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正一觀背靠龍虎山 〔右〕正一觀大門
張道陵(公元卅四∼一五六年),中國道教創始人,原名張陵,字輔漢,為漢張良的第八代孫,祖籍江蘇。他七歲時,已精通《道德經》,博學多才,少年時,任職高官(巴郡江州令)。其後棄官由道,創立了「正一盟天師道」,俗稱「五斗米道」,亦得到「祖天師」的稱號。
龍虎山,龍脈從天應山(象山)而來,原名雲錦山,皆因此山形似五彩雲錦,因而得名。廖金精「嘗水法」曰:「水碧香甜定富貴,便有大地居此內」,又云:「山高水碧神仙地。」,這便彷如此地的山水形勢。相傳於東漢永元初年(公元八十九年),祖天師從鄱陽湖逆流來到此地,被這裡壯觀的丹山碧水景色所吸引,便決定在這裡結爐煉丹。丹成之日,龍虎現於山上,其後便易名為「龍虎山」了,亦被譽為「道教第一山」。當然,民間上還有一個龍虎相鬥、神獸終被降伏成山的神話傳說。而筆者卻認為,這只是一個附會的神話故事而已!
雨中的龍虎山更顯神秘
相傳祖天師開始煉丹時,已六十餘歲了。他用了三年的時間,煉成了「龍虎大丹」,服後返老還童,容貌像個卅歲左右的年青人。以下是《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中,對上述事件記載的原文:「有弟子王長者,習天文,通黃老,留侍左右,遂散學徒,以清虛淡薄為務,不交人事,王長負書行歌,同往雲錦山居,而真人(祖天師)修玄玄之道,後仍按方煉龍虎大丹,一年有紅光照室,兩年有五雲覆鼎,夜不假燭,彷彿有青龍白虎各一,常繞丹鼎,三年丹成,真人年六十餘,餌之而容顏益少,若三十許人。」
天上的雲和雨,使現場更覺濛朧,時值黃昏,難以登山遠眺,了解它的山川靈氣。由於此山為龍蟠虎踞之形,使筆者有興趣所知的,為龍頭所處的位置。一時間,團友們的討論,喋喋不休的假設,真是各有各的見地。而以筆者之意見,龍以逆水為貴,瀘溪河的水流,由東至西,龍虎山的龍頭,自然處於其右邊的東方了。限於現場的形勢,筆者遂訪問了一位當地人士,他們除確認了筆者的意見外,還說出觀看此龍頭的最佳位置,實在對面的一個山崗上,此仍「江南來龍江西望」的原理也。今天的行程,因天雨而受到一定的影響,未能對此山有作多一點的認識,實在為此行程之一疵是也。
〔左〕龍虎山一景 〔右〕天罡步玄關
龍虎山山麓下的「正一觀」,原由第四代天師張盛所建,以紀祖天師,歷代相傳。但當後代張天師們,遷往天師府居住後,這裡便漸漸被冷落了。到了公元二OOO年中,當局動用不菲(正一觀及大上清宮,同時重建,共用六千餘萬元),把它重建,莊嚴的道觀,又再矗立於龍虎山之旁了。
〔左〕儀門的門神栩栩如生 〔右〕聖廟之向首
重建的正一觀採取了仿宋的建築,左右中軸對稱,坐北向南,朝山亦甚有氣勢。經過了山門後,便可見到了一個天罡步的玄關。到達了儀門,門上繪著一對,甚有道家色彩的門神,左龍右虎,令人有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正殿的明堂內,鐘樓和鼓樓分列左右,太極及先天八卦以黑白兩色,繪於寶鼎前方之地台上,實有化煞迎吉之效!天師正殿亦覺甚為莊嚴。
〔左〕正殿前的八卦玄關 〔右〕仙水石
天色的轉變,實有頻催歸期之意,懷著無奈的心情,乘坐竹筏,順流而下。來到今天最後的一個行程,仙水巖內的仙女石,亦為此處的十大奇景之一。傳說中的一位裸體仙女,剛從瀘溪河出浴歸來,尚未穿衣,根絲不掛,下身裸露,膚色逼真,俗稱為「仙女獻花」。在這個下午的旅途中,最美中不足的,實是未能登上龍虎,一覽四週的山巒及吸收這處的天地靈氣。(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