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繼大師 

風、水之義──風水原理詳解

        堪輿學中,以晉郭樸著之《葬書》為經典之作,《葬書》最有名之句是:「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淺深得乘。風水自成。」                         

                                 

        而「風水」之名稱皆出自葬書也,在地面上有風而行,由於風之移動,往往帶動水氣,或雨水之來臨,有雨水則大地受滋潤,生機始蓬勃。當地面受太陽照射後受熱,若沒有雨水,大地必乾旱,樹木植物不生長,使成焦土,長久下去,大石受熱,熱漲冷縮,若在較北地方,晝熱晚冷,大石長期漲縮而變細石,細石變成沙,這樣下去,就形成沙漠,生機不再有。所以土地之生機受制於天氣,天氣之變化受制於地球、太陽及各大星球,其又受制於天象也。故老子《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風水上之真龍結穴,其好壞程度是受制於天氣及南北之地域也。若北方之山崗龍結穴,多是高山大嶺,或穴受群山來朝,若該地域雨水少,則山多嶙峋,其山脈背或面之分野,在於受風向之影響。

 

       換句說話,龍穴之貴賤是受風向及雨水而左右也,例如中國之南粵一帶,山脈向南多帶石而嶙峋屬山之背,如香港獅子山及九龍城寨菠蘿山、鑽石山等,在未發展成城市前,嵯峨帶石,皆受南面帶海水之風所侵蝕也。

 

       香港新界西北龍鼓灘及屯門公路一帶,山脈巉巖醜陋帶石,均是面向西及南,是山之背,若有結穴,穴多是賤龍所結也。而港島中環至柴灣一帶向北之山脈,樹木茂盛,是山之面也,若有結穴,多是貴穴也。

 

       因此山脈之向或背是受制於風向及雨水,故用風、水去形容地之好壞是最恰當的。

 

   

       在蔣大鴻註解《青囊經補注》中有云:「故舉氣之最大而流行無間著。曰風曰水。夫風有氣而無形。稟乎陽者也。水有形而兼有氣。稟乎陰者也。然風稟乎陽。而陽中有陰焉。水稟乎陰。而陰中有陽焉。二者皆行氣之物。氣之陽者。從風而行。氣之陰者。從水而行。而行陽氣者。反能散揚。以陽中有陰也。行陰氣者。反能止陽。以陰中有陽也。」

 

       以現代人來說,此段文字甚是難明,全在陰陽二字上,以筆者之理解如下:

 

       (一)空氣流動成風,空氣中有水份,風之流動帶有水氣。

       (二)大地中之水流由高向低流,水流在流動中,其水氣在流動中產生風,因水流帶有空氣之流動,故水流而有風依附其中也。

 

 

   

 

       風水之道,是如何得到空氣中之靈能呢?假使有一地方,它三面環山,正向一大平地,平地之外又有群山環繞,這就是結穴條件之一也,其道理是:

       (一)背山面海或面平地,左右有山環抱,前遠處有群山在平地外環繞,這是本身地點受到三面環山保護,免受風吹雨打,這樣,此地因有山阻擋,故風暫頓熄也,則是謂「藏風聚氣」。

       (二)本身地方(穴)因前面有平地或湖、江、海等,遠處又有群山環抱,則穴地遠處平地或真水,即是明堂也,由於穴地多處於較高之地,水氣由群山中流入平地明堂而凝聚,在穴上見之,是面前氣流穩定而停在明堂中心,穴上得見而納之,且能受用,有穩定穴之作用,是謂穴得空氣中之靈氣也。

 

       若是在一大片平地中,其凹處多是水流所經之處,因水向低流,而水在凹坑中,由高處流向低處而出大海,水之流動帶動風之流動,若平地有湖、江、塘或池水,則水便停在湖中,待有支流由湖中流走為止,其原理是:

