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敬賢 (子曦)
多年前,台灣玄學奇人堃元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中借用禪宗的說法,將境界分為三層作比喻,在下以試就個人理解具體闡述出來,相信引伸於其他術數也可通用。禪宗佛語:「初參禪門大道,見山是山;悟道之後,見山不是山;參悟禪機之後,見山又是山。」改成武俠小說式練劍之道來比喻,先生將學習紫微斗數論命的造旨層次,分成以上三個不同階段:--
初學劍時 - 看劍是劍;
爐火純青之時–看劍不是劍;
超凡入聖後 – 看劍又是劍
1.看劍是劍階段:
初學者的階段,不管是跟老師學習或是以書為師的人,由於什麼都不懂,這階段都只可以囫圇吞棗的方法,將資料狂啃下去,不管是非曲直,老師說什麼便收什麼,儘快達到可以批命的目標為止。這階段的人,對學理的一切都一知半解,所有理論都是假設,沒有實際經驗和理據支持,也不知管用不管用,只能按圖索驥,照紙搬章。紫微斗數跟他們只有學與問的關係,沒有變化,更談不上發揮,因此看劍就只能是一柄劍,未能發揮劍的作用。
2.看劍不是劍階段:
到了這階段,學習者已經掌握了理論和一定技巧,可以開始發揮,發覺妙用無窮之外,漸漸更發現只是用對大原則,一套理論原理作為根據,通過推演引伸,只要不逾越情理的範疇,便可無往而不利。好比練劍者到了極高境界,擇木飛花皆可為劍的地步,可以傷人於無形。
在紫微斗數的立場看,當人掌握了這種基本的易理法則後,會發現不管紫微斗數,子平八字,面相手相,鐵板神數,起卦問卜…等任何一種術數的推論,都不能超越它的範疇。因此在推論上便似信手拈來,也無不巨細無遺。這種境界的人便到了看劍不是劍的層次,到達無劍勝有劍之境。
在表面上,他們論命時所談所說都看似雜亂無章,甚至自圓其說,卻偏偏又無有不中。因為他們一切都出於”變化”之中,變化之後,就不易看到它的脉絡理據了。文章易懂,功夫難求。這樣當然不是一般能背幾句歌訣就能比擬了。寫到這裡,忽然想起拳經裡也有類似描寫: 「一法不立,無法不容,拳本無法,有法也空。」原來在境界上,也是可以相通的。
3.看劍又是劍:
這是一種反璞歸真的境界,當任何術數都能為我所用,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結果,因為各種術數都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未必能互相兼容,在推算上可能容易出現混亂,反令判斷出現偏差。於是我們仍沿用紫微斗數的模式來推算人的宿命,不同的是,我們會不自覺地將其他術數中優點兼收並蓄地加進去,作為判斷的輔助部分,於是紫微斗數又回復到紫微斗數的面目上去了。(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