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玄機》雜誌主頁 Other Articles by Kerby Kuek
文‧郭翹峰
龍脈新論之——
飛鵝山龍從馬鞍來
師父下令愚把九龍的龍脈由來寫出來,好像要考試一樣。師父要出巒頭書了,而在構思時已說了要愚參與,本來愚不想寫,因為愚自覺學識淺薄,何得何能呢!怎能協助師父把書完成呢?師父再三強調,一,這次是香港巒頭龍脈歷史新里程見解,是重要的分水嶺。所以,我們應要一起參與,分享歷史見證。二,師父想要知道愚學了多少巒頭功夫,所以命愚不用怕,放膽去寫,會給予支持,意見和導寫。師父常稱要‘青出於藍勝於藍’又云:‘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也。’這給了愚強心針,最後也答應了師父寫下這篇文章。如有錯漏,懇請各位讀者斧正!
五術非「小道」,其與人生更有息息相通之理,自唐宋或再早以來成了人類的一部份。先人走過的橋,比我們走過的路還多。愚知道要借古人的經驗,學問與智慧論證香港的地脈何去何從。俯以察於地理。地理依於古法,無不盡善。這幾年和師父多多少少也覆了大約有三、四百個古墳,深深體會到不懂古人造葬,就不能成大器。
據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一書之地理及氣侯概況篇雲『香港的地形迂迴崎嶇,低地甚少,山脈大多呈東北向西南伸展。』正證明了師父的新論大帽山為獅子山之祖成為嫌疑是成立的。香港龍脈新論之-飛鵝山龍從馬鞍來,可從師父觀探龍身,察行龍,望形察氣的日子,累積久了而有所得,而愚徒很高興能成為今次一份子。
古地師云:‘香港出怪穴,十個奇龍九個怪,明師慧眼也難採,誰人有眼識得著,王候將相富貴來’。此證明了香港龍結穴特殊,龍幹,發脈,行龍,發脈,分支再分支,頓跌,過峽,束咽,再起星頂(尊),化平明堂,細分元辰水等等,一一不能盡言,這一切一切只能始于‘登山一見了然碓不遊移。’香港之地平地或低區少之又少,大多數是高山奇地。
古賢有云:『認氣之法,在於山來處,辨氣之法,在於山住處,有餘,即氣厚,不足,即氣薄。』獅子山在大帽山之東南,而獅子山之行龍走勢向西南而行之!再見上下城門水塘及九龍水塘隔之間蝴蝶谷,形勢是不可能發脈過東南的。雄龍須要雌龍禦,雌龍須要雄龍簇。否則雌雄不交矣。香港經濟怎能鼎尖於世界呢?
一國有一國之山脈,一域也有一域之山脈。山川有真性情,氣勢為先,地運有推移,而天氣從之,天運有轉徒,而地氣應之。無論是地理環境還是古賢智慧都是一致的。這次考驗的心得與大家分享,如有失誤,請多斧正。
馬鞍山為祖山
中國大陸南幹脈盡結的香港,護曹存力,拱護穴場,多處穴結自然。所謂有天理即有地理。馬鞍山是由渡海過峽,為奔雄龍脈,龍氣浩然。
馬鞍山于高海拔
702米(2303英尺),位於香港新界東北部,橫跨沙田區及大埔區(西貢北)兩區,分隔沙田和西貢市。馬鞍山有兩個山峰,較高的俗稱馬頭頂或馬鞍頭,高702米,是新界東部最高的山峰,在新界大陸繼大帽山之後排行第二,而以全港計則排行第四,而副峰為牛押山或馬鞍尾,600多米高,兩峰之間形成一條很長的弧線,形如馬鞍,故被稱為馬鞍山。根據王崇熙《新安縣志》(卷四),亦提及馬鞍山名字源由:「馬鞍山在縣東八十裏,枕東洋,形如馬鞍」。而馬鞍山西北面山腳下的市鎮亦得名馬鞍山。
馬鞍山東面的山坡陡直,山壁企立,所以又有企嶺的稱號。馬鞍山之東的山腳下就有一個名為企嶺下的村落(企嶺下老圍和企嶺下新圍),和一個名為企嶺下海的海灣。
馬鞍群山龍身起伏頓跌,踴躍奔騰,有迎有送,脫刼行龍,山峰疊疊,千山競秀,精神軒昂,護衛重重,其行龍‘ 之’字一路奔往東洋山 (533米高)去。東洋山急跌的來龍有如魚尾低下束氣,束咽於大老坳,後又急拔昂起至大老坳對上起星頂,但奇遇的是,此地為西東分水嶺域!
