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香港風水學家黃頁

夢筆其他文章

                                           文•夢筆  

夢裡玄機〔之六十三〕

 

 

持戒的真正精神

 

    

    上一卷提及佛弟子不一定要持素,可能有些人未必能接受,但這是依律典中記載而言。在義淨三藏所撰《南海寄歸內法傳》中第九條「受齋軌則」,很清楚的寫出,供養出家人的食物,甚至器皿,都有明文規定。

    出家人的食物有五嚼食和五噉食。五嚼食是一根、二莖、三葉、四華(花)、五果,屬前菜。五噉食是一飯、二麥豆飯、三麵、四肉、五餅,屬主食。先吃前菜,再吃主食,次序不能亂,乳酪等飲品可隨意。主食中有肉類,但必需是三淨肉,明文記載,這是不容置疑的。

    其實佛弟子不應在吃的問題上爭論不休,因為筆者常遇到這種情況,也看到很多人為了不能持素,以為佛弟子一定要吃素的不正確觀念而放棄皈依佛門,十分可惜。如果要在吃素就是不殺生的論點上吹毛求疵起來,那就連水都不能喝。要知道水裡面又有多少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見的,那些亦是生命,追究起來喝水也是殺生。

    因比內法傳中第七條叫「晨旦觀蟲」,就是講喝水的問題。而這一條規矩完全表現出佛陀護持生命但又設想週到的精神。

    第一次讀到這條規則,覺得很好笑,一早起來為什麼要去看蟲呢?

    我們現在飲用的都是經過處理的自來水。但在古代飲用的是井水、河水或溪澗水,這些水裡面會有很多昆蟲或其他生物,因比僧團有專人負責處理飲用的水,供給整個僧團一日所需。

    他們會先觀看水裡面有沒有蟲,如果有的話,就用一塊織得很細密的棉布將水過濾,把昆蟲及生物隔開。大概過濾幾次,直到肉眼看不到有生物為止。佛陀規定只能用肉眼看,不能用天眼看。

    天眼是指神通力,等於現代人用顯微鏡去看一般,那就什麼水也不能喝了。所以是名符其實的眼不見為淨,但又非常合情合理。

    經過以上所述的步驟後,這些水就可以飲用,但只能用一天,隔夜就不能再用,因為可能又有蟲。所以濾水是每天一早指定的工作。


    隔出來的昆蟲,不能隨便就傾倒回水裡,怕會傷害到牠們(例如撞暈),要用一種容器,將牠們輕輕放回水中。可見佛陀護持生命的心是如何細緻。

    因此以前的出家人出門一定要帶濾水羅,沒帶的話,在外就不能喝水了。飲用沒過濾的水是屬於犯戒的。比丘六物,除三衣一缽外,就是濾水羅和尼師但那又名尼師壇(即臥具)。這些對學佛的人來說,雖然未必出家,也應該知道一些。

    佛經有記載一個有關濾水羅的故事:有一老一少兩位出家人從很遠的地方來參見佛陀,卻忘了帶濾水羅,因此一路上都沒喝水。直到最後支持不住,再不喝水就要渴死了。年少的就說:「死了就見不到佛陀,我要喝水保命,才可以見到佛陀。」於是年少的就破戒喝了沒經過濾的水。年老的卻堅持守戒,寧願渴死也不肯喝水,結果真的渴死了。由於他持戒圓滿,死後即投生為天人,享天人之福報。

    年少的保住了生命,終於見到佛陀。佛陀見到他,只說了一句話:「你因信我而要追隨我,卻不守我的教導,如今你見到我了,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故事很有義理,佛弟子要遵守佛陀的教戒,那些都是可以解脫生死的方法。持戒是令身、口、意清淨,如此才能有定而得智慧。不好好地去奉行,就沒法達到彼岸。佛陀只能教你,你自己去做,卻沒法幫你解脫,這才是持戒的精神所在,不是吹毛求疵,增加自己的煩惱,還去挑剔別人,更不是拿來炫耀。

    至於大自然中的植物,佛陀亦顧慮到。如出家人行走,不能踐踏新生的幼苗,損害生機。如需要一個地方而要砍伐樹木,出家人會先向樹木唸頌《無常經》,說一些生命無常,有生有滅,不要執著的道理。說完後第二天去觀察樹木(這一點很有趣,他們如何知道樹木的反應呢?佛經常常顯現出以前佛弟子大多數有神通),沒問題就可以砍伐,不行的話會再講解一次。如是者三次都行不通的話,就放棄這個地方,另尋他處。

    學戒要明白其背後的動機和道理。宇宙萬物,息息相關,互相平衡,哪怕一根小草,都有其存在的原因。所以護生是以整體來論,不是只在吃素上斤斤計較。現代人流行環保,佛陀早在幾千年以前,就已洞悉這個道理了。

    戒律的精神不是只在表面上下功夫,而是由內心所發,意識最重要。譬喻走路不小心踩死了一隻螞蟻,那不算犯戒,因為不是有心而為,意識中全無踩死的心念。但以筆者的經驗,發心護生,會不自覺地縮步避開,根本踩不到。

    因此守戒的最高境界,是一切行為都發乎自然,理所當然地符合戒律。筆者從來不贊同強制式的守戒,人本來就有七情六慾,有正常的情緒,有正常的需求,強迫自己壓抑式地去做,表裡不一,反而會令自己的心經常性處在矛盾鬥爭裡的狀態,長久下來就不自覺地變得行為古怪,反令一般世俗難以接受。

    所以守戒要守得好,絕對和修行並駕齊驅。戒條是死的,人是活的,時代不停進步,生活常在轉變,因此要明白道理,再去實踐,不能亳無變通,不合情理,要用心去體會。心的體會就需要坐禪修行來配合。聽起來好像很難,但不要太勉強自己,盡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循步漸進,才能身心安泰,真正地修行
(待續)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