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香港風水學家黃頁

容超榮其他文章

                             文•容超榮 

 

中華「雜節氣」的啟示

 

 

      〔初刊於本刊印刷版第三十一卷,2000年1月〕                          

     

    新紀元其中一個研究項目,就是對各種古代曆法作出探討,看是否仍適用於現今社會,又是否對新世紀的繽紛世代有所啟示。我國二十四節氣與大自然配合的奇妙處,更是有興趣者不肯輕易放過的課題。


    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按週天三百六十度等分,教授百姓以歲時順序,訂定農牧作業;可說是天文氣象學的偉大貢獻。各地民眾又巧妙地利用數字紀曆,如二月二、三月三、重五、重九、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等,來闡述特殊的時令變化,普及氣候知識和語言風俗。這些「雜節氣」補充了節氣對中國南北天氣差異之不足、沿海內陸生活之不同。歷史悠久的有「三伏」和「九九」。清代趙翼的《釋三九》,辯證三乃數之始,九乃數之成。


    查『三伏』是將一年內最熱的時期分為三個時段: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第一個順序十天,叫做頭伏或初伏;第二個順序十天,叫中伏或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算起,往後順序十天叫末伏或三伏。伏是隱伏避暑的意思。庚日就是庚午、庚辰、庚寅、庚子、庚戌、庚申。


    而『九九』是指一年中從較冷到最冷又回暖的那些日子。將這些日子按九天一個時段,分為九段,順序稱為一九、二九、三九……到八九、九九,共計八十一天,所謂「數九寒天」。它是從冬至日作為一九開始,依日序每隔九天算一九、二九、三九……直到驚蟄前二或三天而為九九。冬至日基本固定(公曆十二月廿二或廿三),因此九九日期除閏年最後的九九開始日期提前一天外,其餘各九開始與終止日期都是不變的。由此又衍生出各地方的九九歌謠。


    黃河中下游地區流傳的「九九歌」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耕牛遍地走。」而江南一帶流傳的「九九歌」有:「一九二九相見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頭吹篳篥;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鷺宿;五九四十五、太陽開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衲擔頭擔;八九七十二,貓兒尋陽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另有華南「雜節氣」的蒔和社。所謂蒔(時),是指夏至後的十五天。夏至後三天為頭蒔,之後五天為二蒔,再後七天為三蒔。有的地區在這期間「蒔秧」,而社原指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後來立秋後第五個「戊日」也叫社;分別稱之為春社與秋社,各別在春分和秋分前後。春社敬祀土神以祈求五谷豐收;秋社敬祀土神以酬謝農作收成。


    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風。「花信風」是較有情趣的「雜節氣」。據《蠡海集》載:每月二氣、六候,自小寒至穀雨,共四月八氣二十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風應之。其順序是——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穀雨、一候牡丹、二候余靡、三候楝花。所以宗懍《荊楚歲時記》云:「始梅花,終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風。」若九九歌報數春的訊息,則花信風細數春的浪漫。
(本篇完)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