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筆
夢裡玄機〔之十九〕
佛教歷史中的夢
〔初刊於本刊印刷版第八十六卷〕
中國文獻記載中,無論歷史、坊史、筆記、傳奇、話本等古典短篇小說,都有用夢境作為故事的架構來達到警世意味。當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不平之事難以申訴,唯有借助故事來諷刺宣洩一番,表示一直以來人對夢境的看法是頗為認真的。
宗教方面又如何呢?是否將夢境劃成是無稽、虛幻之說?佛法一開始說「無我」、「無常」,一切事物其背後都是空性,不是真實,《大曰經》中的「十緣生句」,把夢境歸納為十種幻象之一,所以夢境絕對不是真實。但從凡夫修行到聖者這階段裡,凡夫還是「有我」,即是人的一切思想、感覺、煩惱都未能斷除,依然存在。修行需要五蘊的我體去證悟,這五蘊體有與生俱來的本能、意識,沒有了這個五蘊體,如何去修行?如何去證悟?因此佛法雖說空,但對生命的看法十分珍重,沒有了生命,就什麼事也做不了,故反而會採取一種正面的態度去看這一方面。將人的一切感覺、心識、行為詳細分析之,再用方法如何將這些一一調伏,轉識成智。
所以佛教會說夢,佛經中也會提及夢,甚至在修行期間,夢境成為修行人精神狀態的反映、提示等,十分有意義性。
先看佛教歷史記載,佛教東傳到中國,就是由一個夢開始。東漢永平七年(公元六十四年)的夜裡,漢明帝夢見一個身形高大、頂有日光的金人在空中飛行,最後落到自己的宮殿前,而自己見到金人後,心中十分快樂。第二天明帝召集群臣解夢,太學聞人傳毅及博士王分別說西方有佛出世,身長一丈六尺,遍體金色,應是明帝所夢之金人。而根據《周書異記》此書記載,佛出世時,天地間呈現很多祥瑞,周太史蘇預言佛的聲教將在一千年後傳來東土,正是明帝的年代,故明帝即派使臣到西方尋求佛法。使者在月氏國時遇見西方僧人用白馬馱經而來,這是佛教東傳的傳說。
當然,從現有資料考據,佛教傳入中國應是公元前二年的事,但以上「漢明帝夜夢金人」之說法一直根深蒂固的流傳。
佛教傳入中國後,唐朝時又出現一位很關鍵性的人物,就是玄奘大師。一般人比較熟悉的《西遊記》中之唐三藏,但《西遊記》是小說,記載的都是編造的故事,和真正的歷史不同。
當時中國的佛經都是從印度之梵文經翻譯過來,但由於語言文字上的不同,很多經文往往只是音譯,沒有意義,或除繁去重,並非全文,這就成為玄奘要去西域取經的動機。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十說:玄奘在顯應五年春正月一日開始翻譯《大般若經》,梵本總有二十萬頌,學徒請求刪略,玄奘便想除繁去重。但一有此想法,每夜睡覺便會做夢,夢有極怖畏事,施以警誡,有時夢見身在懸崖險壁,有時夢見猛獸撲來,嚇出一身冷汗。所以玄奘決定還是將《大般若經》廣翻,不可簡略,為此便決定去西域學習佛法並取經,以求達到將梵文經文的原貌展現。
取經的過程頗為繁複,所以這裡不作詳述,但玄奘回中國後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就是記載去西域的經歷,有詳細的地理誌、人物誌等等。前陣子阿富汗境內被炸掉的巴米揚大佛,這本書內就有記載。由於印度人沒有時間觀念,五百年和一千年差不多,所以印度本身的歷史記載十分不詳,因此這本《大唐西域記》成為今日很多學者研究印度歷史的重要資料。
玄奘去西域取經是未經朝廷允許,偷偷去的。開始的時候有很多阻礙,而在當時的環境來說,自是千山萬水,行程艱苦,沒有什麼交通工具,多是步行。記載玄奘在經過大沙漠時曾迷路,既缺水又筋疲力盡,眼看是沒有希望,玄奘躺在沙上無法再行,模糊中睡著了時,夢見一金甲神站在他面前,對他大聲喝:「不要再睡,還不起來往前繼續走!」玄奘一驚醒來,居然可以提起精神向前走,終於發現綠洲,並找到正確路途,脫離險境,自此便一路順風,到達西域。
如今來看,當然無法證實此夢境的真假,但此段確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有記載。學者研究過,當時玄奘身邊有一匹老馬,應是此老馬識途,帶領玄奘出險。無論如何,此夢都有一種鼓勵性作用,發下大願,亦自有神人庇祐及幫助。以邏輯方面去看,一個人下定決心要做某一件事,其精神力量自是十分強,因此在危難中,會有自我激勵的力量,激發出潛在的能量,夢到天神也就不足為奇。
下一卷會探討在佛經中所提及的夢,和修行有什麼關係。(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