大老坳對上為分嶺為父母山
此地為兩支主脈的發源地。一為東行東山至飛鵝嶺。二為西行大老山至獅子山。
師父和我為了考證香港龍脈新論之-飛鵝山龍從馬鞍來,我們師徒跑上了此山考察,再到飛鵝山和大老山的香港天文臺氣象台站探龍身。有趣的發現兩條深坑,一,我們思考過是否水澗,應該不是。因為水澗不應在頂上。會否是日戰時期的戰壕,但又不會,因為這裡不是制高點,而四周的頂上又沒有如此的深坑,最後想到可能是有「人」蓄意的在這枝分嶺龍頭「斬頸」!意味著想破壞九龍之風水,但料想不到這手法做錯了!是港人之福大命大,逃此一劫!師徒一致認為這兩條深約兩尺,闊約六、七尺的溝徑,很有可能是日戰時期日軍所為。而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日本人侵佔香港時候,將九龍半島所發的九枝脈刻意地炸斷。記起有一年和師父在八仙嶺及烏蛟騰一帶尋龍點穴,也曾經目睹這類似「蓄意」破壞龍身的情況,這次在斬頸後的所有古墳墓都敗了!手法慘絕人寰,當時愚身上有一種不寒而慄,弄得心寒膽怔及疙瘩的感覺。師父說此地不宜久留,拍照後我們連忙離開此地。
或可證明了此山的重要性,站在此處的最高峰可一清二楚的感覺及察覺到龍身分枝旁出左脈為東山,右脈出為大老山,慈雲山,獅子山。再後望回祖山馬鞍山來龍層層護拱而來,浩浩蕩蕩,‘之’字直奔此山頂再散開帳分東西龍行,氣概軒昂為分水嶺。先分析東行之旁枝再分析西行之發脈。
(一) 東山→象山→飛鵝山
(二) 大老山→慈雲山→ 獅子山→筆架山→尖山→琵琶山
旁枝出脈左為東山東行
(一)
東山高海拔542米屬於飛鵝山山系實際地理位置為新界區屬。東山處於象山、飛鵝山以北,大老坳、基維爾營地、茂草岩村以南,沙田坳、慈雲山、吊草岩之東,在其之東、北、西三面被飛鵝山道、紮山道包圍,屬於馬鞍山郊野公園範圍。
東山之北邊衛奕信徑之飛鵝山道部份設有地圖、涼亭與郊遊設施,沿飛鵝山道向西行走可前往飛鵝山涼亭,該處為麥理浩徑第五段與衛奕信徑之交界匯合前往沙田坳道之共同路段;該處亦係沙田坳道、飛鵝山道、紮山道三條單程路之交匯處,只可沿紮山道落彩雲邨。
其幹脈龍樓巍峨再東趨。和師父站在這兒高居尊位,地勢高爽,感覺心曠神怡,此境織成一幅圖,美不勝觀,心情自如,總是不想離開。東山東行接住象山再往飛鵝山。
旁枝出脈左到象山東行
(二)
象山高海拔585米,屬於東九龍飛鵝山山系。
象山屬於馬鞍山郊野公園範圍,環繞象山與東山、飛鵝山一樣被飛鵝山道及紮山道以圈套式包圍。身處九龍絕大部分地區雖然能夠看見飛鵝山系整座向西山坡輪廓及其山頂,而且象山山頂剛好位處黃大仙區與西貢區區議會分界之分水嶺位置,但原來該高程點卻處於分界線以東之西貢區地域範圍。
象山之西為紮山道(可眺望慈雲山),南、北分別與飛鵝山及東山相聯而成為飛鵝山山系,東邊被飛鵝山道西貢區部份包圍,於此路可前往百花林墳場(孫中山之母楊氏葬寢所在)及附近之西貢古道。
