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徹威
《八識規矩頌淺釋》與密教真言宗的義理
筆者於兩年前寫成《八識規矩頌淺釋》,希望能理清一條學佛途徑給初心學佛法的同修,亦以說明密教真言宗與唯識的道理息息相關,希望學密教真言宗的學人及一些不肯學唯識或以為唯識是不了義的同修看法有新的體會。以下是此書的序文。
現代人修學佛法,有很多門路,因為資訊發達,上網已經能為一切學問建立渠道,但渠道太多,反而成為學佛的煩惱。無論修學那一個宗派,密教也好,顯教教也好,究竟應該從何入手,令一般學佛人難以決定方向。
修學佛法首先要認清楚目的是為了解脫,其他的方向只會成為解脫的障礙,往往未弄清楚解脫為目的這個大前題,而兜兜轉轉,經歷一個長時間都未能找出門路。人生難得,時間無多,筆者本著為初發心的學佛人理清修學佛法的門徑而造此淺釋。
所謂解脫,是由輪迴中解脫。輪迴是佛法的骨幹,否定輪迴,或不相信輪迴,即不需要佛法。但要解釋輪迴,又是形而上的問題,令人難以用既有的知識來說清楚。其實輪迴可以用心理狀態去解釋,一般所說的六道輪迴(即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牲道、地獄道、餓鬼道)其實不必介定其實質的現象,只要知道是心理的狀態就容易理解得多。例如說天道,即是充滿慾樂的心態;地獄道就是極度痛苦的感受;人道是比較平和,未有大樂大苦的感受。阿修羅道是充滿仇恨的鬥爭心態;餓鬼道是當著欲望熾烈而得不著滿足的心態;畜牲道就是愚痴只懂得滿足食欲與性欲的心態。反觀個人心理,其實分分秒秒都在此六種心態輪轉,直至死亡之後都會繼續,而無了期。這種輪轉的心態其實就是輪迴。尤於這種心態,心識對外境就生起萬象,對萬象執著,又再產生了這六種心態,由是無了期輪轉,即是無了期輪迴。佛法就是讓人從這種無窮無盡的輪轉中反回平靜安定自在的心理,即是所謂解脫。
要從輪迴中解脫,是要由「心識」或「精神領域」著手,因為一切感受都不能離開心識的作用,一切現象生起乃至行動,言說都是由心識所變現執持。輪迴中的天道及人道,雖然是一個比較令人舒泰的境界,但此種境界只不過是其中一個短時期的感受,其實是苦中作短暫的樂,很快就會輪轉到其他痛苦的心態上。或者說,一生人很難避免遇上痛苦的時候,此所以說輪迴是苦,不論是現代人或歷史上的人,乃至到將來的人,都脫離不了這種輪迴的苦。所謂天道的樂只不過是暫時的,甚至只是苦中作樂。最怕的是在追求快樂慾望之後墮落到無邊苦難的地獄或餓鬼道,就後悔莫及。
心識的作用,與現象脫不了關系。因為人心識的運作,其實就是相對於現象而產生感受。(哲學上有所謂唯心論、唯物論,而密教則認為是心物不二論。即是非心非物,即心即物。心是物所依,物是心所顯,這個即是「實相」,現象即實在,從唯識理論去理解是容易著手得多。)對於現象如何生起,如果不依唯識去了解,始終得不到一個完滿的解釋。雖然世間上有其他宗教,但始終不見得單純的信仰能解脫痛苦,例如戰爭、大海嘯、地震、交通意外等生離死別事件,都是生活上可經歷的,這些都是生活經驗,但為甚麼會有這些現象,以一般生活常識去分析,是得不到圓滿的結論的。
佛法三大系統:般若中觀、如來藏、唯識,就是從三個不同角度去論說現象,說出現象的虛妄不實,乃至分析了物質現象與心識(精神)的關系,證得現象為心識的功能,進一步說明如何從輪迴現象解脫出來。這三個系統,不論修學何宗何派的佛法,都不能不去修學,亦不能離開這三大系統去討論。其中以唯識思想最能深入人的心識去解釋現象。(修學密教必須對此三方面有著深刻的體會理解,才能於修習儀軌時有所裨益。然而要理解此三個道理亦必須修習儀軌,才能真實證入,不修儀軌,只是紙上談兵。所謂儀軌,其實都是依此三種道理去建立。)人的心識絕對不簡單,所以唯識思想是複雜繁瑣的,令學佛人有望門興歎的感慨。甚至有學佛人放棄學習唯識,認為唯識是「不了義」,不能令修學的人達到解脫的目的;又或認為唯識並不一定要學,也可以達到解脫的目的,因為尚有般若中觀,與及如來藏思想可學。
