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故事(二) 文•宏泓道者抄錄(敕奉祖師泓道,正统之道)
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唐代著名道士,
字子微,博學能文。他攻篆書,自成一體,叫作「金剪刀書」。他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號「白雲子」。他有服用丹藥的道術。他與陳子昂、李白等十人交往甚密,時人稱為「仙宗十友
」。武則天曾多次召他進京,他都沒有答應。唐睿宗崇尚道教,對他異常尊敬,他才應召赴京。
睿宗向他問起陰陽術數之事。他回答說:「老子的《道德經》上說:『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心中所想,眼裡所見,想減一點都做不到,何必再去鑽研異端而去增加心智上的憂慮呢?」睿宗說:「修身無為,可以做到清高;理國無為,那麼會是怎麼樣呢?」他回答說:「國家就如同自身。老子說:『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乃無私焉,而天下理。(淡泊無為,順應自然,消除私慾,那麼天下也就治理了。)』《易經》上說:『『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聖人應當按照天地的規律去修養自己的道德)。』因此知道天不言語而守信,順應自然就能成功。無為的要旨就是治理國家的關鍵。」睿宗極其讚賞他的見解,想留他於宮中,他堅辭不受。不久他告辭歸山。皇上賜給他寶琴和花帔。很多公卿也賦詩相送。有一個叫徐彥伯的常侍,選擇了其中三十首最好的結成詩集,並作序言,命名為《白雲記》。早年隱居在終南山,後來入朝,身居要職的盧藏用,見司馬承禎要回天台山,就用手指著終南山對司馬承禎說:「這終南山裡就有不少佳處,何必非回天台山不可呢?」司馬承禎緩緩的說:「依我所見,終南山是仕途捷徑而已。」聽完此言,盧藏用面帶愧色。
後來,唐玄宗得天下,他也極其愛好道術,多次徵召司馬承禎到京城,並把他留在內殿。玄宗十分尊敬他,向他請教延壽度世的事。司馬承禎講得很隱晦,沒有直說。唐玄宗也就秘而不說,所以世人無法得知他們談話的內容。從此,在唐玄宗治國四十多年間,雖然有安祿山侵犯潼關,皇帝去蜀地避難,到做太上皇,回來之後又過了七年才死去。他的死是由於天數,但是難道不是道力之助才延長的嗎?當初,唐玄宗登封太岳回來,問司馬承禎:「是什麼神主宰五嶽的?」司馬承禎說:「岳是山中最大的,能生出雲雨,能潛藏各路神仙,國中有聲望的人管理它。儘管有山林之神,但是也有仙官主管。」玄宗於是下詔在五嶽的山頂上修建仙官廟。仙官廟就是從司馬承禎開始才有的。
蜀地的女真人謝自然乘船過海,要到蓬萊去求師。船被風刮到一座山前,見到一位道人。他指點她說:「天台山的司馬承禎,名在丹台,身居赤城,他是真正的良師。」蓬萊離弱水三十萬里,不是坐船可去的,不是飛仙是無法到那兒的。謝自然就回去拜司馬承禎為師。後來她得道成仙,白日飛升而去。
司馬承禎久居深山,勤苦修行,活到一百多歲。他的面色似童子般紅潤,步履似年輕人般輕捷,像三十歲的人。他有弟子七十餘人。一天早晨,他告訴弟子們說:「我自從居住玉霄峰,向東望蓬萊,常有真靈降駕。現在我受東海青童君、東華君的召請,必須離開人間。」不一會兒他就氣絕了,像蟬蛻那樣解化了,弟子們只好埋葬了他的衣冠。
(出自《大唐新語》)
驪山姥
李筌是唐代著名道士,號達觀子。李筌喜好神仙之道,經常遊歷名山,博采方術。在嵩山虎口岩石室中,他得到了黃帝《陰符》本,是絹素書,封固得很嚴密。上面有題字: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謙之藏之名山,用傳同好。因書已糜爛,李筌將書抄了下來,讀了幾千遍,也始終不明白《陰符》的義理。李筌到陝西去,走到驪山腳下,遇到一個老母,這個老母鬢髻當頂,余發半垂,著破衣扶杖,神狀甚異。老母看到路旁有遺火燒樹,就自言自語的說:「火生於木,禍發必克。」
李筌聽到這話很驚訝,就上前問她:「這是黃帝《陰符》中的秘言,老母怎麼能說出它呢?」老母說:「我接受這個符,已經三元六周甲子了。三元一周,共計一百八十年,六周共計一千零八十年了。年輕人,你從哪裡得知《陰符》呢?」
李筌向老母行過禮,就詳細的告訴老母得符的地方,順便請問《陰符》的玄義。老母讓李筌正面站立,向著明處把他看了看,說:「接受這個符的人,該當名列仙籍,骨相應當成仙,然後可以告訴他至道的幽妙,付與他開啟玄關之鎖鑰。如果不是這樣的人,反而會受到責罰。你的顴骨通到生門,命輪與月角相齊,血脈未減,心影不偏,性賢而好法,神勇而樂智,真吾弟子也!然而四十五歲時,你當有場大難。」
於是老母拿出硃砂寫了一道符,置於枴杖尖上,令李筌跪著把它吞下去。說:「天地保佑你。」於是命李筌坐下,給他解說《陰符》之義。她說:「陰符是上清秘密保存而又為玄台所尊崇的道經,用它治國則太平,修身則得道。並不是用於機變權謀以制勝,而是至道的核心要樞,哪裡是人間的一般典籍呢?從前雖有橫暴,黃帝推舉任用賢能的人,誅伐強暴叛逆,來幫助神農治國。三年作戰一百次,而功用未成。他就誠心齋戒,稟告上天,歸罪自己,請求天命。九靈金母命蒙狐使者授給黃帝玉符,然後就通天達誠,感動天帝。天帝又命玄女教給他兵機,賜給他九天六甲兵信之符,這本書才在世上流行。
