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龍玄學會

觀龍師傅其他文章

!title1.jpg (4061 bytes)                         圖、文‧觀龍  

  福建風水祖師

     蔡發「猛虎出林」穴 

      圖一  圖二

 

    蔡發,又名牧堂先生,著有《地理發微論》、《穴情賦》。

    初研習風水的讀者會問,他是誰?他的著作發微論有何獨特見解?而我只是學習陽宅風水,若論及陰宅道理,與陽宅又有何關係呢?

    至於現今的風水術師或自稱精於堪輿的人,若未拜讀過蔡發的《地理發微論》,書內對風水陰陽二宅原理有詳細分析,論及剛柔、動靜、聚散、向背、順逆、生死、趨避、感應等十六篇等,何以能自稱識『風水』?是否見識淺薄了些?

    筆者自少博覽唐、宋、元、明、清時代的堪輿書籍,歷代明師輩出,各家有其獨特見識,而明朝著名堪輿書籍內都常有記載蔡發的《發微論》。

    而值得一看的書籍如下:

    (一)明朝嘉靖(1548年) 《地理闢徑集》李默齋著 
    (二)明朝萬曆(1583年) 《地理人子須知》 徐善繼、徐善述合著
    (三)明朝萬曆(1614年) 《地理天機會元 》徐試可編
    (四)明朝崇禎(1633年) 《地理人天共寶》 黃慎編
    (五)清朝康熙(1699年) 《地理琢玉斧》 張九儀著
    (六)明末清初(1646年) 《陽宅得一錄》 蔣大鴻著

    蔣氏《陽宅得一錄》內記載:『夫陽基之旨較陰地更元而應速。余(蔣氏)研求數年未得其要。丙戌歲以王事入閩(福建),迂道武夷,偶遇家道人(拜武夷道人為師)始得其要。』蔡發是福建省武夷地區的風水祖師,他對陰陽二宅的山形水勢巒頭功夫,有深詣的認識,影響後世的福建人和潮州人篤信風水。

 「蔡發,字神與,號牧堂,建州建陽人,南宋理學家,(著《河洛發微論》),天文學家,(著《天文發微論》,《天文星象總論》),地理學家,(著《地理發微論》,《穴情賦》,《定穴歌》,《地理總說辨》和《堪輿論選),立志讀書求知識,不求利祿,隱身求志,專以讀書和研究天文地理,並著書立說。

    中年得子,讓妻詹氏每日意唸古代聖賢遺像,以興胎教之風。生子元定,又名季通,字西山,生性聰明,教授二程(程頤、程灝)易學《語錄》,邵雍的皇極《經世》,張載的易經《正蒙》,心傳家學於子孫,專注教育子孫成才,使一子(元定)、三孫(淵、沅、沉),四曾孫(格、模、杭、權)成為南宋大儒,世稱:『蔡氏四世九儒』而蔡發是九儒之首,特贈太子太保。

 蔡發生於北宋元祐四年(1089),終於紹興二十二年(1152),享壽六十四歲,棺柩葬於鄉村後山。(圖一)

 詹氏(蔡發之妻),生於元祐辛未(1091),終於紹興戊寅(1158),享年六十八歲。

    自蔡氏夫婦相繼仙遊後,其子元定,四處找尋龍穴,在故鄉麻沙,雲谷、遠及至武夷山一帶找尋墓基,在其母死後八年,即乾道二年丙戌(1166)十二月初九日申時,拾父母骸骨葬於金塔內,遷至武夷山之崇安縣,合葬上箬(音若)後歷塘,墓穴喝名「猛虎出林」,坐庚向甲。筆者曾於九八年中,在福建武夷山之建陽縣,堪察蔡氏各祖墳後,總覺得有些遺憾,因未能找到及觀看蔡發墓穴,於是向蔡建海會長建議,若日後有緣找到牧堂先生的龍穴,請告之,本人定會再來一次。

 在二OO三年中,蔡氏後人根據族譜(圖二),找到牧堂公與詹氏之墓圖,經五次翻山越嶺,看龍脈定山形,看方向定度數,並採訪當地長者李技卿(八十高齡),經他証實此為蔡發的墓地,自解放前後都有蔡氏裔孫掃墓。終於在二OO四年初動工重修,在清理墓基時,又發現有三塊畫有八卦圖形的方磚和幾塊弓形的墓磚。經過建陽市考古學家黃凱先生的再三考究認為,蔡發墓穴的三塊方磚,其中一塊方磚有八卦形的圖案,由於時間久遠,八卦中的大部分吉祥之語看不清楚,當中有幾句比較清楚的吉祥語是:『百子千孫從此出,公卿將相入門來,萬頃良田從此蔭,此卦原來蔭田庄.....』(此句與宋墓閩北出土的谷倉吉祥語款同出一轍)。另外兩塊方磚圖案是明朝弘治年間的四周墓界和禁語。如『始祖蔡牧堂公墓,不得妄行..』等語句。還有許多看不清楚的文字需時後詳考。

 筆者堪察很多明清古墓時,亦有看過此方磚乃屬地契磚,是列明此墓穴之先人姓氏,生辰死忌的時間,其生平事蹟,生前所住的地址,葬於何地,(如崇安上箬,土名後歷塘,及喝名為「猛虎出林」形,坐庚向甲),並刻有其子孫名字。在喝龍後此墓穴將會庇蔭後人——可得財丁貴壽和文章科甲鼎盛的吉祥語。