其實修學佛法,並不能單以學習理論就達到解脫的目的,這點很多人都知道,必須修證才能將自己的心識轉回本來的清淨,所以佛法有「聞、思、修」三個大前題。即學習理論、思惟其義,修證以達到目的。修證佛法不外是「止」「觀」,「止」是將如瀑布流轉的妄心止住;「觀」就是止住妄念,從靜止的狀態下觀察自己的清淨真心。(密教儀軌是以「三密加持」去修習,以達到顯現真心本性。「三密加持」其中就有觀想的修習,密教的修習是止觀同時的。例如月輪觀、入我我入觀,即是意密。而手結契印,口誦真言即是身密、口密。)所謂清淨,並不是將心識改變,心識本來清淨,只是人們一直用妄心去生活,長久以來,就忘記了本來的清淨心。止觀就是將如流瀑的妄心止住,回轉到本來淨定的狀態,就能觀察到自心的清淨本源。依著妄心去生活,就是痛苦的根源,只有認識了清淨真心,才知道平時運作的心是虛妄不實,由是知道如何在生活上應對,亦知道煩惱從何而生起,認識煩惱本來是甚麼,乃至懂得處理煩惱,解脫了痛苦的根源。(所謂「清淨真心」、「真心本性」即是密教的「菩提心」。密教所謂發心即到,即是發此「菩提心」此即是本來清淨真心)。
般若中觀與如來藏思想不錯是能夠將清淨的心識說清楚,令修學的人知道何謂本來清淨,但此兩大系統並未有將心識與現象的關系;修學佛法能轉回清淨心的過程;心識如何生起各種感受;乃至到如何將妄心轉回真心的道理分析清楚。即是說般若中觀與如來藏是確定了修學佛法的目的,也將本來的清淨心說清楚,但相對於妄心是如何封閉了清淨心生起煩惱,以支持達到解脫目的的過程,只有唯識才說得清楚。
除此之外,唯識就好像地圖上的經緯線,是一套建立的系統,而這個系統有著定位以至能了解自己心識的功能。有了唯識才能將佛法的任何法門都給予導航,以免修學者偏離目標。是以唯識能配合不同法門的修習,亦能配合般若中觀、如來藏思想去修證佛法,其內容雖然是繁瑣,但這其實是修學佛法的捷徑。(修學密教可能生起特異功能,此點無可否認,由是亦會錯認特異功能是修持的果,但事實上特異功能只是副產品,如果沒有唯識的見地,很容易就令人迷失修持的方向。)
學習唯識困難的地方,是因為唯識名相多,而唯識所表達的內容,有很多地方又是與我們生活上所認知事物的習慣不同,甚至相反。所以學起來,似乎都是一些我們不認識不習慣的事物或思想方法。而且又說及我們的心識,而對於了解自己的心識,又從來未有如此深入過。例如說「我執」,我們日常生活就是執持著有一個自我而產生煩惱痛苦,不過由於自出生以來,「我執」都一直跟隨著個人的生命而展開,自然不覺,要了解「我執」的生起,乃至到斷除「我執」的確是要費一番功夫。(密教修法就是直接對「俱生我執」斷除而修習,由此亦先破「分別我執」。沒有這些見地,就會以為修密教儀軌像是「喃嚤」,或只是滿足世間慾望的世間法,錯認修習的目的。)
近代有學者將唯識思想當作為一種學術,或者是哲學去研究,因為唯識的確有著哲學般的理論架構,也有很抽象的範圍,由是更加深了學人的難度。事實上如果我們將唯識像哲學一樣生吞活剝,干哽硬拼,實在難以真正了解全部的唯識思想。既然知道唯識是經緯線一樣的功能,應該知道唯識是修證佛法的導航,是要配合修證來研究。另外,唯識雖然是將心識與現象的關系分析了出來,但修證的部份仍然要配合般若與如來藏。(修學密教必須三方面配合,加上修習才能理解密教的內容。)換言之,筆者不同意只將唯識當為一種學術般去讀解,而是要配合整個佛法的「聞、思、修」去證悟。近代人學唯識很多時只說理論,不說修證,只說「心識」不說「般若」。甚至將唯識說為「有宗」,與「般若」的「空宗」對立起來。(密教亦是稱「有宗」,以一切現象為實相「有」,但實相即是「空相」,密教說「真空出妙有」,不執相為空為有,才是實相。所以密教可以以唯識去修證,亦可以中觀思想去修證,而密教本身亦不離如來藏實相,金剛界與胎藏界兩部法即是如來藏修法。)又執持著唯識的「種子」理論,說其不合乎如來藏;又將如來藏或唯識判為不了義等等。都是因為未能將唯識配合到修證佛法上面,配合到般若與如來藏一起修證,以至引起此等誤解。