《陰符》總共三百多字,一百字說道,一百字說法,一百字說術。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民之法,下有強兵戰勝之術。這都出自天機,合乎神智。觀看了它的精妙,黃庭八景就不以為玄;洞察其至要,經傳子史不足以稱為文章;較其巧智,孫吳韓白等人都不足以為奇,不是奇人不可隨便傳授。
九竅四肢不全,或慳貧愚癡、驕奢淫逸的人,一定不能讓他們知道它。凡是傳給愛好相同的人,應當齋戒之後傳給他。有書的人是師父,受書的人是弟子。不得以富貴為重、貧賤為輕,違背它的人則被奪去二十年壽命。此書只能傳給愛好相同的人。這本書至人學它可以得其道,賢人學它可以得其法,凡人學它則會得其殃,這是因為人的職分不同啊。經上說君子得到它可以固身,小人得到它則喪失性命,原因是小人洩露天機。洩露天機的人要沉淪三劫,能不戒嗎?」
講完後,驪山老母又對李筌說:「該吃飯了,我有麥飯,一起吃吧!」又從袖子裡拿出一個瓢,令李筌到山谷中去取水。瓢裡的水滿了以後,瓢忽然有一百多斤重,李筌的力氣小,不能拿住它,瓢就沉到泉水中了。李筌回到樹下時,驪山老母已不見了,只是在石頭上留著幾升麥飯。
李筌惆悵的等到晚上,再也沒見到驪山老母。李筌吃了麥飯以後,從此不再吃飯,就絕食求道,李筌後來做了官,任荊南節度副使、仙州刺吏。
(出自《集仙傳》)
丘處機
丘處機是金代的著名道士,歷史上留下了很多關於他的傳說,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個在民間流傳的丘處機救人的故事。丘處機師從道家高人王重陽,得師父道法傳授後,曾到陝西龍門洞苦修多年有了神通。
卻說此地山下有個大富戶,名叫王存富,人都稱他為金斗王,宅院山環水抱,門外有一道溪河。他家門外有一大石長丈餘,高數尺,頭大尾小像獅子一般,故此人稱「石獅子」。這王存福雖有偌大家產卻居心刻薄,一味欺貧凌弱占田奪地。他家那些奴僕也是狐假虎威幹了很多壞事。然而善惡到頭終有報,這王存富一家以及手下那些惡僕們都將在不久的未來遭遇洪水滅頂之災。
離王存富家不遠有個山坡,坡上有一座王存富先祖所建的觀音廟,當年曾請來住持,並佈施土地供養出家人。可到了王存富管事之時,他就將土地收回並把住持逐去,只是還未曾拆毀廟宇打壞神像,這觀音廟雖然留下了,卻日久失修成了一個冷清的破廟。此時丘處機運用神通知道王存富一家即將大難臨頭,但他想:王存富雖然趕走住持,收回土地,但終究未曾毀壞廟宇、神像,也算他還有一點善心在,如果王存福能改邪歸正,便拯救他們全家。
於是丘處機便從龍門洞下來住進了觀音廟,每天拿著一個小瓦罐去王存富家化齋飯,化了幾天,並無一人理睬於他。只有一個丫頭名叫春花,見他來了幾回皆空手而來空手而去心中不忍,便暗地裡藏了幾個饃出來,將其放入丘處機袖內說:快去吧,此處不是善地。
又過了兩日,丘處機來化齋時正遇王存富站在門口。丘處機本是來點化他的,今見他站在門前,便上前說道:「貪名為利不回頭,一旦無常萬事休。縱有金銀帶不去,空遺兩眼淚長流。」
豈料王存富聽罷居然勃然大怒:「你這野道休得在此胡言亂語,我生平是不信佛法之人。快給我走開,免得挨打!」
丘處機說道:「貧道特來貴府化齋,隨員外施濟。」王存富見門外有個拾馬糞的籠子內裝有馬糞,旁邊有把拾糞的鏟子。他過去向籠內鏟了一鏟馬糞,走到丘處機面前說道:「你求我施濟,我便將此物施於你如何?」
丘處機正要看他本性如何,便將化齋的小瓦罐往前一支。不料王存富竟當真將一鏟馬糞倒入其中。丘處機見狀說道:「此馬糞與我有何用處?」王存富說:「這糞都是我雇下人拾來的,今日平白給你也算我施濟了。」
丘處機聞言,口稱善哉善哉,王存富與眾奴僕都哈哈大笑。閤家大小聽說此事個個發笑,只有春花心中不快。一日春花見別的奴僕都上坡做活去了,便暗藏幾個蒸饃在袖內,想去廟裡送給那道人,恰好遇到丘處機站立在大門外,春花忙將饃饃塞給他。丘處機說道:「我今日不是化饃來了。有一句要緊的話你要記住,若見門前石獅子眼睛紅時,速到山上觀音廟去躲一躲方保無憂。」丘處機說完便飄然離去,回到了龍門洞繼續苦修。
春花把此話記在心裡,每日早晚都出來看石獅子兩遍。如此數月卻被一個放牛娃子看出情形,問春花道:「你每日出來瞧這石獅子,為啥?」春花對他說道:「那日化齋的道長對我說,等這石獅子眼睛紅了之時,叫我急到觀音廟裡去躲避一時,可免大難。」
放牛娃聞聽覺的可笑。一日,他想給春花開個玩笑,便暗地裡尋得一塊紅土,下午牽牛歸來便爬上石獅子,用紅土在石獅子臉上抹了兩個紅眼圈,抹畢即下來閃到一邊看她如何。是時天色將晚,春花在房內忽然感到心驚目跳,行坐不安,心中暗想莫非石獅子眼睛紅了。她急忙出來一看,果見石獅子兩眼通紅。她大吃一驚,慌忙向觀音廟奔去。
放牛娃見她跑上廟去,也隨後跟來,一邊跑一邊嬉笑著大喊:「快跑啊,災難要來了。」當時王存富的眾家人們正好收工回來碰著放牛娃,便叫住他一問。放牛娃把經過一說,眾人都笑著回到王存富家吃飯去了,只有王興、王亮倆人拉著放牛娃去找春花,打算告訴春花石獅子眼紅是放牛娃搞的鬼,讓春花回來吃飯。
