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玄機》風水雜誌主頁  徹威其他文章

   圖、徹威

 

《定解寶燈論》分享:中觀有無承認否

 

 

    《定解寶燈論》是許多藏密信徒較為熟悉的一部論典,尤其四川喇榮五明佛學院的修行人對本論更是具有相當大的信心。不僅如此,中國諸多學佛人士也十分重視,聽說已經有人專門將之翻譯成英文在國外流傳,諸多法師也在不間斷地傳授此論。

      索達吉堪布

   
此論是藏密大師麥彭仁波切七歲時邊玩耍邊撰寫而成,這一點在他的傳記中講述得非常清楚(讀者可在網上搜尋有關資料)。筆者所據的譯本是四川喇榮五明佛學院弘法上師索達吉堪布所註釋,寫成《定解寶燈釋講記》。筆 者有幸得《定解寶燈論》的口耳傳承。對於本論,一般學佛人而言會略為艱澀,所以筆者只在這裡作重點式的介紹,有機會再詳細解說。

    本論一共提出了七個佛法修學上的問題,無論是初修學佛,或者是對佛學有相當深度認識的學者或修行人,對這七個問題都難以一時解答。但如果能夠通達此七個問題,其佛法修養必定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此即是《定解寶燈論》被認為是「寶燈」一樣,其本具功德可以自然明現,實在是佛法上一大瑰寶。

          定解寶燈釋

   
《定解寶燈論》提出的七個問題討論:

    見解無遮或非遮
    聲緣證二無我耶
    入定有無執著相
    觀察修或安置修
    二諦何者為主要
    異境何為共所見
    中觀有無承認否


    現在介紹的是第七個問題的討論:
《中觀有無承認否》
    這個問題說的「承認」是指:「於萬法究竟承認還是不承認?比如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間道之修學佛法的五道梯次)十地(初地至十地菩薩)的安立,情器世界的分析等,中觀見解是否能夠成立,若能成立,則可以說有承認;若毫許都不能成立,所謂的承認也不可能存在。」換言之,即是說中觀對一切事物說是空性,但究竟一切事物有還是沒有?

   
為了令讀者更清楚了解這個問題,先將「中觀論」作一簡介。
    《中論》,又名《中觀論》,龍樹菩薩著,龍樹又說是龍猛,有關他的生平,主要見於鳩摩羅什所譯之《龍樹菩薩傳》。龍樹撰《中觀論》的原因,根據其門人青目,在《中論釋》文中有這樣的陳述:「佛欲斷如是(依邪因,無因種種說我、我所)等諸邪見,令知佛法,故先於聲聞法中,說十二因緣……佛滅度後五百歲像法中人根轉鈍,深著諸法,求十二因緣等決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又聞大乘法中說畢竟空,不知因緣故空,即生見疑:若都畢竟空,云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如是則無世俗諦與及第一義諦,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因為眾生對空的執著,或對有執著,故龍樹菩薩造《中觀論》。

    至於《中觀論》之名是指不偏不倚之真理,此真理遠離一切有實自性的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空有等二邊的顛倒戲論(戲論即是概念加於一切事物而引起顛倒不實的想法)。《中觀論》首章即以「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破一切萬法存在,又依《般若經》的深義,發揮一切法緣起無自性中道空為全論的綱領。目的在破斥一切外道、小乘「實在論者」與「虛無論者」的計執與戲論,最終以
般若實相智證入諸法實相。

   
由依龍樹菩薩《中觀論》而起「中觀思想」,成為大乘般若空宗。至密乘之成立,傳至西藏而成藏密一系,「中觀思想」即成為藏密修法所依。又由於中觀破盡一切法的實有,故而生出「有無承認否」這個問題。蓋如果說一切都無承認,又如何解釋因果、輪迴、五道、十地等佛法的事物?《定解寶燈論》這一個題目,是根據已辯論了多時,對於龍樹菩薩自說:「我無承認故,我即為無過。」這一種說法,提出了精闢的闡述。

