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陰陽維生素
〔初刊於本刊印刷版第三十五卷,2000年5月〕
最近,果汁旋風在香港迅速捲去,其效用如何更引起極大爭論。其實新一代的香港人,與世界各地的新紀元人士一樣,除追求靈性上的解放、生活態度上的反樸歸真外,更致力研究減慢身體衰老的各種新舊方法。最近某些新紀元人更開始探討西洋營養學的食物酸鹼性與中醫食療提及食物的陰陽性,是否有某種聯繫。
歐美營養學家建議現代人常規地補充各種維生素(VITAMIN),以彌補人體從現代膳食中攝入量的不足。又有西醫提議大劑量補充一種或幾種維生素,以防治某些疾病。例如β胡蘿蔔素、維生素E和C作為抗氧化的維生素,能有效地預防許多衰老的退化性疾病,包括癌症、心血管病和白內障。而新紀元人士已從食用丸劑維生素發展到飲用水劑維生素,以便利攝入效應。中醫認到維生素應跟餐服用,而非單獨服用。
一百多年前,西醫認識到維生素是人體代謝中必不可少的有機化合物,人體不能合成它們或合成量不足,只能從飲食中攝取。人體缺乏維生素時,會表現出各種病症,例如:維生素C缺乏時,可引起壞血病;維生素D缺乏時,可引起佝僂病;菸酸缺乏時,可引起糙皮病等。
而一千多年前,中醫亦認識到「維生素」對維護人體健康的重要性。唐代醫家孫思邈已指出,用動物肝臟防治夜盲病,用穀皮湯熬粥防治腳氣病。而現今知道,肝臟富含維生素A,穀皮中富含維生素B1。對西方營養學單一大量進補維生素的做法持異議的中醫認為,維生素是天然存在於各種食物中,因此它們應與其它食物中的營養素一起在體內被汲收和代謝利用;事實上,人類從來就是這樣自然地汲收維生素的。
長期補充某一種維生素,或不按人體所需的比例補充某幾種維生素,都會引起人體代謝的紊亂,即中醫所謂陰陽失衡。維生素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中醫認為;脂溶性的維生素A、D、K等偏於陽性;水溶性的維生素B族、C、菸酸、葉酸等偏於陰性。為達到體內維生素的陰陽平衡,在經常食用陰性的蔬菜和水果時,要補充陽性維生素;在經常食用陽性的動物食品時,要補充陰性維生素。
如B族維生素的缺乏很容易從舌頭上表現出來,而舌診是中醫重要一環。當
族維生素供應下降時,最初表現為舌前和舌邊的味蕾變小,甚至消失;於是舌尖和舌兩側變得光滑。繼而舌中心可出現裂紋,舌面進一步表現為地圖狀。當B族維生素進一步缺乏時,味蕾幾乎全部消失,整個舌面變得光滑如鏡。B族維生素缺乏引起的舌表現,屬中醫陰虛舌象。可通過進食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多為陰性食物——使陰虛舌象轉為正常。即通過養陰的療法,使身體陰陽趨於平衡。
維生素之間也存在著相生相剋關係。比方維生素A的毒性,可由增加維生素C的攝入而得到減輕和防範。維生素A的效應,可通過增加維生素E的攝入而得到加強。維生素C又可防止維生素E、A和胡蘿蔔素的氧化。維生素B6的效應依賴於全部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2和微量元素鎂的存在。維生素B2可激發維生素B6的活性,也參與色氨酸的轉化與菸酸的形成。泛酸只有在葉酸和維生素H存在時,才能被人體汲收。當維生素B12和葉酸同時缺乏時,才可引起巨紅細胞性貧血。
此外,有新紀元人士研究西醫營養學的食物酸鹼性與中醫食療的食物陰陽性是否存在著某種聯系:例如酸性飲食為陽,鹼性飲食為陰等等。但這種對號入座的研究方法常常毫無效果。新中醫發現,強陽性食物(如肉和某些熱帶植物),與強陰性食物(如海味類)產酸,比較平和的弱陰弱陽性食物(如乳類和大部份蔬菜)常屬鹼性食物。穀類食物被歸為酸性食物,主要是因為含有磷酸化合物集團,但同時它又可作為血液緩
沖系統中的成份,將強酸變為弱酸。因此,在配搭飲食時又可另當別論。好像宴席時,如僅吃酒肉與魚等餸,不吃米飯或麵條等主食,餐後感到很不舒適——出現以神經受抑制為特點的酸中毒症狀;但如在吃
餸飲酒時,也注意吃主食,症狀就會減輕或不出現。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