三人走到廟內正要告訴她,猛然一個響雷震的山搖地動,霎時間狂風四起,黑雲滿天,大雨傾盆而下。放牛娃想出去看看雨有多大,跑到外面眼不能睜。忽然又有一個炸雷,震耳欲聾,嚇的放牛娃跑到廟內趴到了神案下面。這雨下了一夜才停,眾人都說此等大雨從未見過。
到了天明雨停了。眾人出來一看,當即被嚇了一跳。昨晚的一場大雨導致山洪暴發,王存富的宅院全部被洪水沖垮,廢墟已泡在水中。等到洪水小了,人們到廢墟裡一看,王存富閤家及住在院內的僕人不是被衝倒的房屋砸死,就是被大水淹死了,竟無一倖免。春花見此心痛落淚。
其他鄉人也來觀看,看罷歎道:「老天爺有眼啊!」又見春花一旁啼哭,便問道:「你家主人全家覆沒,你們幾個怎麼能有幸逃脫性命?」春花遂將道長囑咐之言對他們訴說一遍。眾鄉人紛紛議論,都說王存富惡貫滿盈,那道長想必是位神仙前來指點於他,他不肯回心故此遭難。你雖然是個丫鬟卻有點善根,故將你救出又帶著這幾個不死。看來人生天地之間總要做些好事,大難來時方有救星。眾人又從春花處知曉道長樣貌,一打聽有見過丘處機的人當即明白是丘處機救了春花等幾人。
至此,丘處機在當地名聲大振,龍門洞的寂靜也被打破,慕名造訪的人越來越多,上至公卿王妃,下至平民百姓,經常不斷。還有很多人找他拜師學道,春花等人也做了他的弟子,丘處機為春花取名李真多,王興取名王志閒,王亮取名王志一。
郭璞
字景純,是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他見多識廣,博學多才,明瞭道學的真義。對天文地理、河圖洛書、《易經》、《讖書》、《緯書》、占卜、風水等等,無所不能。他還善於觀測人、鬼的狀態。晉代中興時,丞相王導將他的意旨作為建立國家社稷的綱領。由於對天象的精通及河圖洛書的瞭如指掌,郭璞認為,帝王如果想成霸業,必須有天人的輔助才行,否則只是空有雄心壯志。
丞相王導的表弟王敦當時任荊州和江州刺史,想起兵推翻晉明帝,就召郭璞來輔佐他。晉明帝當時才十五歲。有一天,明帝上朝,召來了大臣們,問太史:「如果王敦造反,你看他能得天下嗎?」太史說:「王敦只是想挾制天下,他得不了天下。」明帝決定微服私訪,於是換了衣服,騎上一匹馬,一人進了姑熟城。當時王敦正和郭璞一起用餐,郭璞始終沉默不語。
王敦驚訝的問,「我們今天是來共商奪天下的大計的,你為何一言不發?」郭璞說:「我剛剛看見天上的日月星辰的精靈、地上五嶽四海的神仙簇擁著一個人進了姑熟城,我十分震驚和害怕,因此神不守舍,才沒和你說話。」王敦想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
郭璞就打岔說:「我剛才只是說有一小奴僕在姑熟城街上跑馬嬉耍而已。」王敦越想越不對頭,郭璞說的絕非是這個意思,就派了三十名騎兵去追趕,卻沒追上。王敦又問郭璞:「我昨夜做了個夢,夢見我在石頭城外的江中,扶犁耕田,請你給我占一卦?」郭璞說:「在江裡耕田,意思就是不能造反,如果你一定要造反的話,事不會成的。」
王敦大怒,又問郭璞:「你算算你能活到什麼時候?」郭璞說:「我早已算過了,我的大限就在今日!」一怒之下,王敦就殺了郭璞。郭璞剛被殺,江水就暴漲,淹了街市。郭璞的屍首被江水沖到城南的一個坑內,只見他家中早已在坑邊備下了棺木和送終的器具,坑旁的兩棵松樹上有喜鵲結的巢。原來郭璞早已預算到自己會被害,事先就寫信告訴家人,說他某日某時會被殺,墓地是在有鵲巢的兩棵松樹下,家人就按他信中所說,把棺木運到他指定的地方。郭璞被殺前對行刑的伍伯說:「我十三歲那年,曾在柵塘脫下袍子贈送與你,那時我就知道我的命掌握在你手裡,請用我的刀來行刑吧。」伍伯感念郭璞昔日對他的恩惠,流著淚殺了郭璞。
郭璞被葬三天之後,南州市就有人看見他在賣他過去穿的衣服,並和相識的人交談,而且不只一人談到這事。王敦聽說後不相信,就去開棺驗屍,只見棺內空空如也,郭璞早已屍解成仙去了。郭璞現在作了水仙伯,註解過《山海經》、《夏小正》、《爾雅》、《方言》,他的著作有《遊仙詩》、《江賦》、《卜繇》、《客傲》、《洞林雲》等等。《晉書》中有他的傳記。
資料來源:《神仙傳》
藍采和
八仙之一的藍采和,不知道是哪裡的人。總是見他身穿一身破爛的藍色衣衫,腰束一條三寸寬鑲嵌有六顆黑木扣板的腰帶,一隻腳穿著靴子,另一隻腳卻打著赤腳。夏天時他在衣衫裡加上棉絮,冬天則又睡在雪地上,呼出的氣像蒸汽一樣。
他每天都手持三尺多長的大拍板,踏著節拍,在城中唱著歌謠沿街乞討。采和走起路來腳上的靴子總是嘎嘎作響,帶著醉意歌不離口,和著節拍,邊走邊唱,每次都是吸引著無數男女老少跟著看熱鬧。
藍采和思維敏捷、機智幽默,雖然表現出一副癲狂的樣子,但言語充滿了智慧,人們向他提問,他往往隨口答來,話語幽默,讓人忍俊不止。他唱的歌詞很多,其意思都是如何修真養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踏歌」:
踏歌藍采和
世界能幾何
紅顏一春樹
流年一擲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
今人紛紛來更多
朝騎鸞鳳到碧落
暮見桑田生白波
長景明暉在空際
金銀宮闕高嵯峨
在乞討時人們給他錢幣,他就把錢幣用長繩串起來,拖在地上走,散落到地上也不管不問。如果見到貧窮的人,他就會拿去救濟別人,但更多時候是買酒喝。
藍采和一生遊歷天下,走了很多地方。有人自小就看到藍采和,等他們都年老後,卻見采和還是那麼年輕。後來藍采和遊玩到濠梁,醉臥於酒樓中,這時聽見有雲鶴笙蕭之聲,藍采和忽然輕輕地升起,飄向雲中,將身上的衣衫腰帶脫下,然後冉冉而去。
