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蔡伏篪(蔡衡)
從西洋回顧本土——
中華民族歷代傳承的七政四餘占星學
七政四餘是一門帶有中國特色的「古典占星學」,它跟西方的傳統占星學有著相當接近的天人哲學觀念與天文術數基礎學理,卻又各有不同的演繹方式和附加元素而自成不同的論斷系統。但不管如何,它們的根本功能都一樣:按某個關鍵的用事時間點,精算當刻的天體相對位置,配合用事地點的經緯度來繪製出一幅「占星盤」,並利用特定的數象與符號解讀邏輯,去破譯星盤上反映出來的相關人、物、事的造化安排,進而預測未來。
所以七政四餘,是一門用作剖析與預測人間事物演化設定,並協助人們為未來作好準備的學問:把用事地點與時間,以人的出生地點與時間來代入,它就成為破譯人生命運的算命術;把用事地點與時間,以計劃的嫁娶、開店、上市、下葬之類的地點與時間來代入,它就成為了擇日擇時的吉課學問。
由於中國歷朝皇帝普遍禁止民間私習,又因平民百姓缺乏朝廷司天監才有條件掌握到的天文曆算知識和運用珍貴的天體測量儀器(渾天儀)的機會,故此七政四餘一向都被喻為皇家絕學,沒法在民間傳揚。以致於百姓只知道論命有四柱八字、紫微斗數,鮮知本土亦有倚仗精確天體運行數據來測算未來的占星學。
七政四餘星盤的結構:
以十二星座(回歸黃道)和二十八星宿(對應恆星黃道背景)為本,以七政四餘星曜運行度數位置以及人生十二範疇後天宮為應用關鍵。十二星座和二十八星宿是靜的,七政四餘星曜與人生十二範疇後天宮是動的,星曜在星座和星宿交疉而成的背景上移動,後天宮也因二十四小時的地球自轉運動而在星座和星宿交疉而成的背景上轉移,形成不同的變化。在十二星座上還配上中國干支紀年月日時所衍生的「神煞」系統,以讓每個星座本身附帶每年每月不同的深入描述,令到吉凶情況的判斷更為細緻具體。
最內層黃色圈表示十二星座:
第二層藍色圈表示人生十二範疇後天宮:
黃道十二星座是行星定位取象的第一層次「先天」考量,其必須與第二層次–「人生十二範疇後天宮」,簡稱後天宮,重疊起來取象,方能判斷人生各方面事情狀況。因為我們需要知道特定的星曜狀態到底在人生哪一個人生方面裏呈現,所以我們要把星盤再按不同人、物、事領域劃分為十二份並分配排布在十二星座上,而這樣的劃分必須按參照地點的空間數據來進行計算。
這後天宮的劃分,是以命宮來作為基始點,定出命宮所在的星座以後,再接續排布出其餘十一宮,這十一宮,代表構成整體人生際遇的十一個不同領域。
後天宮以逆時針方向排布,順序為:
(第1宮) 命宮 或稱地平上升宮
(第2宮) 財帛宮
(第3宮) 兄弟宮
(第4宮) 田宅宮
(第5宮) 男女宮
(第6宮) 奴僕宮
(第7宮) 夫妻宮
(第8宮) 疾厄宮
(第9宮) 遷移宮
(第10宮) 官祿宮
(第11宮) 福德宮
(第12宮) 相貌宮
第三層綠色圈表示恒星黃道二十八星宿:
在七政四餘,除了用回歸黃道十二星座以外,還會同時用上恒星黃道二十八星宿來作為定位星體的背景。
東方青龍七宿: 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
南方朱雀七宿: 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張宿、翼宿、軫宿
西方白虎七宿: 奎宿、婁宿、胃宿、昴宿、畢宿、觜宿、參宿
北方玄武七宿: 斗宿、牛宿、女宿、虛宿、危宿、室宿、壁宿
中華民族的七政四餘占星學,雖然沒有西洋占星學「每四分鐘一命」那般微細的個人命運差異辨識度,但在重點吉凶起伏判斷的效率上,則比西洋占星學有過之而無不及。它摻入西洋占星學所沒有引用的「二十八星宿系統」,能從原命盤上快速判斷行年際遇與好壞程度,而且異常準繩,皆因「宿度」無欺也,這也就是漢語「宿命」之淵源。