象山有如一隻猛虎奔躍前進之狀態,形勢雄偉奔向飛鵝山。
再發枝出脈到飛鵝山
(三)
飛鵝山於香港的黃大仙區、觀塘區、西貢區和沙田區的交界,為九龍群山之一。它高度為602米,為九龍最高的山峰。它現在被劃為馬鞍山郊野公園的一部分。
位於飛鵝山山腰的百花林,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母親墓穴的所在地。山頂一帶則有飛鵝山電視發射站(無綫電視/亞洲電視)和飛鵝山無線電站(中華電力)。
飛鵝山道和紮山道是沿著飛鵝山山腰所建的兩條車路,連接山腳的茶寮坳和大老山山頂一帶。飛鵝山山頂並沒有車路可達,但四方均有崎嶇的小徑可達,具危險性。不過就正如誤會大坑墩為大坳門一樣,很多人都誤以為大老山山頂一帶為飛鵝山(兩者中間隔著象山)。
象山之形勢有如猛虎直撲躍前,故其山形有如飛鵝在天的情景。
旁枝出右脈為大老山
(一)
大老山海拔583米,位於九龍黃大仙區與新界沙田區之間,為九龍群山之一。山頂一帶建有多項政府建築,主峰上有香港天文臺的大老山氣象站;其東有大老山政府無線電臺;其西則有大老山警崗。此外,大老山隧道貫穿山峰之下,連接小瀝源和鑽石山,全長達3.95公里,為香港最長的行車隧道。
當日和師父一起登上大老山坳頓起大老山準備伸枝發脈處,香港天文臺氣象台,發現有隻黃蝴蝶在師徒跟前採花飛舞,旁若無人,這自然的現象是不可能見到的。師父妙喻一句‘天人合一,我們與自然融為一體’這時候愚忽然悟出老子的道法自然。古賢老早就提醒人類要愛惜自然,重視環保。
大老山龍身自如再行向慈雲山。
旁支出右脈到慈雲山
(二)
慈雲山位於香港的黃大仙區(山頂及其北部則為沙田區),為九龍群山之一。慈雲山以東為吊草岩,以西為雞胸山(相隔著沙田坳),以北為饅頭墩,以南為鑽石山。
此西行龍身粗中出嫩,如活龍如活蛇,屈屈曲曲奔躍至獅子山,降勢至畢架山。
旁支出右脈到獅子山
(三)
獅子山是香港一個著名的山峰,位於九龍和新界之間,為九龍群山之一。獅子山因貌似獅子而得名。獅子山海拔495米,在九龍不少地方都可望到,是香港其中一個著名地標。獅子山為獅子山郊野公園的主要組成部分,亦為該郊野公園的名稱由來。
獅子山為昔日醉酒灣防線的一部分,山腰部分依然留有一些軍事遺跡,包括座標石和機槍堡。
獅子山隧道穿越獅子山以南的九龍坳,為一條連接九龍塘及大圍的行車隧道,亦是1號幹線的一部分。從整體之勢,獅子山降勢於飛鵝山。
(以上部份資料來原於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香港龍脈論之分水嶺
抱負與使命-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求真'
不求名,不求利,只為貢獻術數,求正統!
蝴蝶谷的完成!
這段路不易行,總要走下去!
郭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