(資料來源:《續仙傳》)
淮南王劉安
淮南王劉安是西漢時人,喜歡道術,當時有很多術士都來投靠他。
一天早上,一個自稱叫八公的人來訪,要見淮南王。門衛見八公年老背駝,形容枯瘦,便說:「我家王爺只能見那些有道術、能長生不老的奇能異士,你這樣的打扮實在是不行的」,於是將其拒之門外。八公說:「如果就因為我老,你家主人就不願見,那也好辦,我變個年輕的給你看看。」說罷整理衣袖,立即就變成了一個眉清目秀的童子。門衛一見,目瞪口呆,嚇得趕緊通報。
淮南王聽到有這等高人,急得連鞋也沒穿,光著腳就跑了出來,並以上賓款待八公。淮南王非常客氣的詢問八公:「上仙姓氏,來此有何指教?」,八公回答:「我就是那些文能精通、武能超群,可使樹木常青,可使人長生不死的人。我能呼風喚雨,倒轉日月,我能令江河逆流,驅使鬼神,自由自在出入水火,移易山川,同時我又變化多端,無所不能」。劉安聽了非常敬佩,向八公敬禮,客氣的請他留下來指導他修道。
劉安手下有一個人,叫武被。武被背著淮南王幹了不少壞事,一直怕被劉安發現治罪,終日惶惶不安。於是跑到武帝那誣告淮南王意欲謀反。武帝不信,召見劉安想查個明白。使者還沒到時,八公對劉安說:「現在武被正在皇帝那誣告你,作為臣子,誣告主人,必然要受到上天的處罰。你現在也可以走了,這也是上天在召喚你,如果沒有這件事,我也擔心你在世上日復一日,反而捨不得離開了」。於是八公讓人取鼎來熬藥,藥熬好後,讓劉安和全體家人一起服用,剩下的一點藥也被家中的雞和狗吃了。服藥以後,劉安全家300多人,包括吃了藥的雞和狗一同飛升。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成語即源於此。
神仙故事:一心向道的劉潛
劉潛,小名叫宜哥,是唐朝宰相劉瞻的哥哥。劉潛家裡貧寒,可是愛好道家學問。曾經有個道士經過他家,見他與眾不同,就問他是否知道修道之事。潛回答說:「知道,可我本性太俗氣,業根不淨,怎麼能強學呢?」道士說:「我們能互相學習嗎?」潛說:「不敢當。」於是拜道士為師,隨之進了羅浮山。
當初,劉潛與劉瞻一起讀書作文章,劉潛仰慕高尚的事物,劉瞻則羨慕仕途之道。劉潛對劉瞻說:「我肯定不會考中,但將會隱逸於山林。你考中後,一定會為塵世中的俗務而奔忙。然而,你在富貴時要小心謹慎,四十年後,可見分曉。」劉瞻回答說:「神仙之事過於遙遠,秦皇漢武,不也沒求到嗎?真不如到朝廷去作官來的實在?」自此,劉潛越發勤於修道,最後隱居在羅浮山。劉瞻則進士登科,步步高陞,直至位及宰相,以謹慎著稱。
後來劉瞻被貶到日南,途經廣州朝台時,把船停泊在江邊。忽然有個頭梳丫角身穿布衣的少年,冒著暴雨來到船前,衣服和鞋子卻沒有濕。他說要見劉瞻,劉瞻的隨從都很驚訝,問他何人。他說:「就說宜哥來了。」隨從報告給劉瞻,劉瞻問那人的形象特徵,隨從一一告訴了他。劉瞻既驚訝又感歎,把劉潛迎入船內。劉潛看起來也就二十來歲,劉瞻卻已是白髮衰朽之年,正在做被流放之臣。劉瞻悲喜交加,潛勸慰他說:「我倆為兄弟,手足之情,往日我所說之言,恰好四十年了。」劉瞻也很感歎,就問潛說:「我能再去修道嗎?」劉潛說:「你已身在榮華富貴之中,恐怕難以放下這些,心也不可能靜下來。即使自家哥哥已升天仙也不可能救你。今天是來向你道別的,不是來救你的。」於是哥倆同船而行,暢談平生闊別之事,一天晚上,潛突然不見了。
後來,在羅浮山中,時而會見到劉潛。劉瞻最後死在被貶的地方。
(資料來源:《續仙傳》)
神仙故事:李球
李球,是燕人。唐文宗寶歷二年,他與朋友劉生遊覽五台山。五台山有一個風穴,遊人稍微有些喧嘩呼叫或投物擊觸,就會引發大風,揭屋拔木,造成破壞。所以人們登山的時候,總是相互囑咐告誡,不要去觸動它。
李球來到風穴口,好玩似地把一塊大石頭扔進洞穴。過了許久,石頭撞擊洞壁的聲音方消失,這時,果然有像駿馬奔馳似的大風從洞中奔出,有一根像大柱一樣的木頭,隨著風飛了出來。李球的性情軒昂勇猛,無所顧忌,用力去扳住那根木頭,卻墜入了洞穴。李球被木頭載著,也不能出來,過了好久,落到地上。看見一個人長得像獅子,卻說人話,他領著李球進入洞中的書齋裡。
只見二個道士正在下棋,道士看見李球很高興,問李球所修之道。李球並不了解修行的事,所以默默無言,不知該如何回答。二位仙人責備那個引導李球的人說:“我的至道之要,只授予有骨相之士,習道之人;你為什麼胡亂引來凡夫俗子,進入我的仙府?快把他引出去。”說著就把一杯水送給李球讓他喝,並對他說:“你雖然是凡俗之流,但能睹吾洞府,踐吾真境,也就有一點緣分了,所遺憾的是你平素不習道,不能告訴你修行的要領。不過,如果你確有希生之心,出世之志,以後還可以再來。飲這神漿,也可以延年益壽。”李球喝完水,拜謝二位仙人。
引者領李球到洞邊,指給他看另外的路說:“這山是道家的紫府洞,在五峰的上面,靠搜集來的四海奇寶來鎮峰頂。就像茅山洞,用安息國全墉城的寶物鎮它。春山雜玉,環水香瓊,來堅固上仙的住所。太帝命韓司少卿,東方君和紫府先生,率領六年仙寮神王力士,鎮守於此,故稱神仙之府。這洞有三個門:一個西通崑崙山,一個出口在這岩石下面,一個是向來風穴,來風穴是洞的正門,各門都有龍蛇把守。