    對於這個問題,有論師說有承認,有論師說
有承認。說無有承認的論師認為「中觀在最後抉擇自宗見解時,是與非、有與無等任何戲論皆不承許,因為中觀抉擇的是聖者入根本慧定,於此根本慧定中,有、無,是、非或空、不空等任何法都不存在。」他們認為,如此既乎合龍樹論典的觀點,也合乎萬法的本相。但如果認為中觀無有任何承認,其實並不符合龍樹的觀點。根據月稱論師《顯句論》中說:「如同欲得水者先需准備水器一樣,若想獲得勝義諦則需要依靠世俗諦。」月稱論師這個說法,即是認為不能完全否定一切。所謂世俗諦即是世間法(世間現實的一切事物,是相對的),勝義諦即是出世間法,一切事物的絕對。如果以為出世間法即是將世間一切法空掉,不承認任何存在,就與佛陀在《隨順世間經》所說:「世間說有者,我亦說有,世間說無者,我亦說無。」相違。

   
《定解寶燈釋》根據無垢光尊者說法,認為「於衡量真正勝義實相時,一切萬法皆不成立,所謂的有無、情器世界,輪迴因果等於實相中均不承許….. 。」即是說依聖者入根本慧定時無有承認。但於後得(即是出定後以後得智說法時)或攝受弟眾時則應有承認。比如對於輪迴因果等任何承認都不安立,則根本無法使人信服并趨入佛教,故而應該有所承認。而對於中觀所說的「空性」,《定解寶燈論》作深入的闡釋,認為究竟是「單空(又名斷滅空即認為一切皆沒有或不存在)」還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應詳加辨別分析。而「空性」以中觀來說是釋迦佛二轉法輪的究竟密意。「於此過程中,它對如來藏光明這一分既未遮破亦未建立,而是首先將一切萬法皆抉擇為空性」。佛三轉法輪,第一轉說十二因緣、四聖諦等法,第二轉說般若空義,第三轉說如來藏光明

    事實上中土(中國本土)的佛法,比較側重空性的證悟,尤其是禪宗成為佛法的主流之後,中土的學佛人喜歡談禪說空,但未真正了解或證入空性之前,所談者不外是「斷滅空」、「他空」、「頑空」、「惡取空」等虛無的見解。必須能於修證之中才能證知「實相真空」。亦有人以為明白「中觀論」的離二邊或離四邊就是空性。中觀雖然以離一切概念去說,但必須知道要證知「空性」的實義。正如《定解寶燈釋》說:「通過深奧的中觀理智對治自相續的煩惱,生起如理抉擇空性,光明無二智慧非常有必要。」又引麥彭仁波切說:「空性並非分別念的境界,不應將其與大空混淆;『無常』與『常有』中的『常』是分別念的境界,而法界中的常並非與無常相對之常;法界之空性並非空與不空二者當中的空;真正的無為法也並非有為與無為中的無為法….. 光明、無為、寂滅等只是於文字上不得不如此表示。」
說明真正的「空性」是說事物本質的絕對,並非相對概念,是離一切相對概念。(即是禪宗所說的真如)是事物本質的絕對。事物當體即空,例如說善、惡、無記,絕對的空性並非指「非善非惡非無記」,而是「善當體即空」、「惡當體即空」、「無記當體即空」,甚至「空性」亦當體即空。這樣以言說去表達,是為要令人明白故,不得不寄以言說。所以讀者不應將注意力放在文字表達上,而應該透過表相了解其中的內涵。

   
此章內容最重要的部份,是說到勝義諦與世俗諦雙運。「於入定時以空性為主,出定後得位,世間一切名言如同彩虹般無有絲毫混雜而顯現。在真正達到一定境界之後,勝義諦與世俗諦二者可以無礙雙運。(所謂勝義諦、世俗諦無礙即是說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與實相真空是重疊的,並存的,而現實世界的一切顯現都是實相真空的顯現,二者一起運作。)但於此之前,抉擇勝義諦時,一切萬法皆為空性,世俗諦中萬法的顯現是不生不滅而存在的。」除了說出實相即是勝義與世俗雙運之外,還說到修行:「所謂的修行必須隨順實相義,真正的實相即是“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 這就是釋迦佛所證悟的諸法實相,根本不是指一切皆不存在的單空,如果自己的修行並未隨順萬法之實相,就說明已經修偏了,修錯了。」這是對修行方面作出了指引,很多修行人,一直纏在「空性」的「相」,而否定一切事物。當然不能執著事物實有,但將一切否定亦不對,修證是「光明」「無戲論」等諸法實相上的證悟。

