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玄機》雜誌主頁  劉天恆師傅其他文章

                                                          圖、文•劉天恆 

 

元朗屏山鄧氏文物古蹟風水行

 

    踏入四月份,清明節前後的香港時雨時晴,四月十三號是星期天,趁著天氣晴朗,艷陽高照,決定到元朗屏山一行,此行除了參觀屏山文物徑的古物古蹟外,主要是要實地勘察一下由坑頭村、坑尾村、上璋圍及附近由數條鄉村所組成稱之為「蟹局」的風水局。

    屏山鄧氏是香港新界原居民中鄧氏的氏族之一,原居於江西,自北宋初期,鄧族粵派始祖鄧漢黻就由江西吉水縣遷往廣東,定居於元朗屏山鄉,至今已歷經近千年。由黃帝起計,四十七世祖鄧禹於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出生,爵至高密侯,官拜太傅,諡為「元侯」。現時屏山鄧氏宗祠之門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即源於此。

    屏山文物徑的文物古蹟分佈於上璋圍、坑頭村及坑尾村,其分界以祠堂為中軸線,青龍方是坑頭村,白虎方為坑尾村及上璋圍。

    我們一行數人由西北鐵路天水圍站下車,出站後,同行友人眼利,馬上便發現了「聚星樓」就在車站的旁邊,於是整個行程便由聚星樓開始,聚星樓坐落於上璋圍,位置原是河口,面對后海灣,已有超過六百年歷史。聚星樓由青磚砌成,呈六角形,高約13米,塔分三層,上層供奉著魁星,主宰文運、掌握功名的神,聚星樓每層均有吉祥題字,由上而下分別是「凌漢」、「聚星樓」和「光射斗垣」。興建聚星樓是用以擋北煞、鎮水災,而聚星樓與屯門青山風水遙相配合,作為文昌塔,可護佑族中子弟在科舉中考取功名。事實上,鄧氏歷代人材輩出,士人及當官者不計其數。

    下一站「社壇」,又稱為社公、神壇,位於上璋圍西面不遠處,供奉的神為社公,即土地公,已有數百年歷史,以祈求福澤,保佑闔村平安。

    第三站古井,在「楊侯古廟」與上璋圍間小路之旁有一口古井,據鄧氏族人相傳,這口井由坑頭村村民所建,在二百多年前上璋圍立村前已存在,曾一度是坑頭及上璋圍兩村食水的主要來源,在風水角度來看,亦可起到文昌塔的作用。

    接下來就是「楊侯古廟」,古廟坐落於坑頭村,為元朗區六間供奉侯王的廟宇之一。相傳該廟已有數百年歷史,有關侯王的來歷說法頗多,村民認為侯王即宋末忠臣楊亮節,他因保護宋帝而捐軀,深受後人景仰而加以供奉,楊侯古廟結構簡單,只有一進,三開間,分別供奉侯王、土地和金花娘娘,古廟的左邊有一棵榕樹,樹下有一張長石椅,我們在樹蔭下休息了一會,陣陣清風,徐徐吹來,感覺非常舒適、寫意。

    再接下來就是此行重點之一的「鄧氏宗祠」,來到宗祠門前,只見「鄧氏宗祠」及「愈喬二公祠」並立而建,祠前明堂非常寬敞,利於藏風聚氣,進入祠堂後,我們見到是三進兩院三開間式的建築,最特別是以紅粉石鋪設進入中廳及後廳的通道,顯示鄧氏族人曾於朝廷身居要職。

    大門前有四對功名石,一則象徵鄧氏族人曾於朝廷任官,二則用以停轎之用。進入中廳,有一道大中門,又稱「擋中」,平日是關閉的,每逢節日及慶典方會開放,並供貴人通過,中廳的樑格及石柱均有精美的雕刻,正樑上刻有一隻「蟹」,據說與風水有關,稱為「蟹」局,後廳主要擺放及供奉了鄧氏歷代神主,充分反映宗祠拜祭祖先的功能。

    由祠堂出來往左轉,不遠處我們來到了「覲廷書室」,書室位處坑尾村,乃屏山鄧族廿二世祖香泉公紀念其父覲廷公而興建,於一八七零年落成,兼具教育及祭祀祖先的雙重作用,在興建覲廷書室時,鄧族甚為富裕,族人在屏山一帶建了很多書室,書室設立的目的在於培養族中子弟考科舉,進身仕途,從而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直至二次大戰後初期,覲廷書室仍是坑尾及鄰近村落青年讀書的場所。