先生有命說:‘有大石頭投入洞門,擊中我柱的,是世間將有得道之人,在這裡接受道要。’如果碰到了就讓我引進。我也修道很久了,應當達到仙品。雖然有了一定的功力,但口業還沒消除。由於已有的功業的庇蔭,才能夠把守這洞穴之口。過了三百年,也應當超升了。由於造口業的原故,就借用了這種獅子的形狀。我遵守先生的命令,恰好有人投石擊中柱子,就依照先生教導引你進來,確實不知道你只是嬉戲投石。然而數百年來,投石的人很少,就是有,也沒有擊中柱子的。神仙之宮,不容易到來,你將來也會有獲得道家玄妙源流的機會了。這裡有北岩的小路,可以使你能很快的回到人間。”
說完就解開衣帶取出三丸藥,穿在一根枯幹的樹枝的末端,又對李球說:“如果在路旁看見有異物,用藥指它就不會被傷害。吃了這藥,可以無病。”李球手裡拿著這藥,走在洞中黑暗處時,藥會發光,就像火一樣;路上,遇見有幾條大蛇,張大口向著李球,李球用藥指著它們,大蛇就伏在地上不敢動。李球於是出了洞門,門外的古樹已經半朽,洞都要被堵塞住了。李球推開堵塞洞的土和朽樹,很久才出來,已在寺門的外面了。
在這以前,劉生失掉了李球,李球的兒子正準備控告劉生,懷疑劉生害了他的父親,想要向官府訴訟,因為寺裡有大齋,就沒有去。既然李球回來了,大家都非常高興。李球講了他所見的奇異之事。順便把三丸藥,分給劉生和自己的兒子各人一丸。
僖宗乾符年間,進士司徒鐵與李球相別已三十多年,相別時李球六十歲,鬍鬚已經白了,垂在胸前。在河東看見李球,李球已經九十多歲了,可容貌身形卻像三十幾歲的人。說起所遇到的奇事,說:“從服藥到現在,老而復壯,不喜歡吃東西。”他的兒子也像三十歲左右,銳志修道。他和兒子一起入王屋山去修道去了。
(出《仙傳拾遺》)
神仙故事:費冠卿
費冠卿是池州人。他中進士後,要回故鄉,臨行前向相國鄭余慶道別。鄭相國一向與秋浦縣劉縣令關係友好,他對費冠卿此行很高興,就托費冠卿捎書信給他。鄭相國親手書寫了滿滿一信紙,封上以後交給費冠卿,告訴他說:“劉縣令久在名場,之所以沒有考中進士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偏激直率,不被時俗所容。他捨棄科甲而就任卑微的官職,你要好好待他。”費冠卿趁機請相國在信的末尾略批幾句關於他的品行的話,請劉縣令對他能稍加照顧。相國認為可以,就打開信函批了幾行,又加封如初。
費冠卿到了秋浦,先向劉縣令投進名片,劉縣令閱過名片就放到桌子上,根本不回話。費冠卿在外等候消息,很久沒有得到答覆,就懷疑劉縣令不許可,就把鄭相國的書信交給守門人。劉縣令打開信函看完,謾罵說:“鄭某老漢,用這封信幹什麼?”就把信扯碎扔掉了,費冠卿更加疑懼,就推門而入,快步向前施禮。劉縣令忽然憐憫的看看他,揖讓他坐下說話。天色晚了,劉縣令催他去找店房,費冠卿說:“天已昏黑,或許來不及找到旅捨了。我請求在廳廡之下,就地睡一夜,明天慢慢再找旅店。”於是自己解開行囊,把氈子打開舖在地上,劉縣令當即拂衣而入。過了很久,劉縣令出來說:“這裡不是待客的地方,有個閣子可住。”然後關了門,鎖閉很嚴。費冠卿不知他這樣做的原因,就靠在床上歇息。
這天晚上月光明亮,費冠卿從門縫中往外探看,外面悄然無聲,只見劉縣令親自拿著掃帚簸箕,掃除大堂內外。庭院走廊台階牆壁,無不全都掃遍。費冠卿覺得這事奇異,就端坐著屏住呼吸,不睡覺等著。快到一更天時,忽然有奇異的香氣,濃烈得不同平常,非人世所有。很久,劉縣令拿著手板恭恭敬敬的站在院子裡,似乎在等候什麼人。這時香氣更加濃烈了,就見戴著雲冠穿著紫衣的仙人,有八九尺高,由幾十人簇擁而來。劉縣令對仙人拜了又拜,並行禮。這個仙人徑直走到堂中,劉縣令就侍立在他身旁。不一會兒,有筵席擺設出來,美味佳餚和奇異水果的香氣一直傳到閣下。費冠卿聞到香氣,已經覺得神清氣爽,不一會兒,堂中開始奏樂飲酒。仙人讓劉縣令在地上舖上席子,也陪著飲酒。樂曲的音調,也非人間之曲。
仙人忽然問劉縣令說:“接到鄭某的信了嗎?”劉縣令回答說:“接到信後很安心。”過一會兒,仙人又問:“接到鄭某的信了嗎?”劉縣令回答說:“費冠卿先輩自長安來,接到信了。”仙人笑著說:“費冠卿中了進士了,現在在這裡嗎?”劉縣令回答說:“在。”仙人說:“我不該和他相見,且給他一杯酒。只要向道及早修行,就能相見了。”就讓劉縣令斟酒一杯,送到閣子中。費冠卿窺見劉縣令自己把酒喝了半杯,立即拿台階上盆子裡的水倒進杯中,他起了疑心就沒喝。
仙人忽然下了台階,與隨從的人們乘雲而去,劉縣令嗚咽著下拜辭別,仙人告訴他說:“你見到鄭某,只讓他修行,就能相見了。”仙人走後,劉縣令就到閣子中,看到酒還在,吃驚的說:“這種酒萬劫(佛家稱天地形成至毀滅為一劫)不可一遇,為什麼不喝呢?”就把酒拿過來喝,費冠卿力爭,只喝到了一兩口。後來劉縣令就與費冠卿成了修道之友,選擇九華山居住。朝廷以左拾遺徵召,也沒有赴任。鄭相國不久也去世了。劉費二人對此事很保密,人們不知道那次降臨的是什麼真仙。
(出《神仙感遇傳》)
神仙故事:錯失機緣
維楊十友他們家產較豐,都安份知足、不求官祿、不貪錢財、崇尚玄學和道。他們相互結為朋友,像兄弟一樣。當時國內安定,老百姓安居樂業,以酒飯娛樂,自得其樂。他們從一家開始,輪流在十家宴請,已成為習慣。
