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舫,一個非常漂亮且有個性的名字。她的相貌也如名字一樣的漂亮和有個性,她的經歷仍然是“漂亮”和個性張揚的綜合。蓮舫嶄露頭角於日本演藝界,而後又是名揚於媒體的“台花”,再後來,她憑著人氣進入了政界。她心直口快,敢作敢為,似乎有些刻薄,被譽為“日本的希拉蕊”。蓮舫是日本菅直人內閣的
“消費者及少子化大臣”,是日本內閣歷史上的首位華裔大臣(1995年至1997年在北京大學留學期間和2004年訪問臺灣時有“台獨”言論)。
蓮舫,1967年11月28日出生於日本東京,她英年早逝的父親是臺灣人,母親是日本人。蓮舫1985年加入日本國籍,2004年當選為日本民主黨國會參議員,開始了她的從政生涯。2007年她又當選日本國會參議員,是日本國會中唯一有華裔背景的政治家。
蓮舫的生日排列:
年
月
日
丁
辛
丙
未
亥
申
順行四歲大運: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蓮舫的生日缺少時辰,運元月支偏官值守,日元丙火失時失地,弱勢已出,似可從屬偏官格。從六字結合當前大運來看,亥卯未會成印局,生扶有力,推助大勢,入朝登閣。在大運乙卯的乙尾38歲上,有後運印局承接,雖然蓮舫的運氣隨元運進入土主食傷的八運,但有印製,促使她進入了日本政界,開始了她的政治生涯。在2010年春末夏初,蓮舫在卯運末尾與丙運交脫之際又榮任內閣大臣。觀察這等跡象,已經顯示出蓮舫的運氣裏邊,喜生扶相助,才能玉成大功。再從六字生日探究,丙火生於亥月,陽光晦暗,無有暖煦的力量。唯喜見木生火助後,方能霞光燦爛,光輝普照,沐浴運程。如果再見到天干透出辛金,地支再逢遇水庫,必定能登峰造極,入閣拜相,呼風喚雨於閣府之巔。現見六字之中,辛金已經透出,如果時辰果然是落草在辰時(假定)的話,方為大幸,只等運氣一到,主掌相府,號令天下,開創日本歷史上巾幗首相的輝煌。從生日看,蓮舫腹中,當有此宏志!
再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蓮舫一交丙辰大運,丙火助日元,火火生光,陽氣升騰。屆時的蓮舫會抑制不住鴻鵬大志的欲望,淩厲衝鋒的個性會隨著運氣的到來,迸發的淋漓盡致。內閣相府,舍我其誰!地支辰運,從大運中“補缺”,使相運自然入道,也是大有可能的。只是現在正逢八運,食傷力大,幹擾印比生扶的力量,非等流年入運相助不能“達標”。待甲午年(2014)後,流年一路木火通明,扶助力增非常,巾幗英雄或能達到此生最為顯赫的運氣之中,真個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只是在顯赫運前的壬辰(2012)年時(或略前後。因假定辰時,屆時時柱伏吟,水有過旺之嫌),壬水浩蕩,泛濫成災,或恐有一劫,當謹慎應對,不可小覷。唯待坎坷一過,豔陽普灑的平坦大道即可馳騁矣!
但就目前而言,入閣稱臣,已是近峰之徑。從蓮舫的運勢來看,只能是屈居人下,“英雄無用武之地”而不能抒懷達志。窩憋之中,很可能多發異論,有悖於內閣的大政,與眾大臣不睦,還或與菅直人口徑相左,以遭白眼相加,多受指責。況且,菅直人運氣不佳,喜怒多變,信口雌黃,恐相位難以長守(請參閱《鴉嘴相的故事》)。此情此境,更加彰顯出蓮舫的銳氣,而使菅直人自歎無奈,後悔當初,會向蓮舫多施“壓力”。蓮舫此時大有一葉扁舟,風雨飄搖,浮沉不定,前途迷茫的境象。但終歸屬於菅直人內閣,還是要顧全大局的,不能破格造次,只好隨菅直人運氣上下的翻騰了。再說,蓮舫的生日也有與菅直人生日喜用相合的一面,所以,任有再大分歧,總還是要膠著地擰在一起的。唱和節拍,共攪天下的“渾水”。只有等到與菅直人分道揚鑣以後,才能“天空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但是,無論如何,蓮舫對中國的態度,還是有待商榷的。
筆者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疑慮。從電視、網絡和一些平面媒體所推出的蓮舫的錄像和照片觀察,蓮舫面部鼻挺顴瘦,骨感明顯,面皮崩急,口唇薄闊。言語時兩頤多皺褶,且頸部筋骨緊露,似有聲嘶力竭的樣子。由此相結合生日、大運來斟酌,蓮舫確應是一位欲望強勁,尖刻薄情,甚至是“得理不饒人”的人。而且,女人具有此相,雖然聰穎伶俐,乾脆俐落,但在旺運之中,卻會多遭不幸。“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汙”,人生之至理也!
蓮舫的運氣是一個強勢勃發的運氣。但是,蓮舫可謂生不逢時,生不得地。在日本運氣走向沒落的時候,有如此強盛的個人運氣,在閣府無論是從屬還是主閣,只能是煉丹爐裏的孫悟空,任有百般武藝,也只能等到開蓋熄火的時候才能大顯神通。筆者曾多次說過,在八運裏,以中國為首的東方世界一定會強勢崛起,這個運氣當然也包括日本。但是,由於日本受西方頹廢大運的牽制太深、太重、太牢,而又無力自拔,所以,只有經過沒落階段而後再起。對於這一點,作為運勢勃發的蓮舫,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應該有一個明智的認識和選擇——主動去順應自然運氣的規律。
蓮舫,一個很是漂亮的名字。這個不讓鬚眉的女人,從個性和事業上來比較,這個名字卻顯得女人化太重,文雅嫻淑有餘,強勁霸氣不足,柔弱溫順的讓人有些無奈。從她的運頭上來看,卻猶如一艘巨大的艨艟戰艦,遊弋在日本博大的政治海洋裏,隨時搜尋著攻擊的目標……。
(本篇完,執筆於2010年6月24日於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