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玄機》雜誌主頁   夢筆其他文章

                                                                       文•夢筆  

夢裡玄機〔之二 九

皈依應令生活更好更自在

   

    有位讀者的女兒想皈依佛教,卻担心自己不能守戒。而讀者卻担心女兒還年青,皈依後會對世間很多事物沒了興趣。

    這都是對佛教思想理論沒深入瞭解所產生的誤解。以前曾有好友用輕視的語氣嘲笑筆者:「你天天唸經,不如去出家啦!」這就是很多人對佛教的認知;迷信、無知、不正常、沒事找事、苦命等等負面的感覺。

    很慨歎有人以為出家的人是命帶孤尅,信佛的人多是福薄之人,真不知是誰無知?好不好命,幸不幸福,全存在自己的一心一念中,不能以世俗的觀念去評判。你之蜜糖,我之砒霜,各有因緣。

    筆者的老師一生都貢獻給佛法,卻沒有出家,因為老師覺得在家比出家更方便行法。老師通曉佛法,精研戒律,非常重視律法,律己甚嚴。認為如果出家,一定要嚴守戒律,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差錯。這不是說在家就不用守戒,而是出世和入世的分別。畢竟在世間行法,要有許多彈性。

    雖然如此,老師卻並不古板,言談幽默親切,講學絕不沉悶,每天都活得充實自在,令筆者自嘆難以做到。

    作為一位佛法修行者,一定要知戒守戒,但不是畏懼戒律而退縮。戒律和本身修為的層次是並行而進的。

    强逼性的守戒,雖可行但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是本身的修為境界已達到符合戒律的要求。是發自內心理所當然的行為,並不是强逼出來的。

    通曉大乘菩薩戒的當知,要完滿地做到菩薩戒內的律條,根本要有一定的修為才可以。所以不要因怕自己做不到而退縮,盡量去努力就可以。但如果守戒成為障礙自己的煩惱,就要先調適好再說。

    可惜大部份學佛法的人,只知學理論,並不注重學戒;對戒律的認知只停留在五戒十善戒八關齋戒的階段,再深入就認為那只是出家人注重的事情,在家人不需要知那麼多。甚至有種說法:在家人不能看出家人的戒律,是不允許的行為。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已經違反了佛法的精神,真正的無知。

    在家眾學律不是打算去批判出家眾,而是自己的精進。

    佛教八大宗派其中就有律宗。戒律對修行很重要,很多前輩大德閉關研究律學,因為他們明瞭戒律是求解脫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修行有很多方法,十萬八千法門,門門都可以達到解脫。佛法思想的總結只有一個,就是解脫,出離世間一切生老病死之苦。而所有的修行法門都只為達到這一個目的。不是用來求保佑、求財、捉鬼降魔等等和解脫無關之事。

    老師常教導筆者,舉例用手指指着月亮為解脫的目的,希望通過手指能達到月亮處。但要記得目的是月亮,手指只是工具而已,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可惜很多人卻只注重手指,忽略了月亮。

    執着手指,卻不去瞭解手指的內涵,意義,只在表面上經營,因此學律法的多是出家人,在家人多數不肯深入研究。又或者說寧願先選擇學繁複的高深理論,不自覺地忽略了戒律學。老師近幾年都有開戒律班,但學生非常少,手指都數得出。多少佛教徒口口聲聲敬佛禮佛,吃素守齋,嚴厲批評別人不懂規矩。可是當建議他們選讀戒律班,馬上就諸多藉口,報讀其他班去了。

    為什麼要有戒律?看似是約束,其實是修身繼而修心的根本。戒律是佛所制定,經中有記載,不是胡亂編作出來的。守戒能清淨身、口、意,更容易提升修行境界。研究每一條律文背後的真正意義,就明白戒律不是强逼性死死地守持,可以是很靈活性地融入生活中。不過這不包括出家人,出家人的戒是不能隨意更改的。因此很多在家眾會守瑜伽菩薩戒。

    密教有很多供養儀軌,整個過程有很多步驟。大部份密教行者上座恭敬地做完整套,十分莊嚴。但如果問他們這些步驟包涵了什麼意義,為什麼如此這般?恐怕能回答出來的人不多。

    研究戒律,就會明白儀軌內的一切都和戒律有關,如此上座做出來的效果可是兩回事了。

    學佛法,皈依三寶不是從此清苦,忍受一切和世間背道而馳。也不是强逼自己好像苦行如乞丐一般的生活。更不是面對很多世間物不能觸碰而搞得自己神經兮兮。如此的想法是對佛法的誤解,是消極不正確思想。戒律雖约束但不是搞得自己苦不堪言的事。應該是思考佛法思想的義理,在生活中漸漸精進達到解脫。强逼和勉強只會和佛法背道而馳。皈依應是開創了不同的人生,令自己活得更好更自在。

    因此在皈依之前,先搞清楚幾個問題;為什麽要皈依?對佛法瞭解有多少?皈依後要做些什麼?皈依三寶中的僧寶是那位?能好好地教導自己嗎?

    弄不明白的話,就先從基本佛法理論學習起再皈依亦未遲。(本篇完)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 (61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