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伯威  

復活江西行之二 

懸棺之謎及龍虎山之秀 

 

 

 

   

〔左〕矇矓中的瀘溪河 〔右〕峭壁上的懸棺

 

    感受過「嗣漢天師府」之超凡靈氣後〔編者按:請參考上卷有關文章〕,我們再向龍虎山進發。

 

   天師府與龍虎山的路程不算太遠,行程中可看見一些大石或細小的山崗,它們都像是水成岩似的,且為紅褐色。這使筆者了解到旅遊雜誌上所記載,龍虎山有著「丹山碧水」的情境了。丹山者即為「紅色砂礫岩」的「丹霞地貌」,它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它被強烈的流水沖擊侵蝕,分割岩體,形成狹窄的上體和獨立石峰、方山、巖洞等。經過幾億年的地理變遷,由海底湧出至地面來,這便是龍虎山的景色了。上述的地貌,雖分佈於世界各地,如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州…等地,但以我國廣東省韶關仁化縣,境內的丹霞山面積最廣,類型最多,因而得名。這亦可証明江西與韶關為一脈相連的。

 


天氣清朗時的龍虎山 


    所謂「山稱水,水稱山」,與龍虎山相伴的,便是可稱為碧水的瀘溪河了。來到了這裡,令筆者不期然想到了龍虎山的三絕: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瀘溪河(發源於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區,全長八十公里)山水的秀麗和春秋時代之懸棺群,在這裡便可一一見到了。

 

   

〔左〕雙面石 〔右〕文人石

 

    中國古代的葬法有多種:如土葬、火葬、水葬、鳥獸葬、露天葬、掛樹葬和懸棺葬等。在瀘溪河旁峻峭的山崖上,我們可以看見很多遠溯至春秋時代的懸棺群,亦為中國最古老的。古人為甚麼要將先人安葬在高山峭壁上呢?這可謂眾說紛紜:「高山險地,有防止野獸的侵襲,利於先人安息」;「崖墓通風、向陽、乾燥,利於屍體、棺木和陪葬品的保存」;「把先人葬於山崖上,他便會像日月星辰一樣,保佑子孫萬代昌盛繁衍」;「葬得越高,離天堂越近,升天越快。」至於那種說法最為貼切,這就見仁見智了!


   

〔左〕仙水岩上的懸棺〔右〕準備放懸棺的洞穴

 


    古人如何把沉重的棺木,搬至高山峭壁上呢?這可能是一個千古不解之謎,經過無數次的科學鑑証,至今仍然沒有定論。假設雖多,大概主要的約有六種:(一)提升法:用人力直接將棺木提升至葬位;(二)棧道法:開拓棧道,搬運棺木至葬位;(三)填土法:在葬位下推土,高至葬位,由此搬上葬位;(四)手腳架法:在崖壁上塔手腳架,以作為搬運溝通;(五)搬運法:直接由人工搬運至葬地;(六)漲水法:當水漲的時候,將棺木搬至葬位。各種假設皆有其可行性,其中以第一種的方法,其可行性較高。


   

〔左〕懸棺表演1.工作人員開始由山上爬下〔右〕懸棺表演2.工作人員已到洞穴

 

 

    我們從瀘溪河畔下木船,自東向西,逆流而上,不一會兒便來到仙水岩、每天皆有懸棺表演的場地了。一時間鼓笛喧天,很是熱鬧。這裡雖說是表演,而整個過程其實是一個科學實驗。公元一九八九年六月,中國懸棺課題組便在這裡,完成了升置懸棺的整個程序,現在依樣畫葫蘆地,再重現我們的眼前。首先,四位工作人員繞道至仙水巖的山頂,預計放置懸棺巖洞的上方,他們利用攀石的方法,固定繩索後,其中兩位成員沿繩攀下,進入巖洞內。此時,地面的工作人員,亦用木船將棺木送到巖洞下的水面。


   

〔左〕懸棺表演3.棺木開始吊上〔右〕懸棺表演4.棺木吊至中途


    他們利用一個預先放置於巖洞上的滑輪,一根粗大的繩索穿過滑輪兩邊,一邊由船上的工作人員操控,把一重約一百五十公斤的棺木(此棺木是於公元一九七九年,由江西考古學家從此處取下的)捆好,另一邊岸上的工作人員,利用絞輪操控,使棺木徐徐向上升至巖洞口。洞內的工作人員,利用一些特殊的繩索技巧,將棺木牽引進洞內,安放於穩定的位置。完成後,山上的工作人員繞道下山;洞內的工作人員,則利用吊棺的繩索,往下安全而去。


                                 

                                                       懸棺表演5.棺木運扺洞穴 


    沿河而上,經驗豐富的船伕,利用長長竹竿控制木船。兩岸橫列的巖石,則各有其獨特之處,形態各異,前人將它們命名為「十不得」的景點。天公像是希望我們看一看,此處煙雨朦朧的一面似的,此時開始下起微雨來,使瀘溪河更添神秘感。從鯉魚灣上岸,步行廿多分鐘,步過正一觀大橋,再行一段時間,龍虎山便開始呈現眼前了,倚立在山旁的正一觀,亦有它一定的氣勢。
(全篇完)

 

 

伯威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 (61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