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101.jpg                                    圖、文•鄭國 cheng.jpg

粵港風水實錄之五十二:

三水胥江祖廟傳奇及其他

 

 

 

                             

                               筆者堪察鄧紀蓁先生私人擁有的紅山水力發電站時攝

                                     

    記得去年筆者與太平山街觀音堂四代傳人鄧紀蓁先生認識後,曾隨鄧先生回他家鄉(三水)為他堪察其別墅風水。當一切完成後,筆者趁有空到他家鄉附近蘆苞鎮的胥江祖廟研究風水及瞭解當年古人之生活文化。在未寫胥江祖廟風水前,首先為大家講解一下蘆苞鎮之傳說及典故。

 

「五馬入華山」傳說


    話說盤古時代,共工與顓頊爭帝不遂,怒觸天周山。天柱折,地維裂,地傾東南,天陷西北,日月無光。女媧氏為補天之缺,採東南西北中一方之土,歷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年,煉就紅、黃、白、青、赭五色之石,其有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塊。豈料大功將要告成之日,女媧氏一時不慎,竟讓兩塊大小各異的神石飛落凡界。大的那塊神石飛到西方(今陝西省境內),形成西嶽華山,小的那塊神石降落南海(今廣東省三水市蘆苞地面),形成小華山。西嶽華山以雄偉險峻而聞名,蘆苞小華山則以玲瓏秀麗而著稱。小石落於南海後,大約至十世紀初,小華山附近已是一派平川,人們略去其小字,稱之為華山。這華山自有奇特之處,相連的四座山峰互相遮掩,不管從東南西北那個方向望去,都只能見到三座山峰,故有「平地起三峰」之說。女媧氏知道兩塊補天之石飛落人間後,召令金、木、水、火、土五龍往南海搬取神石,以免為害塵寰。五龍抵達華山附近,大顯神通,推波助瀾,浪高之處,形似五匹脫彊狂奔的野馬,環迴於華山之間,欲一舉而把華山搬走,故有「五馬入華山」的傳說。


 

                

              胥江祖廟全景,其右方為太婆山


蘆苞鎮「五龍擾華山」傳奇


    在華山前面一塊平地結庵煉丹的李謫仙入山遊玩,忽聞龍吟風吼之聲,自北向南傳來,方知五龍下界,要搬取華山。李謫仙說:「不妙!」急欲趕回茅庵,收拾已煉好的金丹,匆忙間一腳深一腳淺,連腳陷入石中也不知曉。這石塊中的足印奇異有趣,它深達數寸,不論男女老幼,只需伸腳進去一試,不大不小,都可合腳。後人稱之為「仙人腳印」,又叫「仙人掌」。民間傳說道:「踏過仙人掌,步履輕又爽,翻山越嶺如走平地,涉水渡河如騰雲駕霧。」


   再說,李謫仙眼看五龍所驅動的波濤,鋪天蓋地而來,即將淹沒蘆苞村鎮,為免當地生靈塗炭,便即念動咒語,作起法術,借山堵水,阻擋五龍南侵作惡。只見他雙掌合起,轟隆一陣巨響,把寬闊的北江,片刻之間便縮成狹谷。人們傳說,清遠飛來峽就是當年李謫仙借山堵水,力阻五龍犯界的地方。五龍在飛來峽受阻,只好兵分五路,繞道而行。金龍向西,木龍向東,水龍向北,火龍向南,土龍居中,遠離飛來峽後,五龍齊聲呼嘯,重新聚攏,沿北江繼續向華山撲來。李謫仙一時大意輕敵,攔擋不及,只好收拾金丹,駕起祥雲,返回天界。途中,他想起自己餵養的雞犬,回頭一望,原來,李謫仙那群雞犬,此刻也隨李謫仙冉冉升天。「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一典故,一直流傳後世。現在蘆苞社學北面,仍留有「雞騰圃」的地名。


    話說五龍受阻,正在躊躇之際,只見金龍把身一擺,曰:「待我潛入華山,一觀究竟,再行定奪。」它不敢平地而入,只好潛入河底,沿有水偽之處,緩步而行。將到西北山麓,見四周花圃環繞,中有一洞。金龍騰空一看原來乃是一個寺院,入內為大雄寶殿,塑三寶佛像。寺側有禪堂、齋廚、僧舍,還有觀音閣,肅穆壯觀。金龍不敢騷擾,只好潛回洞中,伺機而動。金龍潛身之洞,日久變成一口水清見底、金沙閃閃的水井。此井夏日涼氣撲人,冬季則熱氣騰騰。人們飲了井水能生津止渴、消暑除病。聽說金沙乃金龍之鱗所化,井水乃龍涎玉液也。當地縣官,每年必以其水二、三十罐作貢品獻給皇帝,以後逐漸形成貢例,並稱此井為「金沙聖井」。


    五龍困擾華山,皆因華山受各路神靈護衛,始終未能得逞,只好暫伏華山之下。由於木龍潛居烏石岩洞,遂使華山能看見的只有四個山峰。後人為有別於西嶽華山,便把小華山叫作「龍坡山」。金龍潛伏井底、木龍潛居岩洞,五龍時隱時現,不可一睹全貌。故此,不管從東南西北觀看,只能見到龍坡山的三個山峰,成為當地一個奇景。


