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徹威 |
真言宗讀本(實修篇)——三昧耶戒之精神
(栂尾祥雲著、沙門非空譯、徹威增潤)
四度加行成就了,就接受傳法灌頂,凡有入壇灌頂者,需先受三昧耶戒,此三昧耶戒者,學者把握了真言密教之體驗與根本理念,自然會流出之戒法,形式上云「不可作惡,眾善奉行」等不言亦自然斷惡修善,為濟生利民而為者也。
以戒而言有形式之毘奈耶,即律儀者,與其精神為主之尸羅(徹威按:尸羅,含有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等諸義。為六波羅蜜中之「戒波羅蜜」。),即心清涼或譯為心清淨之戒。現在之所謂三昧耶戒者即此尸羅之義,涼即心清淨之戒也。
要將此心清淨之秘密體驗掛在自身,依之起初才能登得佛位故,其象徵灌頂等事業中,必先授此秘密體驗之戒為先決條件也。當處《守護經》云:「阿闍梨為入壇者先授三昧耶戒,以此為先導,然後灌頂。」云。
此戒即基於秘密體驗之戒故,其秘密體驗為三昧耶,其內容而言,為平等義,本誓義,除障義,驚覺義云。(徹威按:平等、本誓、除障、驚覺,是三昧耶四義。三昧耶梵語 samaya。)此秘密體驗於《大日經疏》分為三種,即第一三昧耶是法界胎藏三昧,或云入佛三昧耶,所有一切物,知與不知不論,為法身佛之內容,包容在宇宙法界貫串的法身佛胎內,要體驗此所謂三昧耶,若能住此體驗,一切眾生當體不外是法身佛,其身語意之三業與法身同等的活動就生起了。此乃三昧耶之體驗之平等的一面。又住此體驗時,一切眾生、悉有、即佛性故,不久當即佛。以所有一切方便悉成為攝化的本誓,又一切眾生自本是佛而為一念無明所弊而不知覺故,此即會變成斷除障礙之活動,又能為沉淪於其無明睡眼的一切眾生之驚覺妙用。
其第二之三昧戒者,亦名法界生,自己覺知是宇宙法界之生命體的自性,以其生命體而自更生者也。人若住此秘密體驗,一切所有眾生何人都得知平等地更生於佛家。成此更生於佛家之所有一切令其受教養而免於夭折的本誓,亦成為更生於佛家者除其所礙一切障難,更能覺醒一切眾本來具有金剛薩埵者。
更第三之三昧耶,為金剛薩埵,或云轉法輪,以法界之自性的生命體而更生的同時,自生於永遠的金剛薩埵而自覺體驗。人若住此秘密體驗,一切國土,一切眾生皆悉平等生於永遠,成為隨類攝取一切眾生令其成為金剛薩埵之本誓。亦即生於永遠無礙除障之活動。成為自性睡眠(徹威按:自性睡眠即眾生的無明。)之一切眾生的驚覺鈴,令成金剛薩埵之轉法輪事業。
無論如何,此三昧耶三種者即「我即佛也」之徹底體驗,由此而迸進的行為即是三昧耶戒之實現也。
此乃這對立之世界而即之,成為生於三世無礙之絕對世界故,《大日經》說此謂三世無礙智戒云,其即我人之身、語、意三業悉皆奉獻於此法身佛,成為貫宇宙法界之法身佛之身口意三密而生於無限永遠也。 即「如何為戒,所謂捨自身奉獻於諸佛菩薩。何以故,若捨自身即捨三事,如何為三,曰身語意也。此之故族姓之子受身語意之戒得名菩薩。其故如何者,與其身語意離故也。」如是說也。
此之三世無礙智戒,或云三昧耶戒,又云菩提心戒。此戒常捨劣得勝為無限志求,自以為佛而誓願攝化眾生之行。自以佛合一而生於無限,所謂勝義與行願與三摩地之三種菩提心為基之戒無外故也。而不空譯之《菩提心論》云:「諸佛菩薩,昔在因地已發此心,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以至成佛也,暫不忘此。」云。
此稱謂菩提心戒之三昧耶戒之精神為信條,或為戒相,而書之者即真言密教之所謂四重禁戒,此即「不捨正法、不離菩提心、不慳一切法、不離眾生行(徹威按:不應於眾生界作不饒益行戒。)」四條。
(徹威按:四重禁戒配於三聚淨戒及三種菩提心,即不應捨正法戒相當於攝律儀戒、三摩地菩提心;不應捨離菩提心戒相當於攝善法戒、勝義菩提心;於一切法不應慳吝戒及勿於一切眾生作不饒益行戒相當於攝眾生戒、行願菩提心。)
小乘佛教等即以「犯淫、偷盜、殺生、忘語」為最重罪,此為小乘四波羅夷罪(徹威按:即極重罪。)。此以真言密教而言,即是成為修道之障礙但不能絕了成佛之根本,只屬偷蘭罪(徹威按:偷蘭罪巴利語 thullaccaya。又作偷蘭遮耶、偷羅遮。梵語為tyaya,意譯大罪、重罪,大障善道。)之犯而已。
此真言密教之四重禁戒之戒相為主之三昧耶戒,授與入壇者,而大師(徹威按:即弘法大師)時代或去大師不遠時代,都以其戒之精神為重,如其儀式即極其簡素的。此四重禁戒之條目為偈頌者,只聽入受者耳,所謂不過是耳語戒而已。其為時代之進步推移同時次第而形式化,小野、廣澤(徹威按:即東密流派由小野、廣澤分出十二流派,史稱「野澤十二流」,為今日東密各流派之始。)之通用式即如「傳法灌頂三昧耶戒式」主編於外儀,爾來至今都依此而舉行。
(徹威按:現今授三昧耶戒的內容各流派或有大同而小異,例台灣東密光明流授三昧耶戒兼授大乘菩薩三聚淨戒,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