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地球人
每月每季每年每日之始
每月之始
今次𣎴談朔望月。月建是每月之始,以二十四氣的節氣開始,非以中氣開始。(註:按現代方法,以黃道平分二十四份,每份15度。又以春季黃赤交點作為0度,即是春分點。太陽跑了15度,算是一個節氣)例如,子月以大雪節氣開始,不以冬至中氣開始,縱使冬至地位遠比大雪崇高。寅月以節氣立春開始,而非中氣雨水。
每季之始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分八節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為二分二至及四立。八節的二分二至,好比二十四氣的中氣。
八節的四立,好比二十四氣的節氣。跟月建的方式,以“節氣”開始,則四季以四立開始。春季的開始,是節氣立春,而不是中氣春分。
由此可見,中氣可比喻為「極點」。例如,冬至是日影最長,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夏至是日影最短,太陽直射北回歸線。二分,是晝夜時間平分,太陽直射赤道。每兩個「極點」的正中,配置節氣,可比喻為「節點」,以定各中氣或「極點」的影響範圍。反過來說,中氣就是兩節氣的正中。例如,由立冬開始至立春,主要受冬至影響。
每年之始
一年四季,以春季為首。一年的開始,即是春季的開始,當然是寅月的立春日。通勝記載一段『世界行陽曆,民間紀夏時』,就是按夏曆人正。
每日之始
像一年四季,每日也有四個「極點」:正午,子夜,日出(卯),日落(酉)。
若跟月建的方式,午時正中是正午一剎那,子畤正中是子夜一剎那。若一日之始在於子畤之始,則晚上十一時,要換日柱。如此,則沒有早子時,夜子時之分。以上方式只是按年月定義的思路推論而已,只作參考。
國際換日線
每日之始牽涉到國際換日線,問題複雜。曾幾何時,日不落帝國定下格林威治子午線就是本初子午線,即是經度0度。世界沿用至今。
國際換日線大概在經度180度的位置上,兩邊的差別只是時間相差24小時越過此線必須 增一天(由東向西走) 或 減一天(由西向東走)
此線設定放太平洋中部,作南北延伸,應與一百八十度子午線重合。但為避免少數地點出現兩個不同的日期,因而稍作調整,以達到一地或同在一島群之上的時日一致,故地圖上的國際換日線,並非一直線。
有意思的,是國際換日線沒有通過任何一塊陸地,全部是在海洋上。
哪裡最先迎接一日?
答案是國際換日線的西側,大約是東加王國(時區:UTC+12)。如果要最先迎接元旦,看官可以考慮到東加。最後迎接一日的,大概是斐濟(時區:UTC-12)。
國際換日線的另類支持
首先,人類在陸上生活。以大陸最東端先迎接一日,是合理的。
1.支持論點來自大陸漂移學說。地球形成初期,只有一個大陸~盤古大陸。地殼歷數十億年演變後,才成為如今七洲五洋狀態。當年盤古大陸的東端,大約演變成如今俄羅斯西伯利亞東端。
2.而且,歐亞大陸是如今最大洲,最大片陸地。世界上,大部分人口均在其上。重覆,其東端是西伯利亞東端。此地剛好在國際換日線的西側,時區:UTC+12。因此,小弟不會懷疑這條國際換日線的“合理性”。
如此這般,世界各地的日柱,應該可直接從西曆轉換(註:未考慮真太陽時)。香港時間比東加遲4小時(2個時辰),比斐濟早20小時(10個時辰)。假設子時不分早夜,當香港(時區:UTC+8)剛踏上甲子日甲子時(11:00pm),東加大概剛是甲子日丙寅時(3:00am),斐濟大概才是癸亥日甲寅時(3:00am)。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