學習唯識,現代有齊一切前人的經驗與論述,實在方便得很。唯識是唐朝玄奘法師從印度修學,然後將有關經論帶回中國翻譯,開「法相宗」這個佛法宗派。除了唯識的根本述著《瑜伽師地論》;《解深密經》;《成唯識論》;《大乘莊嚴論》;《攝大乘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論》;《百法明門論》及近代唯識學家羅時憲先生的《唯識方隅》等等。在這些重要文獻之中,唐玄奘法師除了造出《成唯識論》以外,更將道理以頌的形式造了個大綱,為《八識規矩頌》。
玄奘法師在《八識規矩頌》裡面,把八個心識(心的聚體)分成四章,每章做了十二句。除了八個識外,又將五十一心所(心識的功能),也配合在八識內,有次序的將道理整理出來,所以稱為「規矩」。雖然只有四十八句,但已經包含整個《成唯識論》裡面的道理,非常簡單握要,只要把這首頌弄懂了,再來深入學習唯識,修證佛法就容易得多。
明朝時有位廣益法師,認為不了解《八識規矩頌》就沒法深入到佛法精華的地方,也沒法在修證佛法時觀照到自己的內心,證入「一真法界,圓明妙心」。廣益法師說:「…皆因無明不覺,迷此一真法界不生不滅真心,與生滅和合變為阿賴耶識,依此識變起見相二分,『見為心,相為境』,故緣塵分別好醜取捨者,皆妄識耳。若了心境唯識,則分別不生,一心圓明,永離諸相。今以未悟一心,故須先了唯識心境,則生滅心行,當下消亡,一心可入耳。」這段文字簡要地說明「覺」,原先就是「一真法界,圓明妙心」,也就是「佛」的境界。但一念無明,就對世間一切事物「境」起了分別妄心,我們一直就用這個分別妄心去生活。這個分別妄心(生滅的心)以「我執」故又變成阿賴耶識,由此而產生一切情緒,煩惱。所以學佛,就是要找到一個辦法將虛妄的分別心轉回本來的「一真法界,圓明妙心」去。能夠證入「一真法界,圓明妙心」當然就能解脫,但未能證入之前,就必須先了解所謂「妄心、真心、我執、阿賴耶識」等等屬於心識的事物,以幫助修證。也能夠在修證的道路上建立了指標,令修證不會出錯,白做功夫。
為了令更多人能正視唯識在修學佛法上的重要,亦希望更多人能從了解唯識而進入佛法精髓,筆者試用顯淺簡單的現代化語言,試試將《八識規矩頌》淺釋一下。此書是為初接觸佛法的學人而造,所以尚有很多更深層次的闡述沒有放到釋文之中。如果讀者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就有必要找尋更進一步的著作文章,否則只可將本書作為入門的方便。筆者當然期望拋磚引玉,能有大德作進一步闡釋,以利益眾生
。
《八識規矩頌》全文
前五識
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嗔痴、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變相觀空為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第六識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第七識
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為非、八大遍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喜極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八識
性惟無覆五遍行、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不動地前纔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