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筆
夢裡玄機〔之六十八〕
懺悔隨喜勸請福
佛教的戒律,因為有身份不同的差別,所以分成幾種。在家戒有四種:(一)三皈戒 (二)五戒 (三)八關齋戒 (四)菩薩戒 。
出家戒有五種:(一)沙彌及沙彌尼戒 (二)式叉摩尼戒 (三)比丘尼戒 (四)比丘戒 (五)菩薩戒。
在家戒的前三種屬小乘戒,菩薩戒屬大乘戒。而菩薩戒又有兩種:《梵網經菩薩戒》及《瑜伽菩薩戒》。
《梵網經菩薩戒》的要求十分嚴格,在家眾因世俗所限,因此大部份選擇受《瑜伽菩薩戒》。
大乘佛教的主要教義是自利利他,不能饒益眾生則未算圓滿,因此信奉大乘佛教的人,基本上一定要受菩薩戒。
菩薩戒不易守,導致很多人肯受五戒或八關齋戒,卻遲遲不肯受菩薩戒,怕自己無法做到。這是一種嚴謹的態度,不應輕視他們。但其實對一個凡夫而言,什麼戒也難守,因此筆者的信念是不需要計較自己做不做得到,只要發願盡量去做,希望有一天能完全做到。
但想要做到的基本條件,首先就是懺悔。筆者不厭其煩地講懺悔,因為沒有真正的懺悔之心,如何能明白菩薩戒的戒條,亦無法進行下一步的隨喜,都變成了紙上談兵。沒有隨喜,不能真正饒益眾生,也去不到請福了。
隨喜的表面意思是自己有歡喜心,看到別人做事亦有歡喜心。先不說深層的意思,光是這個表面已經不容易了。人心多有不足,求不得之苦,得隴望蜀,已難有歡喜心,更何況替人歡喜?某人中了六合彩,不酸溜溜已經很好了,還替某人高興,又不是自己中,神經病!
人心之複雜難以言說,佛教理論唯識學將人之心識分為八識心王。心王生起時,必有心所,共六類五十一種,心所即隨心之生起的連鎖反應。所以心若不生,便沒有心所。舉個例子如看到一樣物件,起了據為己有之貪念,此貪念就是心王。隨之而來是想盡方法去得到的所有思想,都是心所。因此不起貪念,也就沒有了隨之而來。人是凡夫,總有許多欲望,但念起不要緊,重要是不相續,因為相續至最後就形成行動,造成因果業報。
《瑜伽菩薩戒》有四條重罪及四十三條輕罪。四條重罪是嫉(嫉妒)、慳(慳吝)、嗔(惱怒)、癡(愚癡)。很奇怪重罪不是什麼殺人偷盜邪淫等,反而是看上去並不算嚴重的四種情緒。其實這四種情緒對修行及饒益眾生是最大的阻礙,真的算嚴重。
嫉妒是放在第一位的重罪。人生經驗豐富的讀者,一定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經常性地一直被嫉妒所左右。有人以為女性的妒心重,其實男性的妒心重起來更要命。
看到別人樣樣比自己好,有些人可能只是羨慕而已,但大部份會產生妒忌之心。越是親密的關係,如兄弟姊妹、好朋友等,這種感覺越強烈。都是一母所生,為什麼差別那麼多?我比他本事,為什麼他賺錢比我多?異性都追求他,因為他比我長得漂亮。大家一起學習,他沒可能懂得比我多等等。這種種的妒忌心,輕的最多埋在心裡,重的就會付諸行動,產生攻擊,甚至置對方於死地。因此不要小看了妒忌。
人上有人,天外有天,這世界上總有人比自己好。但人不能和全世界的人比較,唯有和貼近自己身邊的人比,所以才說關係越親密,越容易產生妒忌心。因此會看到有些人在團體裡做義工時,對外人很好很親切,嘴上說得很偉大,但對自己身旁的親朋卻是兩回事。完全本末倒置。要對眾生好,本來就應該從自己身邊的人開始,由內到外擴展出去。身邊的人都搞不好,還搞什麼其他?
妒忌別人,是很辛苦的一件事。這種感覺不會令被妒忌的人身上少塊肉,只會侵蝕自己的心,令自己不快樂,時刻算計。相由心生,樣子變得不可愛,嚴重的到最後可能害死自己。
如果明白業力的道理,就理解到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沒得比較埋怨。自己福氣不夠,就努力去懺悔修福報,再去妒忌別人作出不當的行為,只會罪上加罪。被妒忌之心覆蓋,如何對眾生產生慈悲心?如何饒益眾生?做的時候心不真,亦事倍功半,甚至白做沒半點功德。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一天到晚拜佛拜懺、捐錢奉獻,身心依然不安寧。不從自己的心、意、識下功夫,亦是徒勞無功。
有了懺悔心,才會體諒別人。看到別人做好事,自己心生歡喜。別人做壞事,心生慈悲,希望能有智慧度此人,這才是修行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有了這個根本,再去論請福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