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伯威  

 

珠海斗門金台寺遊記

 

      

       

〔左〕從金台古寺天王殿頂部看出便可知其正向巒頭。〔右〕遠眺金台古寺的來龍行度。

 

 

    某天的下午,與任職旅遊社的朋友茶敘,閒談間不知不覺地拉扯到了一座寺院。他說每年都有同一班的人仕,包團往此地遊覽,其主要目的卻為吸收這裡的山川靈氣。經過他再三描述了該寺的山水情景,有云為「雙龍護珠」的風水格局,遂引起了筆者的好奇心,抱著「耳聞不如目見」的精神,決意到該地一遊。它就是位於珠海市斗門的黃楊山山腰的「金台寺」。

    經過事前的資料搜集工作,發覺此廟宇的歷史,實在大有來頭,始於南宋末年。元朝初期,它是幾位宋代遺臣隱居之所,密謀抗元的聚居地,取名「金台精舍」。到了乾隆三十七年(西元一七七二年)歲次壬辰,光鏡大師發起擴建金台寺,現時該寺山門上的楹聯「金身永在,臺鏡常明」的出典,便是紀念這位發起人。擴建後之金台寺,香火鼎盛,一時無兩。但歲月不留情,經過殘酷戰爭的洗禮,不同程度的動亂,金台寺遂變得如頹垣敗瓦一般。到了百廢俱興的九十年代初,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新金台寺雄偉的「將軍卸甲」形態,又再重現於黃楊山的山麓上。

 

      

    〔左〕大雄寶殿。〔右〕寺的山門。


    從遠處的一個油站,遠眺金台寺,我們清晰可見,主峰五佰八十餘米的黃楊山,為珠海的少祖山,頂峰雄偉,滿佈巍峨石塊,稍下處頓起一脈,由右延綿至左,再迂迴於右,形如生蛇,水木行龍至腰下的豬母峰山崗上,這就是聖廟所結之地,來龍可算是有情有義。


   

    金台古寺的「雙龍護珠」格局。


    片刻的車程,來到了聖廟的山門,其站立於五保水庫之鄰,前朝吉水。經過修葺的前山,左右兩山皆向中間開展圍列,拱著一翠綠的小島,仿如兩條青龍,保護著一顆瑰寶明珠之勢,這便是友人提到的「雙局護珠」之局了,甚為壯觀。山門大小適中,甚為肅穆。向架採用天元龍的卦線,坐艮向坤。進入後,向右行過小溪上的石橋,便是登山的石板路,拾級而上,山陰道上,頗有悠然自得的感覺。差不多一半的路程,可見到一塊上書「佛」字的仙桃石,立於路旁,這實是一聖廟極佳的風水印記。

 

     

      金台古寺的白虎砂。

    終於來到聖廟的第一重大殿「天王殿」,其坐向亦與山門一樣。穿過此殿後,沿寬濶的樓梯再向上行,由於更上一層樓的關係,聖廟的朝向,活現眼前。明堂廣濶有能容萬馬之勢,眾山圍拱亦有揖拜之情。張眼遠望,遠處煙霞輕蓋之地,已是新會、台山、崖門等地了。


      

    〔左〕由山門遠眺古寺。〔右〕來龍山頂。


    雄偉的大雄寶殿,使人有莊嚴肅穆的感覺,鐘鼓樓兩邊侍立,更添聖廟氣勢。從此處觀望,青龍方的山勢雖較右方硬直,但亦覺有情;白虎方比青龍方較近,山勢起伏有度,彎灣有力,甚為活躍。此情此景,可算是「龍降虎伏」的了!

    大雄寶殿之後,便是眾大師修行之地「法堂」,三層樓高的建築物,當日還有施工的工程。由寺中的人員帶領,筆者便可到後山,一踏聖廟的來龍了。來龍由枕山卸下,屈曲有情,水木行龍,使人了解到「山靜貴乎動」之貴氣,比遠方所見的更為可觀。但原來入首的一節是從白虎彎向青龍的,來龍速氣處狹似「蜂腰」,迎送有情,跌斷向上,一塊「蓮花石」屹立於頂處,然後開面結地,甚合堪輿之道。


      

    〔左〕明珠特朝。〔右〕站於來龍的蓮花石。


    登山遠眺,遠景更覺秀麗,使人更覺美不勝收,蔚為壯觀。心情開朗之際,卻被晚霞催速,又到回程的時候了。艮山坤向,正零皆合,聖廟的名聲,已達遠揚的佳運了。筆者在此靜心祈望,聖廟能香火鼎盛,達至「鐘鼓喧聲傳萬里,仙佛善道弘四方」。
(全篇完)

 

 

伯威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 (61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