       (一)水流流動產生風,水流則風流也。

       (二)水流流注入湖中停貯不動,依附在水流中之風便不動,水停風便停。若明堂有湖,水流聚於湖中,即真氣亦凝聚其中也。

       

       此道理即《青囊經》下卷之意,經曰:「地有四勢。氣從八方。外氣行形。內氣止生。乘風則散。界水則止。」

       

       蔣大鴻先師註解曰:「四勢之中。各自有眾。則八方之中。亦各自有氣。然此諸方之氣。皆流行之氣。因方成形。只謂之外氣。苟任其流行而無止蓄。則從八方而來者。還從八方而去。:::所謂內氣非內所自有。即外來流行之氣於此乎止。有此一止。則八方之行形者。皆招攝翕聚乎。此是一止而無所不止於此。」

       

       此段文字,以筆者之見解是:

       在自然界中,空氣流動而成風,以現代人來說,就是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地區產生風,陸地中吸熱快散熱亦快,海洋或大江大湖之水,是吸熱慢散熱慢,故此形成兩種不同氣壓,氣壓互相對流而產生風。故說風從四方八面而來,又從四方八面而去。

 

       風之流動往往帶來大量雨水,形成颱風最多之地方,是在菲律賓對出之太平洋區,有「世界風眼」之稱,颱風形成後,多是吹到陸地上消失。而中國古代風水對於「風」之理解,就是大山大嶺能把風阻隔著,若風不干擾穴場,就是聚氣之地也,雖不受風所干擾,但仍然有風之出入口,古代風水明師以「風乘氣散」(風消失於空氣中),「界水則止」(有凹坑或水流把水氣止著)作為風水之根本理論。山是黃氣,風亦是黃氣,水是白氣,而黃白二氣主宰風水向度之吉凶。故蔣大鴻先師註解《青囊經補注》曰:「氣之陽者。從風而行。氣之陰者。從水而行。」

 

     

 

       風水之理論,就是山之氣及水之氣周流於地球上,若能得山之靈氣,就要懂得山脈流動時,其脈氣聚於何處,何處就是龍穴。若能得水之靈氣,就要懂得水流停貯之處,而平地中之氣是依附水流之氣上,即是水龍結穴之處也。

 

       若能懂得天地山川靈氣所聚之處,則自能邀福,這關係到自然界中三種東西,就是:

       地--山脈之氣。

       水--水流之氣。

       風--流動之氣。

       而在結穴地中,有地靈之氣凝聚,故地有暖氣,故屬火也。

       

       在佛教教義中,人身是四大假合而生,即:

       地--人之肉體。

       水--人體內之血液及水份。

       風--人之呼息,若一息不入則沒有生命,故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也。

       火--人身體內之溫度。

 

       人身體外有三佰六十穴,而天地間亦有風水靈穴無數,怪不得中國道家有一說法是:

       天地間是一大宇宙

       人之身是一小宇宙

 

       道家有天人合一修煉之方法,佛教密宗有本尊法之修煉,本尊亦代表宇宙之一份子,本尊法修成後,再將本尊歸空,即禪宗之直指自性光明,亦即是宇宙之本體也。道家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即本尊法),煉神還虛(本尊歸空),則成真人也(即宇宙亦是毘盧遮那光明性海)。

 

       人之死亡,是地、水、火、風之四大假合分解,然後歸於空,物質消滅,佛教認為有輪迴投生六道之說,而天地間之風水靈穴,居然與人身有同樣之關係,怪不得古人謂「人傑地靈」,人類生於大地間,受風水地靈影響,不同地域則有不一樣之空氣、水土,亦有不同之民情風土,兩者息息相關,若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可消遙天地間,不受五行之氣所左右也,豈不快哉!

  

                                         X  X  X

       寫一偈曰:

       地水火風空 人身天地通

       修煉借靈穴 不在五行中

(本篇完)

WB01343_.gif (599 bytes)      回首頁     WB01345_.gif (61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