忽然有一天,一個老翁,穿著髒破,外表瘦弱,像是貧寒之人。他穿著麻衣,跟在十人之後,來到他們聚會的地方。大家心情舒暢,也都憐憫這個老翁,沒有將他趕走。老翁吃飽喝足後,就自行離開了,沒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一天,他回來對維楊十友說:「我是個無力之人,很榮幸大家允許我在末座相陪,對我沒有責怪。你們十人設宴,我都參與了。如今宴席已經輪流完畢,我也想盡力準備一次餐宴,以答謝你們的厚恩。相約好日子,希望大家能夠一同前去。」
到了約定的日期,十友依老頭所言,一起等待。凌晨,窮老翁果然來了,領著他們慢慢行走,來到東塘郊外,也不覺很遠。在荒野中有兩三間歪斜的茅屋,似乎風一吹就要倒了,老頭把他們領到茅屋裡。屋裡已有幾個乞丐,都是披散著頭髮,穿著補了又補的破衣,樣子骯髒醜陋。老翁到了後,乞丐相顧而起,站立著等候老翁吩咐。老翁令他們打掃屋子,舖上柴草,展開草蓆,邀請他們圍成一圈坐下。
天已經晚了,大家都已很餓。過了很久,乞丐分別拿醯鹽竹筷,放到客人面前。一會兒,幾個乞丐抬著如案似的一塊長四五尺的大板,擺在草蓆中央,還用油漬漬的布蓋著。十友互相看看,以為一定能解饑了,非常高興。油布撤去以後,熱氣騰騰的不能看清案板上的東西,看了很久,原來是一個蒸熟了的孩童形狀的東西。老翁揖讓勸勉,讓大家去吃,大家都很嫌棄他,多數假裝說不餓,也有人生氣離開,都不肯吃。老翁就自己放開大吃起來。老翁把沒有吃盡的讓眾乞丐拿走,讓他們吃光。然後老翁才對眾人說:「剛才所吃的是千年的人參啊,很難找到,難得一遇。我得到這個東西,為感謝眾位筵請相待之恩,想用它相報。吃到它的人,能白日昇天,成為上仙。你們不吃,大概是命運使然吧!」大家都很驚異,後悔不及。
不一會兒,乞丐們都變成了金童玉女,旗旛傘蓋前導後從,與老翁一起同時升天而去。十友挖空心思去追尋,再也沒能見到老翁。
(出《神仙感遇傳》)
神仙故事:誠心敬道感仙人
馮大亮是導江人。他家貧好道,卻沒有修習什麼。每當有道士或方術之人從他家門前路過,他一定會迎接到自己家裡,或留他們住一段時間。他家只有一頭老牛用來拉磨賺錢維持生活。有一天牛死了,他的妻子對他哭泣,歎道:「全家人的衣食供給,全憑這頭老牛,如今牛死了,靠什麼來維持衣食呢?」
慈母山上的一位道士,每次路過他家,都要在他家住上一些日子。這個時候道士又來了,夫妻二人就把牛死了的事告訴了道士。道士說:「牛皮和牛角還在嗎?」回答說還在。道士就把牛皮綁系成牛的形狀,砍四根木頭做牛腿,用繩子繫住它的嘴,一驅趕它就活起來,和往日一樣肥實健壯。道士說:「這頭牛不再喝水吃草料,只管讓它白天黑夜的幹活就行了。千萬不要解開它的口繩。你用這頭牛拉磨,它的力氣是一般牛的一倍。」自此,道士也不再來了。
幾年之後,盛夏的一天,牛喘得很急,牧童可憐它,就解開了它的口繩,它立刻變成了一堆皮和骨頭。但是,這時馮大亮家已經漸漸富起來了,改磨房為酒肆。他常常憑此酒肆奉道,祈求感遇仙人,仍然努力去做救人濟物的事,好賓客。
有三五個打柴的老頭,常常到他酒肆來喝酒。他不談錢,以禮相待,儘管白喝了多次,他卻越發尊敬他們。有一天,其中一人忽然對馮大亮說:「我們八個人,明天全都來,在一塊喝個一醉方休。你不要因為人多感到驚訝。」到了時候,八個砍柴的老頭一塊來了。有一人從袖子裡取出一枝小楠木,才五六寸高,栽在院子裡,然後飲酒盡歡而去。那人說:「有勞你為我們置辦美酒,無以為報,就為你栽了這棵小樹。這棵樹長到徑尺粗的時候,你家就家財萬貫了。那時候,你可以進貢,幫助天子,在國史上留名。十年後,咱們到岷嶺巨人宮相會,我們會教你飛仙之道。」說完他們就走了。
十天之後,那棵小樹已長到凌空,十幾丈高,粗已夠徑尺,金玉會自己飛到他家,寶物自己堆積,非常富有,即使是卓王孫、糜竺這樣的大富人家,也不如他家。
五年後,唐玄宗到蜀地避難,馮大亮貢獻三十萬貫錢,用來資助國家。
(出自《仙傳拾遺》)
神仙故事:馬自然
馬湘,字自然,是杭州鹽官人。他家世代為縣裡的小官吏,只有他喜歡經史,鑽研文學,研究道術。他遍游天下,後來回到江南。他曾經在湖州因為喝醉了掉到霅溪裡,一天之後才出來,衣服卻沒濕。他指著溪水,讓水能倒流一頓飯的時間。他指著一棵柳樹,讓柳樹隨著溪水流來流去。他指著橋,讓橋斷了再接上。
後來他遊覽常州,恰逢唐朝宰相馬植被貶官,遇赦到常州做刺史。他素聞馬自然的名聲,就邀請他相見。馬植迎接他的禮儀很不平常。馬植道:「我有幸和你同姓,想和你結為兄弟,希望向你學道,可以嗎?」馬自然說:「相公希望學什麼呢?」馬植說:「我想要駕風飛行。」馬自然說:「你想要駕風,我和你就風馬牛不相及了。只要互相瞭解,不是同姓也一樣。」馬植把馬自然留在郡守的書房中住下,對他更敬重了。有時在吃飯的時候,馬植就請他顯現小術看看,他就在坐席上,用瓷器裝上土種瓜。不一會兒,瓜就長出蔓來,開花結果。把這瓜拿給大家吃,大家都說味道香美,和平常的瓜不一樣。
後來馬自然和婺州永康縣牧馬巖道士王知微及弟子王延叟向南遊歷霍桐山,走進長溪縣界內,夜裡到旅店裡投宿。房間少,旅客多,店主人開玩笑說沒地方住了,如果道士能在牆上睡,就可以容納。天已迫近日暮,王知微、王延叟急於住宿,馬自然說:「只要你們能住下就行。」馬自然則跳到樑上去,把一隻腳掛在樑上,倒掛著睡。恰巧店主人夜裡起來,用燭火照見了他。店主人非常驚奇。馬自然說:「在樑上我都能睡,在牆上睡又有什麼難的!」說著,他走進牆壁裡,半天也不出來。店主人立即下拜道歉,把王知微和王延叟請進來安置在安靜乾淨的地方休息。等到天亮,店主人捨不得他們離開。馬自然忽然不知哪兒去了,王知微、王延叟往前走了幾里,一找,他已經等在路邊了。