    「覲廷書室」是兩進式建築,中為庭院,稱 "四水歸堂" 格,建築物以青磚建造,以花崗石柱支撐,正門門框也以花崗條石鑲成,室內的祖龕、斗拱、屏板、壁畫、屋脊裝飾、檐板和灰塑等雕樑畫棟,盡皆精美非常,實為當時工匠精湛傑作。

    書室旁建有「消暑軒」,建築規格跟書室不同,沒有明顯的中軸線作分格,呈曲尺形。它既是會客室,也是供賓客、老師居住的地方。當中有著中西混合的元素,如玻璃洞窗就是其中一個明顯例子,軒裡另一重要珍物,就是清代廣東三大狀元之一的林召棠贈給鄧香泉的對聯:「守東平王格言,為善最樂;導司馬公家訓,積德當先。」寓意效法東漢劉蒼和北宋司馬光,積德行善。

    最後我們繞道坑頭村前往「屏山鄧族文物館」,路經一處小山坡時,傳來一陣陣的花香,原来前面山坡上種了為數不少的桂花樹,同行友人說現時正是桂樹開花時節,上坡後來到了屏山鄧族文物館,文物館提供與他們的歷史、生活、經濟、婚嫁、節慶及教育等有關的文物及照片予公眾欣賞。這些文物不但象徵屏山鄧族的民俗文化,同時亦反映傳統氏族的民俗風貌。

    文物中心前身為一八九九年落成的屏山警署,一九六一年改為訓練警犬的狗房,族中長輩認為,屏山風水布局為「毛蟹」格,中間隆起的山丘為「蟹背」,山丘兩邊環抱的小山乃「蟹鉗」,警署地點在「蟹背」位置,正是「大石壓死蟹」,因此多年來村民要求拆卸警署之聲不絕。

    另外警署的屋頂原是鮮紅色,但村民認為看似煮熟的螃蟹,寓意不佳,堅持把屋頂改髹為屬於青蟹的綠色,一九九○年,港英政府擬收回稔灣山地作堆填區,有逾二百年歷史的鄧族祖墳正位於上址,族人激烈反對,一九九七年回歸後,香港政府答允將屏山警署改建為鄧族文物館作交換條件,以表彰鄧族於百多年前奮勇抗英的事蹟,鄧族認為蟹山可比作爺爺,掛鄧族牌子的建築物可比作孫子,意即孫子騎幵爺爺,紛爭才告平息。

    我們圍繞著文物館以向四周俯看,首先向鄧氏宗祠望去,因為樹木婆娑未能看清全景,只知大概,我們所在的位置正是附近數條村落的制高點,亦是後山所在,而山後,是人們稱為太公山的鄧氏先人墓地,面對著開闊的堂局,左右龍虎拱護,鄧氏先輩必能入土為安,保祐其子孫興旺、發達。

    在參觀鄧氏宗祠之時曾與族中長輩傾談從中得知,從前,宗祠對出二百多米前有兩個頗大的水塘,至今仍在,只是縮細了不少,再對出還有一條河溪,河溪遠處便是后海灣,但現在已經改建成為輕便鐵路網了!要了解從前有河溪、水道及后海灣的景色,也只能夠想像罷了,甚為可惜。在參觀完文物館後,我們也為文物古蹟之旅畫上句號。

    當天回家後,利用互聯網上的衛星地形圖及與日間所見的巒頭相印證,若以鄧氏宗祠為中心點,向外輻射來看,整個格局,正好和傳說中的「蟹局」相吻合,正有如一隻毛蟹,以蟹身作靠,雙「蟹鉗」作青龍、白虎,拱護,而族人則依山傍水聚居其中,鄧氏先祖能相得如此寶地以作居停,子孫繁衍、生生不息,歷經千年,福澤綿長久遠,實是屏山鄧氏一族之福份以及「蟹局」風水之功,亦是人與自然環境相配合的最佳典範也!。(本篇完)

 

 

劉天恆網址:www.masterlau.com

劉天恆電郵:[email protected]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 (61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