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徹威 |
真言宗行者之行位
一般佛教修行的行位分為五十二階位,即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期間則需經三大阿僧祇劫。其中十信至十迴向稱為地前位,初地以上稱為地上位。三乘教則分為五道梯次:「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間道」名稱不同但道理則一樣。證入初地稱「登歡喜地」,為菩薩位初階,亦是超凡入聖「見道」之位。修學佛法無論何宗何派,應該以見道位為第一目標。現代人修學佛法,很多以為只是求心安,不知修學佛法其實有目標,有階位,有證量。又或者以為成功登位是很難的事,根本上放棄證道的努力。現今所見多的是忙於網上論法,挑釁辯論而懶於實修實證,亦不知何謂證入初地。人身難得,往往十年二十年空過,到大限將至,一無所得。蓋於網上討論辯論佛法,對修學並無實際得益,對見道證量並無實義,只有令人錯覺以為很有見地,實質對解脫無一是處。亦有學人雖然皈依明師,但不明白目標的重要,兜兜轉轉,得不著要領,實在非常可惜。
真言宗之地前位稍有不同,分為六位,稱為「六無畏」。無畏的意思是「安穩無畏處所」,或云「無畏處」。《大日經》《住心品》云:「彼愚童凡夫,修諸善業,當得善無畏;若如實知我,當得身無畏;若於取蘊所集我身,捨自色像觀,當得無我無畏;若害蘊住法攀緣,當得法無畏;若害法住無緣,當得法無我無畏;若復一切蘊、界、處、能執、所執、我、壽命等及法無緣空,自性無性,此空智生,當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無畏處」梵語為「Nirbhaya-sthana」,凡夫雖然於生命中稍得自在,但其實因無明故,不知宇宙間事物一切何去何從,自身生命亦不知從何而來,將往何處。有斷滅空認為死後一了百了,是為撥無因果論。亦有以為有神控制主宰一切,都不能了知實義。故此凡夫有如被人強力扼住咽喉,行將悶絕。得真言密法者,修習而得解除扼住咽喉的手,得「蘇息」之感,故此又名「蘇息」,梵語為「Asvasa」。此即是說修學真言宗猶如得無畏之地,得蘇息處。
六無畏第一名「善無畏」。世人雖然得人身,但過去世所作殺、盜、淫、妄之惡業,不知凡幾。又此生亦由於無明而繼續行惡者,實多不勝數,自然輪迴不止,落三惡道等而不知其然及其所以然。以一點善心之業力,得遇明師益友之指導,受五戒十善之教,更善者得真言密法灌頂,依此而修得離三途八難之極苦,是名「善無畏」。即是對於善事,能絕對依信之位。體得此五戒十善之位,入壇灌頂,修三密妙行,而斷第一重「粗妄執」(真言宗將妄執分為粗、細、極細稱為三妄執),稱之為最初蘇息處,亦名為「善無畏處」。
第二名「身無畏」。世人執著自我,以執著自身開始。對於自己的肉身,不無貪著,不無自愛,由此而伸展至身外,執著自我外相,執著能作、所作、能有、所有。此即是我執的最本然之理,此執依年紀而增上,到命終時,最不能捨是此肉身之「有」。若得真言宗灌頂修行,於修習本尊實義,本尊之相好,映於心眼,得斷第二重粗妄執。對肉身之愛漸薄,對於肉身之病苦衰老等愶畏亦日漸減弱,到此位者稱「身無畏」。由對肉身執著的減弱,而對我執的認知,自然生起精進修行之念。對肉身的認知,由執著外相的妄執,轉而認知肉身實為修行之本,是修學真言宗重要的轉捩點。
第三名「無我無畏」。世人凡夫因無明,對「我」之存在不明所以,只於色、受、想、行、識五蘊尋求本身物質的成份。雖然於第二「身無畏」中捨除肉體粗妄執著,但對於自我存在一事,仍然難以了解。近代雖然科學發達,對於物質方面已能掌握其基本變化,但對於精神方面的研究,遠遠落後於佛法方面的理解。對於宇宙緣起與物質身體精神等的關系,佛法已經通達一切,但凡夫不修學佛法,對此亦只是如科學般在於萌牙階段。真言行者於三密瑜伽,作心不可得觀,不起我愛我慢心,對於自我愛著之心,自然消失,乃至離自我縛扼而得蘇息處,稱之為「無我無畏」,是捨第一重細妄執之位。
第四名「法無畏」。上一位「無我無畏」是捨除自我存在的妄執,於此凡夫仍有對於物質事物的妄執。佛法上稱一切事物為「法」,雖然除卻自我之執但對於「法執」仍然未除。真言行者對於法界體性的領會,一步一步由自身、及至身外一切,當知因緣和合之理。宇宙本來即是緣生之物,如陽燄、如鏡花水月、如旋火輪、如乾達婆城、如空谷響等等,並無實體。證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仍為緣生之物,此無迷著之位,由此而斷捨第二重細妄執,為「法無畏」。
第五名「法無我無畏」。世人凡夫,修至「無我無畏」、「法無畏」,對於世間萬象來源,已有實定解,唯雖證入「唯識無外境」的唯識層次。凡夫雖然證得「法無畏」,事實上煩惱未完全斷盡,對於事物緣起,雖然有實定解,但捨斷煩惱、所知二障,必須證入「唯識無外境」,覺知三界唯心,心外無別法。一切事物顯現,即如自心鏡影,從無一法能出於自心顯現之外。由是對於心外之境不起執著,更不起愛惡。覺知自心本不生際,心主自在。捨斷第一重極細妄執,離諸萬法「有」之扼縛,得蘇息處,名為「法無我無畏」。
第六名「一切法平等無畏」。得證「唯識無外境」,尚未能證一切法平等。蓋一切法平等為一切事物本來如是本來面目。業煩惱纏縛尚未能完全開解,此是因為未證入能縛之心與所縛之境實無其事。依真言宗所修之理,捨斷第二重極細妄執,發得虛空無垢之淨菩提心,為真實得知自心實相之一分。虛空無垢之淨菩提心所觀照之物,弘法大師稱之為「秘密莊嚴心」。此即是了悟一切法平等無礙之位,稱為「一切法平等無畏」。
通佛教之菩薩,入於十地位以前,須經歷四十階位,亦即是三乘教所謂「資糧位、加行位」。然此諸位尚未悟入真如實相,故稱此為「凡位」。自十地中之初位,悟入真言實相,則稱為「聖位」。而真言宗所說,行者未見淨菩提心之相時,名為「凡位」,證入「菩提心實相」時,則可稱為「聖位」。故此真言宗行者會以證「月輪觀」為其實證之現量。蓋真言宗以月輪為菩提心實相,而六無畏即是菩提心顯現前之六階位。一般佛教取三大阿僧祇劫為時分之義,真言宗取妄執之義。即是說真言宗之三大阿僧祇劫即是「粗、細、極細」三妄執之義。有利根行者,於修習真言宗瑜伽觀行之中,一念間斷盡三妄執,為即身成佛之本義。修真言宗與其他宗派的修習階位只是說法不同,都是向解脫方向進發。惟是真言宗有實修之法去修習,而且用盡所有識覺去證入實相智,此即是其他宗派所未能有的完備系統。加上真言宗有極其詳盡具體的教相,隨著事相的修習,真言宗行人只要依阿闍梨指導,無有不成道者。其間「六無畏」是修習密法具體階梯,每一階梯有極詳細的定解,行者斷無失去修學方向之可能,只需者只是行者的精進腳踏實地的修習。 (待續)下期將論說真言宗地上之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