有的病人來求馬自然治病,馬自然沒有藥,只用竹枴杖敲打痛處。腹內和身上的百病,他就用竹子枴杖指著,用口吹枴杖的一頭,枴杖發出雷鳴般的響聲,病便治好了。有患腰腳駝曲的,拄著枴杖來求他,他也是用竹枴杖擊打。然後,讓人家放下枴杖,當時便把腰腳伸展開來。時常有人贈送財物給馬自然,他總是推讓,不肯接受。如果堅持要他收下,他就把這些財物再散發給窮人。
後來馬自然又回故鄉探望他的哥哥,恰巧哥哥出門不在家,嫂子和侄兒見他回來很高興。他說:「我和哥哥共有這個宅院,我回來有話說,我只喜歡東園而已。」嫂子奇怪地說:「你離家這麼久,回來還沒見你哥,怎麼就說分家的事?骨肉之情,必不忍如此。」他在家住了三天,嫂子和侄兒都對他只喝酒不吃飯感到驚訝。他哥哥仍未回來,到晚上他突然卒亡了。
第二天,哥哥回來了,問他是怎麼死的,嫂子便如實相告。哥哥既感動又悲痛,就說:「弟弟學道多年,回來不是要分宅子,是回來假托死在我面前,來斷絕我對他的思念!」於是就把馬自然的屍體裝進棺材。那天晚上,棺材訇然有聲,全家人都感到驚異,就連夜在園中挖了墓穴把他埋葬了。當時是唐宣宗大中十年。
第二年,東川向皇帝奏報說,劍州梓桐縣道士馬自然,白日上升成仙。馬自然在東川對人說:「我是鹽官人。」皇上下令讓浙西道的杭州府調查這件事情。杭州府派人挖開馬自然的墳墓,打開棺材一看,棺材裡竟然只有一根竹枝而已。
(出自《續仙傳》)
神仙故事:遇仙人 結道緣
王可交是蘇州府昆山縣人,住在松江南岸的趙屯村,以種田、打漁為業。他三十多歲了,並不知道有真道的存在。每次他釣到大魚就非常高興,用木槌把大魚打死,然後煮熟,蘸上蒜泥韭醬吃,並對人說世上再也沒有比這更美的事了。
有一天,他划著漁船,高唱著漁歌在江上走了數里地,忽然看見江中有一艘彩畫花船,船裡坐著七位道士,都年少,玉冠霞帔,服色各異,周圍有十幾個侍從,男的頭上梳兩個抓髻,女的頭髮梳成雲鬟樣式。船上還有四個穿黃衣的人。
這時,船上有個道士喊王可交的名字,王可交正在驚訝中,不知不覺自己的船已靠近道士的彩船一側。一個道士讓侍者領著王可交上了彩船,只見七位道士的面前都擺著青玉盤、酒器和果子,都瑩澈有光,王可交不知它們是何物所製。王可交站在筵席的遠處向每個道士一一行禮,七位道士都仔細打量他。
一位道士說:「此人骨相很好,應該成仙,只是他生在人世,由於生病針灸,把眉間刺破了。」另一個道士說:「給他些酒喝吧。」一名侍者就拿酒壺往杯子裡倒酒,但酒怎麼也倒不出來,侍者告之與道士,道士說:「這酒是仙酒,他必須把凡人的骨頭換掉才能喝得了這酒。酒倒不出來,正說明他命中不該喝仙酒。」又一個道士說:「給他栗子吃吧。」
一位道士就從筵席上拿了兩個栗子遞給侍者,侍者又把栗子給了王可交讓他吃。王可交看那栗子是黑紅色,像棗子那樣光滑,二寸多長,一啃有皮,栗肉又脆又甜,不像人間的栗子,他吃很久,才把兩個栗子吃完。這時一個道士說:「王可交已經和我們見過面了,讓他回去吧。」
說罷,就命一黃衣人把王可交送上岸。王可交在彩船邊找不到自己的漁船,黃衣人說:「不必坐漁船,你一閉上眼就到了。」王可交就閉上眼睛,立刻覺得耳邊響起風水林木的浩浩之聲。黃衣人讓他睜開眼,他發現自己坐在草叢中的一塊大石頭上,四周是峰巒重疊,松柏參天,那黃衣人也不見了。
不遠處有一門樓,有人在門樓中出出進進。不一會兒,有幾個打柴的和幾個和尚來到王可交面前,問他是什麼人,他就把詳情一一告之。那些人又問他何時離家的,他說是今天早上。那些人問王可交今天是幾月幾日,王可交說:「三月三日呀。」那些人大吃一驚說:「今天是九月初九,離三月初三已經半年多了!」王可交又問這裡是什麼地方,一位和尚說:「這裡是天台山的瀑布寺。」王可交又問這裡離華亭多遠,和尚說:「水陸兩路加在一起一千多里。」王可交驚訝不已。
那和尚請他到寺裡去休息並請他吃飯,王可交說一點不餓,不喜歡聞食物的氣味,只是想喝水。和尚們都圍著他問長問短,十分驚異,就把這事報告了唐興縣並上報給台州。越州的廉使王渢向來尊奉道教,就召見了王可交。聽王可交談了以後,非常相信,認為神仙的變化是無所不能的,誰也不可理解。王可交身材七尺多高,儀表和容顏與眾不同,言語清爽。王渢感歎的說:「王可交真是位神仙啊!」又因為王可交和自己同姓,就對他更加敬重,並讓他穿上道士的衣裳。
後來王渢派人到蘇州去瞭解核實王可交的事,人們都說三月初三王可交坐著漁船到江中打魚再也沒回來,他的家人只是找到了他的漁船,以為他已在江中淹死了,到處也打撈不到他的屍體,他的妻兒只好用招魂的儀式給他辦了喪事。王渢證實了這一切後就向皇帝上表此事,皇上也大為驚奇。
後來王可交回到家鄉,把一切經過都告訴給鄉親,並領著人們到江上看他遇見彩船和仙人的地方。王可交自從吃了神仙給的栗子後就再也不吃飯了,一舉一動都像有神助。他不再種田打魚,帶著妻子進了四明山。
二十多年後,王可交出山到明州賣藥,讓人幫著賣酒,他把賣藥和酒的錢全都佈施給了窮人。當時,人們都說王可交賣的藥是壺公所授,酒則是餘杭阿母的。人們都說藥治病極靈,酒一喝就醉。明州里巷,人人皆稱王仙人藥酒,世間不及。又過了三十多年,王可交又進了四明山再也沒出來。
古語:「洞中方一日
世上已千年」說的是當世人巧遇神仙,只與他們呆上一會,再返回人世間時,人間早已過了十幾年,甚至百年、千年。神仙之所以為神仙是因為他們並不生活在我們常人所生活的這個空間,他們的時間自然與我們常人這個空間的時間也就不一樣,他們的時間過得比人間的快。當王可交返回人間時,半年的光陰已過。
