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玄機》風水雜誌主頁  徹威其他文章

                                                                  文 •徹威 

《大日經》三句:

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

 

    此三句出自密教根本經典《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簡稱《大日經》。

   
《大日經》第一品《入真言門住心品》,中「金剛手」問佛,既然佛已得無上智慧,「如是智慧以何為因,云何為根,云何究竟?」這種智慧大眾均不曉其始末,「金剛手」請佛開示。

    佛言:「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這即是真言門的因、根、究竟。一切事一切法均有因、根、究竟,今佛開示真言門無上智慧的因、根、究竟。

   
真言門自證之法以眾生本來是佛,但無明故不知自身本有無上智慧。此即是說眾生本「有/是」如來藏(佛性)。沒有「此性」則無論如何不能成為「此物」。問題是如何顯現「此性」。

    「菩提心」即是「覺性」,是眾生本有的「覺」,非是外求。所以修學佛法,必先要發「菩提心」。眾生做事,必先要發心,此發心即成事的因。有因才有果。發菩提心(因)的果就是成就菩提,成佛,所以先要發菩提心。「覺」就是覺本來清淨的自心,又是「自性清淨心」,故云「本有菩提心」。菩提心本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簡稱菩提,或譯為「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是無上,「三藐三」正等,「菩提」即是正覺。「菩提」嚴格來說並非果位,因為是佛所證的絕對覺性。由於覺性是能覺的心(事實當然是離能所,但解說為能覺,因為不說為心,覺性又是什麼?),所以「覺性」就是菩提心。菩提並非一件事物,只有以能覺的心(菩提心)去表達。發菩提心是顯現乃至證菩提(覺性)的唯一方法,當中亦即是依「般若波羅蜜多」而發心。菩提心怎樣發?在密教來說有「菩提心咒」。又為方便解說菩提心故,將菩提心分開三方面去解說,即是「三摩地菩提心」、「勝義菩提心」、「行願菩提心」。並非說菩提心有三種,而是說菩提有此三種性質。所以無論說發菩提心,或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同一理趣。
「三摩地菩提心」即住心於寂滅平等之三摩地(定),令究竟真實之智無退失,妄心起時知而不隨,妄心息時,心源空寂。「勝義菩提心」觀一切法無自性,《大日經》云:「諸法無相為虛空相」。即是證入一切「法我空,人我空」。「行願菩提心」常懷利益一切有情,觀十方含識猶如已身,即是「四大無量心」觀。觀一切有情本有如來藏,具足佛性,即以供養一切為修行心要。

    《大日經》主旨第二句:「悲為根本」,「根」是堅固不可傾動之義。眾生已知自己本來是佛,能發菩提心已,如何令菩提心增長?佛開示說以大悲心,即是大悲萬行為「緣」使菩提心堅固。大悲心即是「四大無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今以「大悲」為總說。一般人以為大慈大悲是對眾生做好事,例如捐錢、放生、做義工。其實此等行為可說是「大慈大悲」的前行。不信佛法的人也可以有慈悲心,概這只是「善心所」的顯示,並非佛法的「四大無量心」。當然修學佛法不能連慈悲心都沒有,不過要清楚知道,慈悲心另名「愛見悲」,「愛見」即說「以愛為見」是出自自我表現,是我執的增長,不可誤以為慈悲即是大慈大悲。

    例如我們見到行乞的眾生,受到壓迫的眾生,受著老、病等苦的眾生,慈悲心自然而起,想做一些事去幫忙。這種心不能沒有,否則就是枯木寒岩,人如槁木,就連做修養都做不到。但大悲心是以「無我」為本,此心出自對眾生無明,不知自己本來是佛,而做出無明的行為,由此而生起對眾生為無明煩惱所纏,輪迴無期之苦的悲心。此心起時因為本著「無我」而感同身受(無明煩惱之苦),故云「同體大悲」。由「同體大悲」而起以渡一切眾生為本誓,就是大乘佛法根本精神。

    以「四大無量心」為導引,生起上供諸佛,下供眾生的「供養心」。「供養」就是「四大無量心」的具體表現,密教大部份修法事相都建立供養法為修法主體,即是為行者建立無時無刻都以供養眾生為修行方式。密教認為眾生即是佛,所以供養眾生又是供養諸佛。密教行者日常生活就是住心於供養,無論所做何事,所處何境,即住心於供養一切,此即是密教即身成佛的基礎。

    本著「菩提心、大悲心」而生起渡一切眾生,供養一切眾生為業。發「菩提心」是上求佛道,起「大悲心」是下渡眾生,自渡渡他就是密教根本教義。既自渡渡他,供養一切為業,就不用計較以何種方式,故《大日經主旨》第三句云:「方便為究竟」。「究竟」的意思是以達到自渡渡他的目的為究竟。例如打金師父,鑄鍊金屬的的手段已臻化境,由學習打金技術,有心學習為因,達到藝術的成長為根,就能隨心所欲做出令人讚嘆的金屬藝術。能隨心隨緣而成就眾生為佛子,又能隨心隨緣供養一切,即是「方便」,概不用計較以何種方法。

    「方便法」亦即是佛法中的「四攝法」。即是「佈施方便攝」、「愛語方便攝」、「利行方便攝」、「同事方便攝」。密教中的「四攝菩薩」,「勾、攝、鎖、鈴」亦如是。不過密教認為剛強難化的眾生要以欲勾之,以四攝攝之、以大悲鎖鎖之、以金剛鈴警醒之。

    三句中「方便為究竟」是以前兩句「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為本。未發菩提心,未有同體大悲而行「方便為究竟」,即是現在很多學密教的行者以為事事方便無礙,行為上倒行逆施,不依戒律,會墮入本末倒致的誤區。未得菩提心大悲心而以為以方便法去渡眾生,就會有這個問題,所以要有戒律去幫助行者。

    《大日經》三句:「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是密教根本教義。其中菩提心、大悲心是全盤的重點,是修密法的見地。離開菩提與大悲,所修之法即不是密法,此點極需深植於心。(本篇完)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 (61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