第四層紅色圈表示星曜所在位置:
此學之所以被稱為七政四餘,乃是因為它的判斷重心落在七個與地球關係最為密切的天體 (七政曜):
太陽
月亮 (又稱太陰)
水星 (又稱辰星)
金星 (又稱太白)
火星 (又稱瑩惑)
木星 (又稱歲星)
土星 (又稱鎮星)
以及四個沒有實體的天文特殊點作為它們的附屬作用物 (四餘奴):
羅睺 (即西洋占星學之南交點,睺字應為日字旁,可惜筆者無法輸入該字體)
計都 (即西洋占星學之北交點)
紫炁 (西洋占星學所沒有)
月孛 (即西洋占星學之莉莉絲–月球遠地點)
上述七政、四餘星曜的星性與象徵其實大致上與西洋占星學相同,但會附加中華術數特有的「五行生剋制化」原則來制定星體之間的互動吉凶效果,而不是以「相位交角」的形式來判斷星體互動之好壞。
五行相生 (五行星相生):
土生金 (土星生助金星)
金生水 (金星生助水星)
水生木 (水星生助木星)
木生火 (木星生助火星)
火生土 (火星生助土星)
五行相剋 (五行星相剋):
土剋水 (土星剋制水星)
水剋火 (水星剋制火星)
火剋金 (火星剋制金星)
金剋木 (金星剋制木星)
木剋土 (木星剋制土星)
第五層灰色圈表示排布在不同星座裡的神煞:
中國自古以六十甲子干支為曆,組成六十甲子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古代星占家們視為是蒼天賦與他們的奇妙的運算和推理工具。他們在頻繁的操作過程中發現了一些類似規律性的東西,並將之與吉凶聯繫起來,為之神煞。神煞會因應年份月份的干支不同,而排佈在十二星座中的不同位置,以致星座屬性所帶的吉凶性質也每年產生調整。
例如上圖的 Lib 辰宮天秤座裡有名為「浮沉」的神煞,這代表它的天秤座和金星都會帶有跟「水災」有關的象徵意義,如果它的天秤座或金星與其他星曜的互動構成了「遭遇災禍」的條件時,案主所要面臨的災禍很大可能會是溺水(具體例子的描述可參看筆者新浪博客上跟「東方之星客輪沉沒」有關的文章)。
最外圈有年份刻度用來表示「推運」行限流年所到的位置:
七政四餘主要以「洞微大限法」,在原本出生星盤上直接察看某年正值行於哪一宮、哪一星宿、遇到哪個星曜,以正在行經的限宮星座的主宰星、限宿所屬的主星、行到該度數碰上的星曜的性質與狀態來進行吉凶好壞遭遇的分析和預測,非常直觀簡便,卻異常準確。
七政四餘(或其原型五星占術)相關經典著作:
戰國.《甘石星經》
漢.《五星占》
唐以前.古天文星占記錄大全《開元占經》
唐.張果《星命溯源》
遼.耶律純《星命總括》
元.鄭希誠《鄭氏星案》
元.耶律楚材《天官經》
明.《果老星宗》
明.萬民英《星學大成》
明.月金山人《星平會海》
明.西窗老人《蘭台妙選》
清.霍敏卿《星命說證》
清.舒繼英《乾元秘旨》
民國廿九年.曹仁麟《星度指南》
詳述七政四餘學理的典籍,最為人所知的是《果老星宗》(或稱《張果星宗》,傳說為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所作,但明顯是偽托),因而也有人乾脆稱這中華占星學為「果老星宗」。但事實上,《果老星宗》的內容沒有涵蓋到所有七政四餘的應用技巧,因此有人稱呼那些主力依據《果老星宗》內容所描述到的技巧去應用七政四餘的占星學者為「果老派」,而有應用到這些以外技巧的還有所謂「天官派」、「琴堂派」等名目,這些且容筆者日後另章詳述。 (本篇完)
蔡伏篪博客網頁: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1e92f20102wpx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