( 資料來源:《續神仙傳》)
神仙故事:為何神仙難修成,只因塵俗多牽累
有個叫石旻的人,不知來自何處,他浪跡江湖已有許多年了。他的道術玄妙,深不可測。
長慶年間,他在宛陵郡作客。有一位姓雷的男子,曾經做過宣城部將。一天,他與數位友人在郡南別墅中聚會飲酒,當時石旻也在座。雷家的家僮用網捕到一條數尺長的魚,送到別墅來。這一日,雷生與客人都酩酊大醉。諸位客人都已散了,唯獨石旻還住在雷家的別墅中。時當盛夏酷暑,到第二天看那魚,已經腐敗臭爛不能吃了。
家僮要把魚給扔掉,石旻對他說:「這條魚雖然腐爛了,可我有良藥,可以讓它活過來,怎能將它丟棄呢?」雷生笑著說:「先生隨便亂說,即使有良藥,怎麼可能使這條爛魚復活呢?」石旻說:「那你就看看它如何被復活的吧」於是石旻從衣服內掏出一個小口袋,口袋中有數粒藥,他把藥倒在那爛魚身上。也就一頓飯的功夫,那魚就鮮潤如初,不一會兒,就搖鰭振鱗,像在洪流中游動。雷生甚感驚異,對石旻拜謝說:「先生的道術,可以說是神了!我們像塵俗中的聾子瞎子,與先生高蹤相比,如同井中的蝦蟆與雲中飛禽相比一樣,您哪能與我們為伍呢?」
雷生患病多年,於是就向石旻討求丹藥,指望減輕長久的病痛。石旻沒有答應,並且說:「我的丹藥至清至廉,你是世俗之人,不知節制,放縱嗜好。體內臟腑腥膻堆集。假使求得我的丹藥,吃入腹中,那麼臟腑中的污氣與藥力相攻,就如同水火交戰,你的性命不保,萬萬不可食用。」石旻又說:「神仙不難修成。只是人們多被塵俗所牽累,像檻中猿、籠中鳥一樣,空有飛翔超騰之心,哪能修成神仙?」
( 資料來源:《太平廣記》)
神仙故事:悟道因神仙 辭官還道鄉
賀知章住在西京宣平坊。他家對門有一個小板門,他經常看見一老人騎驢出入其間。如此過了五、六年,再看那老人的面色和衣服卻依然如故,毫無變化。也不見他有家屬。詢問巷中的鄰里們,都說他是西市賣穿錢繩索的王老,別無其它的職業。
再深入觀察,發現他是非凡的人,賀知章就經常在閒暇的日子裡去拜訪老人。老人很恭敬謹慎的迎接他,老人身邊僅有一個使喚童子。賀知章就問他的職業,老人很隨意的回答了他。由於他們之間往來的增多,漸漸的更加禮敬,言談也逐漸深入起來,老人說了他擅長修道煉丹之術。賀知章平素尊信修道,所以願意拜老人為師。後來賀知章和夫人持一顆明珠,說是在家鄉時得此珠,珍藏了多年,特地敬獻給老人,請求老人給他講授道法。老人接過明珠之後就把它交給了童子,讓他上市場去買餅。童子用明珠換了三十多個胡餅,並用餅來延請賀知章。賀知章心想,寶珠是特意送給老人的,可老人卻如此輕用,心裡非常不愉快。老人說:「道法只可以心得,怎麼能去力爭呢?吝惜財物之心不去,是不可能得道的。應當到深山窮谷之中,勤奮的、專心致志的去修行,生活在市朝中是難以得到的。」賀知章聽了頗有所悟,他拜謝了老人就離去了。
過了幾天,不見了老人的蹤跡。賀知章於是請求辭去官職,入道還鄉。
註:賀知章,字季真,會稽永興人。少以文詞知名。擢進士,累遷太常博士。知章性放曠,晚尤縱誕,自號四明狂客。醉後屬詞,動成卷軸。又善草隸,人共傳寶。天寶初,請為道士還鄉里,詔賜鏡湖剡川一曲,御制詩以贈行,皇太子已下鹹就執別。年八十六卒。肅宗贈禮部尚書。詩一卷。其詩《回鄉偶書》、《詠柳》等被廣為傳頌。
(資料來源:《太平廣記》)
神仙故事:慈心仙人
唐代宗廣德二年,臨海縣有一個叫袁晁的賊人駕船去永嘉作強盜。途中,他的船遇上大風,被風向東刮離原地數千里,到了一不知名的地方。四顧一看,不遠處有一山。山上的樹木青翠欲滴,繁茂濃密,還有城牆,被五色光照耀著。賊人們就把船泊在山腳。
山上有所非常精美的房舍,琉璃為瓦,玳瑁為牆。走進房廊,寂靜一片,不見人影,屋裡只有二十多隻小狗。屋內的器物全是用黃金打製的,沒有任何其它的雜類。又有被褥,也很鮮亮,大多是西蜀出產的貴重織錦。還有一金子城,城內零碎的金子一堆一堆的,數不勝數。
賊人見四周無人,就爭相搶拿各種物品。正搶得高興,他們突然發現一位婦人從金子城裡走出來。她身高六尺,上著錦繡上衣,下穿紫色絲綢裙子。她對賊人說:「你們不是袁晁的同黨嗎?怎麼能到這裡來?這些東西並不屬於你們,你們竟敢拿?剛才你們見到的小狗,你們以為是狗嗎?不是的,那是龍!你們剛才所拿之物,對我來說,實在不足惜,但是恐怕那些龍難以忍受你們的行為,到時候發怒,前去拉你們的船,你們的性命就難保了。你們趕快回去吧!」
賊人們趕忙站列成一排下拜謝罪,並把所拿之物歸還原處。他們詢問這兒是什麼地方,婦人說:「這是鏡湖山慈心仙人修道的地方,你們無緣無故的跟著袁晁做賊,不出十天就會有一場大禍,你們當謹慎小心。」賊人們於是乞求婦人刮一陣順風,讓他們回到原地。婦人回頭作了佈置,不一會兒就有風起。群賊們忙向婦人下拜告別。
群賊揚帆起航,不幾天就回到了臨海縣。不巧,船擱淺在泥沙之中,賊寇逃不脫,全被官兵所殺,僅六、七個婦人活了下來。浙東縣押衙的謝詮之分配到那幾個婦人中的一個作奴婢,名字叫曲葉,就是她親口講的這件事。
(參考資料:《廣異記》)
(待續)
宏泓道者【道法術】研究所-太乙純陽派
Kerby Kuek Chinese Daoism Metaphysic Research Center -Tai-Yi Dao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