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玄機》風水雜誌主頁   夢筆其他文章

                                                                           圖、夢筆  

夢裡玄機〔之二零一〕

佛教生死觀(二)--灑自在面對死亡

 

    佛教宗派除了中觀、唯識及密教外,還有禪宗。禪宗在中國流傳時間最長,影響最廣,至今仍然很盛行。

    禪宗思想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為宗旨,以出世間的角度看待世俗的一切事物。任何情況,都可以是頓悟的觸機。所以有很多著名的禪七故事,非常有趣,頗為膾炙人口。

    禪宗對生死的概念,有很深刻的體會,在面臨生死時,自然會展現出瀟灑自在的禪味。

    一般世人,都偏向喜歡生,不喜歡死,但人始終有一天要面臨死亡,宗教正是要教導人如何面對死亡而不懼。

    像明州大梅山的法常禪師,有一天忽然跟弟子說:「來者莫可抑,往者莫可追」。意思指來者不要壓抑修整,而往者也不必追念難捨。弟子們間聽了他的教誨,不明所指。而在這個時候,忽然傳來了鼯鼠的聲音。法常禪師此時就笑了起來,說道:「即此物,非他物。你們諸人,要善自護持,我現在要逝世了。」

    說完這句話後,法常禪師就去了。(此段資料節錄自《禪師的生死藝術》作者洪啟嵩)

    禪師去得非常灑脫自在,但所說的話,即此物,非他物,卻不是很容易明白。讀者不妨可以參詳一下。要面對死亡而不懼,不是人人可以做到。

    而佛教對死亡的詮釋,有很詳細的描述,筆者的上師寫過一本《臨終不斷經》,內容就是人去世後的經歷和過程,並引導如何面對和處理。

    佛教理論認為世間一切萬物皆由四大,地、水、火、風組成。密教是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組成。

    所以人一旦去世,四大就會解體。這個過程是痛苦而恐懼的。而這痛苦是源自人對生命的執著和不捨,對世間的依戀,甚至因悔恨所引起。那怕只有一絲絲,也會影響了亡者的靈識。

    唯識宗對這個部分的詮釋是人在死亡時,前五識即眼、耳、鼻、舌、身隨著身體的衰竭而停止了對外的感受。跟著六識也因沒有了感受而停止活動,七識亦不需再分折也停止了活動,剩下只有第八識「阿賴耶識」亦稱為「業識」仍在運作,而這個運作是被由亡者的業力去操作。亡者在生前所有的作為,意欲,某一些不捨,執著,悔恨等等,會成為業識的牽引力,引領著業識進入新生命的發展方向,是升天或入六道輪迴,影響了投胎的方向。

    新生命的一切善惡喜樂因緣組合,都將會由這個業識去編排了。排好後會一個新的生命體誕生,再次經歷生老病死。

    而死後由業力牽引,到再投胎至新一期生命這段時期,佛教稱為「中有」。如果有人對亡者思念不捨,會有可能見到亡者的靈識。但也只是在這段時期,過後不應再看見。

    《西藏生死書》裡稱為「中陰」,和原始佛教的「中有」有不同,屬於一種極深層的意識。這極深層意識生前被遮蓋沒有顯現出來,反而在死後的中陰時才呈現。

    這種情況,只有在人睡覺時,意識的束縛解除了,深層意識呈現,在半睡半醒時間,就會產生夢境。這些夢境涉及整個業識,因此夢境才可以是千奇百怪,天馬行空。

    當然睡覺時的深層意識是混亂而不能自制,但在修行人入定時卻是可以的。所以筆者的老師常說,在打坐時有雜念是正常的,但能不能控制卻是最重要。而能清晰控制自己,是修行很重要的一環。

    人生短短數十年,好像一瞬間已由生到死。佛教的理論是一而不是二,所有發生的事都是共業。或許覺得無力去改變,但保持自己的心態很重要,以慈悲的心願祈求世態安穩,大家都能活得瀟灑自在,祈願大家共勉之。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 (61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