    五龍始終不能搬走華山,無顏回天覆命,欲隱居華山,無奈女媧氏不願讓五龍滯留人間,一道欶令召回五龍即回天界,五龍只好從命,但又不敢再露真身,只好化作五馬而行。有善繪丹青者看到這個奇景,就描畫下來,又有人據此塑成五馬入華山的雕像,以永鎮蘆苞之境。


    五龍化馬升天而去,物換星移,朝代更迭。後來,有一地師姓賴名文素,字布衣者,從江西出發,走遍名山大川來尋覓龍的蹤偽。他到了華山腳下、東海口處,見龍脈已絕,唯有一嶺,叫「絕龍嶺」(在今蘆苞鎮禾雀寨附近)。他方悟五龍已返回天界,龍偽難尋,就想選擇一方聖地,建屋幽居。他見華山平地起三峰,他行經雙金挂水,見有孟氏太婆山墳,想擇地建屋而居。他走近時見有幾個稚童,正在用磚塊砌屋,甚覺不解,便上前詢問:「你等在此何干?」小孩答道:「建北帝廟也」。賴布衣知聖地已為北帝所有,只好沿江轉上西江,到悅城珠山與悅城龍母爭地去了。遂引出賴布衣與悅城龍母鬥法的故事來。

 

 

        

         龍珠旁之神仙樹


三教合一胥江祖廟

 

    南宋嘉定年間,當地百姓在華山西麓,依山傍水,先後建起北帝廟、觀音廟、文昌廟,後來統稱胥江祖廟,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地方。胥江祖廟,坐落於蘆苞鎮之北郊,背倚龍坡山,西臨北江河,坐南向北。始建於南宋嘉定年間(一二○八年至一二二八年),距今約八百年歷史。為三水市最古老的寺廟,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廟以北帝廟作為主廟居中,左有觀音廟,右有文昌廟,均有前後殿,雖歷盡滄桑,但廟內不論陶塑、木雕、磚雕、灰雕、石刻、壁畫等裝飾,仍瑰麗精巧,栩栩如生。尤其北帝殿脊的「雙龍戲珠」陶塑造型優美,光彩照人,壁畫畫工精細,生動傳神,堪稱嶺南古建築壁畫之精華。北帝廟的階級旁有一古井,稱「金沙聖井」,相傳金沙聖井曾作為貢品,各暖夏涼,久存不腐。

 

    祖廟歷經元、明、清各代多次修葺,特別是清嘉慶十三年(一八○八年)和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的重修,使胥江祖廟更加瑰麗多姿。胥江祖廟古建築群佔地面積二仟多平方米,文物景區一百五十畝,景區內山水相連,樹木鬱鬱蔥蔥,環境優雅,集文物觀賞休閒遊樂一體。有靈光普照牌坊、青雲直步坊、躍門牌坊、禹門牌坊;有百步梯、望江亭、普濟橋、華山園、奇石園、太婆山、神仙樹等景點等。

 

    以上胥江祖廟眾多景點中尤以神仙樹為奇,此小樹生於北帝殿脊的雙龍戲珠的龍珠旁,此樹據鄉村父老講至少有七、八十年樹齡,它不長高亦不枯死,無論雨季或旱季,均屹立不倒,像是見證蘆苞祖廟盛衰一樣,可說奇偽。另一件奇事,就是祖廟旁之右手方,有一座清朝孟氏太婆墳,此山坐丙向壬,古老相傳,很多膝下猶虛的夫婦,到太婆山求子的話,不出一年半載,必然可見麟兒。在此當了數十年廟祝的老伯向筆者表示,常常聽到善信回來還神燒炮仗之聲,就知道太婆山求子靈驗之事實了。

 

                               

                             韶關仁化縣之五馬歸槽局


仁化紅山陽元奇石

 

    翌日,鄧先生自己駕駛吉普車,帶筆者到他在仁化縣紅山鎮山區內的水力發電站,讓筆者品評該處之風水優劣。車行了五個小時,途經丹霞山前,筆者用巒頭入地眼功夫,發現一個五馬歸槽局之大地,其結穴還未點用,可能留待有德之人。

 

 

                               

                  丹霞山「陽元石」                               丹霞山「陰元洞」

 

    期間大家由回味太婆山求子靈異,說到香港姻緣石之外形有如天造地設般奇特。鄧先生打趣說那只小巫見大巫耳,不妨抽空看看丹霞山近來才對外開放的陽元石,比較一下。不看則可,一看之下,發覺自己實在渺小,更驚歎天地造物之神奇。筆者抱著研究心態,請教鄧先生,既然有陽元石,那麼又有沒有陰元石,怎知真的在丹霞山的另一方,真有陰元石之奇景。這兩絕更令丹霞山聞名世界,大家看到彩色照片的話,一定相信筆者並非吹噓。


  

      紅山發電站前方明堂龍虎交牙合抱有情

 

 

 

   

   紅山發電站之青龍方

 

 

  

  紅山發電站之白虎方

 

    最後行駛一小時的崎嶇山路,方到達鄧先生私人擁有的水力發電站。發電站坐辛向乙收中孚(二)卦,失元見水為旺。整個大局四面環山,龍虎合環,後靠有天然水庫,匯集四方山水,利用山勢,將水源集中沖下成水力發電,即時將電輸上國家電網,由國家結算。能夠賣電給國家賺國家錢的人實不多,可算是冷門行業了。鄧先生又將電站所得的錢,拿出捐給紅山山區學校及捐助教育用品、器材等,可說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本篇完)

 

鄭國強網頁:http://www.chengkwokkeung.com.hk

鄭國強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