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觀龍
福建蔡爐
「螺螄吐肉穴居肉」〔下〕
在二OO四年九月中,筆者與多名學生再次親赴福建武夷山建陽縣,堪察朱熹、蔡西山等祖墳。
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夠堪察蔡發之「猛虎出林」的龍穴。(蔡發又稱牧堂老人,著作有《發微論》,《穴情賦》,是福建派風水師之始祖。)其次目的是筆者在九八年中,曾堪察過朱、蔡等龍穴,經過六年之後,看看本人的風水學藝進步了多少。
是次堪察的名墓龍穴包括有:
一 朱文公葬母地——仰天湖穴
二 朱僉憲祖地 ——靈龜出水形
三 蔡爐九賢墓 ——螺螄吐玉穴居肉
四 蔡牧堂地 ——猛虎出林形
五 蔡西山先生墓——月角穴
六 蔡克順墳 —— 一字文星案穴
七 楊文敏祖墓 ——白狸窩
八 楊文敏祖地 ——臨田蘸水穴 (白鶴山)
〔左〕在高處遠視螺螄吐肉穴之來龍形勢(圖一)〔右〕龍穴在「開窩取水」之暈心(圖二 )
九月十八日下午, 我們到達建陽縣,麻沙鎮相辭嶺排山,觀看蔡爐之螺螄吐肉形墓,在龍穴大明堂前提早下車,續攀登上白虎右方的護砂,土名覆船山,在山頂找到一民居,在他住所屋頂最高處遠視墓地之來龍形勢,就如書云:『南山有穴北山觀』,又云:『江南龍來江北望,江西龍去望江東』,需要遠望才能見到整個後龍形勢,來龍大開木星展帳,中央聳起父母山峰,土名為雞母嶺,形似螺螄之殼,此木星分成三枝脈,龍從中心而出,結成水木蘆鞭貴格過峽,術家云:『龍不穿心未為貴』,在到頭盡龍處再起一小山崗,土名高嶺,風水家稱龍穴後的山峰為穴星,此小山崗正恰似螺螄之靨肉。 (圖一)
再遠望穴星山面並無樹木雜草遮蔽,隱約看見是『木星開小口』之形格,頂峰之龍脈隱隱落下,微有水意,若動工掘地深入見真土色澤越變越鮮艷,如雞蛋黃、桃花紅、翡翠青或五色土等,這才是龍真穴的之暈心,乃為真正太極暈,風水明師謂:『開窩取水』的穴法,若無水窩影跡,或開入石又愈多,土色愈惡,是假穴,需斷棄不用。 (圖二 )
繼續前往穴場,根據蔡建海會長詳述,此螺螄吐肉穴,已經遺失六十多年,其間墓地後山水土流失,浮沙惡泥遮蓋整個墓園,雜樹野草叢生,又兼屢遭盜墓,直至二OOO年尾,在全面清理墳基,期間才發現原墓前後左右,有舊石卵砌成的九個山墳遺跡,又發現蔡爐的螺螄吐肉穴居肉形龍穴,未有被破壞及盜墳,才知道其墓穴是深入約十米長的一條隧道內,見到真土色澤鮮艷,才安葬仙靈骸骨,蔡氏後人依照舊有的形墓,用石卵砌成一個大墓園,中間最大的龍穴立一大石碑,刻上『唐長官蔡爐公之墓』,其左右有八個小墓堆,圍撓環抱中央之蔡爐公之龍穴,相信是蔡氏之後世子孫陪葬在此祖墳,該墳內棺槨裡並無珍貴陪葬物品,相信蔡爐先生亦是一位清廉風雅之士。
〔左〕筆者與學生們視察穴塲時攝(圖三)〔右〕墓前青龍砂稱為官星(圖四 )
由此証明筆者在九八年中堪察螺螄吐肉形,並沒有仔細堪察全穴場的格局,幸好在六年後的今日,風水學問略有增進,詳參考証,才知道學而後知不足,仍須努力多看風水書籍,多覆古今名墓,理論與實習並用,才能得到一些風水學的心得。學生們四周視察穴場(圖三),仔細研究地形高低凸凹,後登穴看明堂,只見螺螄吐肉穴是屬於一局三明堂(即大、中、小明堂),小明堂是穴前青龍近砂逆轉,此青龍朝砂,土名排山腳(圖四),此山背後逆拖出一尖長砂咀,形似倒地之筆,古人曰:『問君何者之官,朝山背後逆拖山』,此乃是官星名為『倒筆官』。又此砂亦可用作兜收穴前右水倒左的隨龍水,隨龍水即是下雨時之雨水溪流。 (圖 五)
穴前青龍砂背後,有層層低下如梯級之田,便是倒筆官砂(圖五)
筆者用自己設計和監製的羅盤去量度蔡爐公之最新高大墓碑,是坐壬向丙
,正對朝山官星之倒地筆,立刻發覺在九八年中,量度細小舊碑時是坐癸向丁兼丑未,庚子、庚午分金,天盤丁向,坐女土三度,向柳土五度,坐風雷益卦,此碑是蔡建海等人按照原有古墓碑座的痕跡,拜桌方向的位置而立丁向,新舊兩碑向皆不同(圖
六),便向蔡氏後人查詢,蔡建海會長隨即拿出廬峰蔡氏族譜,該族譜是在丙辰民國五年重刊,內有記載蔡爐公之排山螺螄吐肉穴居肉形山圖,並詳述蔡爐公生平及墓穴坐向,是壬山丙向(圖
七),筆者立即拿出明朝時《人子須之》風水書,內有建陽蔡氏九賢祖地圖,繪畫此穴立向正對白虎右方之一字文星案,案外聳清秀高峰,為朝天馬,但並沒有註明該墓之坐向。
〔左〕穴前明堂可見丙向和丁向之不同(圖六 )〔右〕2000年重新立碑為壬山丙向(圖九 )
再繼續查察帶來的多本風水古籍,卻在《地理統一全書》內卷四第一八八七頁中,有螺螄吐肉穴居肉山圖(圖
八),其中畫出穴前有倒地筆及周圍山峰環繞,與族譜大致相同,但又發現有註明該龍穴正對高峰是丁向,該《地理統一全書》刊於崇禎元年(一六二八年),作者是余象斗,福建建陽縣書坊鄉人,與朱熹、蔡爐是同縣人,故此我相信作者余象斗先生一定看過螺螄吐肉穴,其山圖所指之丁向(圖九),可信性非常之高,這剛巧又與我在九八年中,量度舊小墓碑時,同樣是丁向。
廬峰〈蔡氏族譜》(圖七)
〔左〕《地理統一全書》卷四第一八八七頁(圖八 )〔右〕穴旁之墓誌銘(圖十 )
至於族譜所記載的壬山丙向又作何解釋?(圖十)心中一直疑惑,回港後便翻閱蔡爐公之十世孫蔡季通(西山)、又名發揮,註解《玉髓真經》,(《玉髓真經》是北宋國師張子微著作,經中術理異常深奧,再由蔡發揮淺解)經中有名穴山圖,其中有記述子癸山作丁向,年前筆者當作子癸入首來龍而立丁向,現在才知道,原來是內骸骨作壬山丙向,用作收來龍入首之氣,兼收穴前倒筆官砂,而墓面外石碑則吸納明堂田水和案後麻陽溪水,《蔡氏族譜》恐怕後世子孫不知內金之向,所以特別註明,而外石碑向是世人可以量度,而族人或風水名師大多在修墓時,必定依照舊碑向而立,正合古書云:『內藏金斗口,外掩時師口』。雖然浪費了很多時間和金錢,卻換來風水學問的得著,總算是值得。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