能死,不能下跪。」威武不能使他屈服,利誘不能使他變節,張弘範對文天祥更加敬佩,於是上奏元世祖,元世祖接到報告後,立刻下令護送文天祥到京城去,到了京城元世祖勸他投降,並給予宰相的高官顯爵來利誘他始終不屈,而被禁在監牢裡有三年的時間在監牢裡作有正氣歌一首以明其志,一代忠臣就此盡節,而他忠貞的意志,不拔的精神,千古留名,萬世流芳。

    我國歷朝皆有大忠臣,忠臣皆出自孝子之門,漢之關雲長,唐之郭子儀,張巡,宋之岳飛、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明之史可法等等皆是盡忠報國之士,其他忠臣之例,不勝枚畢。盡忠報國者,丹青留名,萬世流芳,死而升神,永享俎豆,祀奉千秋。(待續)

宏泓道者【道法術】研究所-太乙純陽派

Kerby Kuek Chinese Daoism Metaphysic Research Center -Tai-Yi Daoist

http://www.kerbykuek.com/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 (61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