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龍玄學會

觀龍師傅其他文章

                                      口述:觀龍老師  筆錄: 趙敬賢

清拆皇后碼頭                                  

                                           

    2007年的中環都發生了很多事。 天星鐘樓清拆事件後,保護歷史集體回憶變成灼手可熱的話題。 之後是皇后碼頭,同一群人,同一理據,化為更激烈的行動。 清拆行動之前,自稱「本土行動」的人已經聚在碼頭上,進行他們的「原教旨主義」式示威行動,絕食、寫「血書」(其實只是打個血指模而已)……等等層出不窮。 確然有點「保家衛國」,不自由無寧死的味道,清場行動開始,「抗爭」立刻被激化,更有人把自己的頸,用鐵鏈鎖在一根大石柱上……以示他們「不拆不遷」的決心和悲情。

    電視新聞看到這些,也不知如何反應才是,剛巧觀龍黃老師在坐,便把話題轉到皇后碼頭的位置和風水上去。 老師表示,1956年碼頭動工興建時,年輕的他正在附近的中環上班,可說親眼目睹碼頭的興衰。 六十年代,紅磡海底隧道尚未通車,維港兩岸交通就只有海路一途。 中環除了天星小輛以外,還有一種稱為「嘩啦嘩啦」的小駁船。 這種小駁船體積很小,在維港上開行就似是隻紙船似的拋來拋去,「嘩啦嘩啦」大概就是大浪打船上的聲音吧。
 


皇后碼頭對開海域填平以後,維港水流將更見湍急。
 

    小駁船通常都會以皇后碼頭為停泊點,接送渡海的客人。 其中除了方便以外,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嘩啦嘩啦」的名稱聽起來浪漫,也反映了船行時的狀況。 老師的體驗是,當船隻還在碼頭小灣區時,倒也覺風平浪靜,小船一旦駛出小灣岸,便會被海浪拋得老高,而且搖晃顛簸得很厲害。 原來碼頭的位置另有玄機。 六、七十年代,香港人會選擇此處,作為約會和休憩的地方,又或作為出海暢遊的集合點。 每當周末假日,這裡都會人山人海。 黃老師由於工作關係,因利成便也在此留連了不少時光。 這裡原來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藏風聚氣」,即使是八號風球高懸的打風日子,外港刮著七八級風,這裡的風都要比其他地方少得多,可能只有十分之二三左右。

    很久以前,曾經聽說英國人是十分善用風水的民族,即使小小一個碼頭原來也有十分之考究。


    據知英國人當年,曾經開鑿了一條隧道,從當年的港督府通過匯豐銀行,進入香港會大廈,再由此伸延到皇后碼頭作為緊急通道之用。 不知是否有高官曾經用過……! 此隧道至今仍然存在,只是大家都未必有緣進去走走懷緬一番了。

    經過了港英政府的三十多年移山填海,維港已不復當年平靜,海港岸線因填海而拉直,海港也因此而變得狹窄。 驟看起來海岸平整好看,已令維港的水流日漸湍急。 影響所及已令香港的經濟在九十年代以後,也漸變得大上大落,都反映在股票金融市場上去,本地資金往往驟然而來,忽然而去,飄忽不定。 要是繼續把海港填平拉直,問題也就更為明顯而嚴重。 皇后碼頭灣被填滿以後,中環區已差不多完全拉直,不知又是何等局面了。 (本篇完)  

 

觀龍網址:www.koon-lung.com

觀龍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