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玄機》風水雜誌主頁   劉坤 昰師傅其他文章

                                             圖、文•劉坤昰

風水理氣漫談
 

    年青時候開始學習風水,所得到第一個觀念,風水分為「巒頭 」、「理氣」兩個部分。

   
風水學問早已在春秋歷史之前早已存在,待到唐朝末年,因為發生「黃巢之亂」,始由楊筠松把風水學問流傳於民間。若果查找古籍,唐、宋、元、明等四個朝代,都沒有古籍說風水是分開「巒頭 」、「理氣」兩套學問,簡而言之只有「巒頭 」的書籍。去到清朝初年,坊間忽然紛紛湧現「理氣」的書籍,自此以後中國古老的風水文化,就被分成開「巒頭 」、「理氣」兩種學說。

    細心思考下來;純粹以「巒頭 」為中心的話,無論手上拿著什麼書籍,都會發覺任何一本巒頭書籍,它們的內容理論,都是可以互相融合。反而談「理氣」的書籍,各有各說,互不共容,甚至水火不容,由清朝以來到現在,「理氣」方法從來沒有一套統一的說法,有的只是「各師各法」而矣。

   
「巒頭不真理氣無用」這一句話,卻在任何理氣門派,都是十分認同的。邏輯問題就來了:若果「巒頭」已經大錯特錯,即使搬上任何一套「理氣 」家法出來,也沒有可能把錯誤的風水,改為起死回生!那麼風水學問就不是由「巒頭 」、「理氣」各佔一半吧?!

    再說得坦白一些,既然「巒頭 」是吉,運用任何一套「理氣 」家法,風水效果仍然是吉利的。

   
又或者這樣說,只要「巒頭 」是吉利,不使用「理氣 」方法去處理,這個風水依然大吉大利。這個說法,在陰宅風水是最容易証明,朝天碑,不立墓碑,或者客家式金塔半置地面的墓。這些都是完全不講究理氣的最佳証明,人家風水好不好,看巒頭已經一清二楚了。

理氣之線度:

    理氣有云:「分金差一線富貴不相見」;「二十四山有珠寶,二十四山有火坑」,這些論調,把理氣說得誇大到了極端!

    時至今日的確有些人,用分金線方法、卦線爻度方法、各式各樣、XX方法等等,為人家陰宅安碑立向,或做陽宅定坐向,出入之大門扭歪成為古怪方向。

    風水是否真的那麼極端?陽宅/大門扭歪方向風水會馬上改善,除非有特別巒頭相應,否則是完全無可能的。無故將人家陽宅/大門扭歪方向,不能改善風水之餘,更令福主招來被人嘲笑!

   
至於陰宅上,一條線那麼狹窄的角度,差小小就會禍福不同嗎?如果真是這樣,天下普羅大眾豈不嗚呼哀哉?蓋未必人人信風水,亦未必人人為先人辦墓地/骨灰位時聘請風水先生作出處理,那麼大眾很容易墮入不吉利的線位方向之中而招禍乎? 是耶非耶?

    舉例用三合方法,風水羅盤週天三百六十度,只有少數之度數是吉度,粗略地說吉利度數佔三成,不吉利度數佔七成。看去似乎真的很容易落入凶險吧!理論與事實,原來是不對等的。

古代的理氣:

   
在一本清末古籍《欽定書經圖說》附有一幅「太保相宅圖」(相1),內裡繪畫太保(官職名稱) 帶著一班人,去到野外堪察以作地方建設之用。圖中有人拿著長竿,是負責丈量地方面積大小。太保右邊第二人,正彎腰俯視一個水盆(相2)。

     
    (相1) 太保相宅圖   (相2) 水盆,浮水羅盤!

    這個水盆是什麼?原來古老羅盤,是用銅製,盆中放水,水面置一輕木及磁鐵之浮標。盆內有刻度,只有十二地支。有謂:「先天羅經十二支,後加八干與四維」。從以上情況推算,在古老的周代及漢朝初年,是用刀刻字在竹片的時候,還會討論風水之理氣及分金,把風水學問分割得這樣細節嗎?

天然方向:

   
至於陰宅風水的坐向線度,乃完全受山水形勢之影響,因而本身具備一條「天然方向之線度」,此線度並非由數字或數據得來,並有巒頭相應,而且不是靠羅盤去量度/計算得到。這個說法,早已被記錄在清朝的風水書籍之內。

    其他坊間理氣方法所定出之坐向線度,如果不偏離「天然方向」太遠的話,只要「巒頭」肯定是吉,亦可發福而不會招禍,只是福力成就高低,視乎偏離正位多少,因而各各不同。

   
「天然方向」和坊間「理氣計算之方向」有什麼差別?坊間一般方法,雖則家家不同,其實效果大同小異,對陰宅福主不會甚麼特別影響。但是使用「天然方向」定線度之陰宅,福主們會漸漸具有一種「福至心靈」的能力,無論思考力、直覺能力、洞察先機、思維深度等等,都會有實際利益。這種表面上看不到的能力,就是幫助福主事業、學業、生意營謀、人際關係都特別比其他人優勝,這些才是真正贏在起跑線,事半功倍;也是令到福主得到勝人百倍千倍甚至更鉅大的回報!

    以上乃筆者歷年以來,由學習理論、行山覆墳、判墳效果、搜查福主經歷、親自引証、對比資料,從而領略出來的一番滋味。發表分享,希望各位喜歡研究風水的朋友,不要再被「理氣」迷宮所困惑,從而走上一條踏實穩妥的風水之路,以後可以利人利己不亦樂乎。

   
不信此言者敬請勿插,余亦不會再予辯論或爭拗。一切自行印証便是。

(本篇完2018年10月 ) 

劉坤昰網址:www.liukunnan.com.hk

劉坤昰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WB01343_.gif (599 bytes)      回首頁     WB01345_.gif (61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