 至二OO四年初,筆者得一名姓簡的學生,告之蔡發的「猛虎出林」龍穴已找到了,本人十分興奮,更想立刻成行到武夷山,可惜公事煩忙或因緣份未致,後延至九月中才能出發。而香港新界蔡氏宗親會理事長蔡建新先生,並再一起同往順道拜祭祖墳。


    三    圖四


 在九月十八日黃昏還下著大雨,我們專程到達蔡發新墓碑的石廠,看過蔡發的巨大新石碑,刻上:『宋牧堂公墓,宋詹氏妣墓』共合成八個大字(圖三),與廣東派刻石碑俗例的字句數法是五個字(生、老、病、死、苦)各有不同,若用廣東派的數法,八個字是『病』字位,或當作十個字,便是『苦』字位,都是不吉利的意頭,但各處鄉村各處例,而福建派的數法是四個字,在第五個字是屬於『生』位,是大利位置。此數法,筆者想各派風水先生和讀者們猜一猜,其四個字的數法順序排列是怎樣的?

 在九月十九日大清早,天氣晴朗,我們便返回到武夷山的黃土鎮,墩頭村到達蔡發墓,發現墓前已有一塊石碑是在O四年四月八日臨時立向,而工人正忙著修葺擴建墓地,石碑是坐戌向辰兼乾巽,庚戌、庚辰分金,天盤辰兼乙,坐水山蹇卦,玄空五行—7火,運數為二運卦,向火澤睽卦,玄空五行—3木,運數為—巨門二運卦。(圖四)

  

 

  

 

 學生們便分成幾組,各自行動。有些同學去量度穴前四周的山峰方位;另一組則測定穴前草坪,土名後歷塘的來去水位置;第三組學生攀登「猛虎出林」的來龍,看其山勢起伏(圖五);而筆者與餘下的學生走出穴前明堂,在較近的橫欄案峰山崗上登高遠觀,看整個「猛虎出林」穴之來龍格局形勢(圖六),和案外的重峰叠帳的圍城,再俯察外來水的彎曲繞抱,外去水見有羅星塞水口,大明。最後筆者得出一個總論如下:

 蔡發的「猛虎出林」穴,來龍是從武夷山脈西面分脈而來,叠幛千峰磊落,到頭沖起一父母山,星峰粗雄聳秀,其山峰一起一伏,體格雄健而長厚,奔走勢力弘大,氣勢軒昂,結穴是圓體金星,穴星又再挺胸展臂再分成青龍和白虎兩枝山砂,恰似虎手一前一後俯伏於穴前左右,故喝作『虎形』。

 『猛虎形』必須是虎身長大而手腳小,圓金結其頭之懸乳上,入首來脈若隱若顯之天輪影,點滴落入穴內,開一小窩成『虎額王字穴』上,面前餘氣兜唇顯現,明堂前有堆肉為案,使人遠觀近看,山形令人有害怕懾伏之感覺,這樣才有虎威,否則不是虎而像『貓』。詩云:『英雄猛虎出林形,點穴王字額上扦,若逢豬羊堆肉案,蔭蓋兒孫富萬年。』(圖六)


圖七

 

 又根據蔡發的「猛虎出林」的山圖,內記載是坐庚向甲,若是甲向屬實則虎頭面向青龍砂,虎爪內向面前,形似洗面,(應喝名為貓兒洗面,並非,),更兼穴前迫壓並無真情,不合山情水意(圖七),所以筆者相信此乃是內金塔骸骨的坐向,只會用來收來龍入首之氣。最後蔡建海會長向筆者邀請,希望為蔡牧堂先生代擇吉日,按碑立一旺線向,因筆者對牧堂先生非常仰慕,以他為典範,已清楚了解四周之峰巒和來去水的位置,則發覺現今的臨時墓碑是坐戌向辰兼乾巽,線度是向後歷塘草坪,正對順水之局,必主初年不利。想了很久,腦海突然浮現蔡元定(蔡發之子)所寫過的風水著作,內曾記載若有此地理環境,其坐向度數,必需裁下砂,故筆者便偏向青龍下砂嘴裁去,立刻為其拉線立向,排星下卦,收山納水,碑立坐戌向辰兼辛乙四六分金,天盤乙向收辰水,用青龍砂作下關兜欄,阻擋順流之草坪水,遠前方有詹賢菴山崗作肉案排列,後更遠有雲谷山作左迎峰,而西山則列於白虎遠方,中央群山叠翠作前朝。決定立此向後(圖八),有一學生向大家說︰「觀龍老師與蔡發有緣份,大家都是不貪利祿,專心研究地理風水學問,並注重子孫學生成材,在九百多年後大家有此巧緣,真是難得。」筆者聽後才稍覺如釋重負,並在當晚選擇吉日按碑立旺向,擇定為農曆八月十三日甲申年,癸酉月,戊申日,庚申時。 為天上順三奇格, 地支三朋, 酉申金局與戌山兼辛成地支申酉戌合西方秀氣格。

 

    圖八     圖九


 此乃蔡牧堂先生之品德高尚,風水學問淵博,正合其《發微論〉內之感應篇:『求地者必以積德為本,若其德果厚,天必以吉地應之,是所以福其子孫……』,大家此行得因緣巧合,可能是牧堂先生在天之靈,收我們作徒子徒孫,衹博一笑。在場的蔡氏宗族後發起將此事蹟,在蔡發「猛虎出林」之穴旁,立石以誌記念。(圖九)
(全篇完)

觀龍網址:www.koonlung-fengshui.com.hk

觀龍電子郵箱:koonlung@koonlung-fengshui.com.hk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