    筆者對於《定解寶燈釋》這一章節有特深的感應,蓋筆修習東密真言宗。真言宗給人一個印象是著重事相(修法儀軌上的注重)的宗派。曾經有不少人批評真言宗太重事相,為著事相的舖排而花大量財物。甚至真言宗行人,也被本宗事相所迷。例如佈壇所用物資,則盡其華麗;法事所用如香、花、燈、幢等都著重款色金碧輝煌。相對於禪宗的不重外相瀟灑的作風,可說是兩個極端。而真言宗標榜自宗為「有宗」,很多人都不明「有」的意思,還以為是一切事物的實有。其實真言宗修法的見地是基礎在
「勝義與世俗雙運」,「隨順實相」。真言宗認為實相即當相,一切事物當相即是實相的顯現,所以一切事相,其本體即是實相,並無一相非實相所顯現故。所以修行,並非只能從「空」邊證入,而是可以從「有」邊證入。即是勝義諦「空」,世俗諦「有」,其實本來是一如的,並存的。但凡夫只能以六識接觸到「有」而不知其為「空」,更加不知道空與有、勝義與世俗是一致。《定解寶燈釋》說:「依照無垢光尊者的觀點,自宗承許的大中觀即是雙運大中觀或離戲大中觀,前者指釋迦佛第三轉法輪之光明與空性無二無別之境界;後者則指佛陀第二轉法輪遠離一切執著戲論之境界。」印證真言宗的宗見:「一切法本自清淨,離一切戲論」。一切法清淨即是一切法由光明顯現,光明與空性無二無別,離一切言說,離一切生滅、染淨,離一切相對概念,即如虛空般無有任何所緣。由此見地而依事相(有)證入「有空不二」。並非執著於事相的聲、色、香、味、觸、法而說「有」。所以真言宗行人強調「即事而真、當相即道」,即是「隨順實相」、「勝義與世俗雙運」。修真言宗而不明此理,或認為不用了解教相而一味沉迷事相,追求感應,追求世間法靈驗,是對真言宗的宗見不聞不問的結果。其實真言宗所有成就者都說:「真言宗事相(修法)與教相(教理)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中觀有無承認否」這一章節從這裡開始即闡述勝義與世俗二諦,破斥邪見,其中說到:「一切顯現之實相,是空性故無離合,因為拋開顯現外,空性獨自不成立。」這就明確點出,修學佛法如果一味追求空性而不知事物當體即是空性,就會有執實空性的過失。很多修行人在這個關節上費了多少用心、時間,都未能突破。由此見得龍樹菩薩的《中觀論》並非承認單空而否定一切存在。當然亦並非執實存在,而是顯現與空性同時。顯現與空性、世俗諦與勝義諦並非相對矛盾的辭彙,而是世間萬法的實相。沒有顯現也即是沒有空性。顯現即是空性。此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實說得很清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事物是空性,是由光明顯現。(筆者認為光明即是科學上所說的vibrations,產生能量,而物質就是能量。這樣說可能表達得不十分準確,但有助於理念上的理解。)其中沒有「轉化」,也不是「變化」而是當體即空。

    初學佛法的朋友對於這方面無論如何是比較難以掌握,蓋佛法法門中,以證悟空性的說法比較多,其實是因為凡夫執實事物的實有,而產生痛苦。修學佛法初步即是想脫離煩惱,而開始尋覓空性,不知道煩惱當體即是空性
(比較多說的是煩惱即菩提。菩提是覺性,煩惱也是覺性的另一面,兩者是同一樣事物。覺什麼呢?就是覺煩惱是空。菩提是空,煩惱也是空。向覺性那面修,就離煩惱。執著煩惱,就是背向覺性)。而空性本身亦不容易理解,故往往纏縛在空性概念上。對此《定解寶燈釋》這個章節有著極大的價值。用心去了解這個章節即能令修學佛法的人突破「空執」,而進入佛法見地的實相。當然這樣只是談說理論,但沒有這個理論的定解,只向「空」方面鑽研,只會廢時失事,修學佛法者應對《定解寶燈論》的見地尋找修行佛法的理論。(續)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 (61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