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玄機》風水雜誌主頁  心藍其他文章

                                                             文 •心藍                                                      

象耳寶地聚才子

 
    在四川省眉山市(古稱眉州)彭山縣以北十五公裡,有一處地靈人傑的靈秀寶地:象耳山,山上層岩峭壁,山巒疊翠,風織綠錦,奇態萬千。山中有一岩約十丈餘寬,上刻「象耳」二字,字徑二尺餘。此地不僅自然風光秀美,人文底蘊亦相當豐厚。有道是:天下名山僧佔多,在山中象耳根上有一明代古寺「象耳寺」,前身為南北朝時期的「大聖寺」,距今已有千年歷史。象耳寺位居川西南岷江水陸要津,是由川南嘉定到成都的必經之路,亦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象耳寺周圍有象鼻山、象耳山、檫耳岩環抱。憑借此靈秀寶地的加持,歷代佛門人才輩出,據記載唐三藏法師玄奘十七歲時來到四川,入住大聖寺,拜當時大聖寺的一代大師道會(公元 579—649年)為師,潛心修習大乘佛法三年。在隋、唐、宋三代,樂山、眉山共出了四位高僧,其中有三位就在象耳寺,分別是隋朝的法泰,唐代的道會和南宋的袁(圓)覺大師,皆德行高超,學問過人。

    象耳山不僅佛緣深厚,還與中國歷史上唐宋時期著名的才子有著不解之緣!著名的「鐵杵磨針」典故,就出自於此地。據《蜀中廣記》及《蜀中名勝記》記載,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少年時,曾經來此山中讀書,後來學業未成而去,路過山下一小溪旁,見到一位老婦人在大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問老婦人何故,答曰欲將鐵杵磨成針,李白遂笑道怎麼可能,但老婦人卻回答:功到自然成。李白豁然感悟,隨即返回山中繼續刻苦攻讀,後來果然大有成就,終成一代文學巨匠。

   
因老婦人姓武,所以磨針的岩石後來又稱:「武氏岩」,上刻有「磨針溪」三字。山下現存有李白讀書台、磨針溪、洗硯池等勝跡,還有李白夜留題:「夜來月下臥醒,花影零亂,滿人襟袖,凝如濯魄於冰壺也」的題辭,《太白全集》中也有詩曰:「象耳讀書處,頭白好歸來」。歷代以來無數文人墨客都來到此處憑吊、追懷,前蜀王建時諫大夫、哲學家杜賓聖曾題詩一首曰:「山中尤有讀書台,風掃晴嵐畫障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

    來到近北宋時期,象耳山上也發生了一段「油燈定穴」出才子的風水傳奇。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名聲響徹歷史文壇,而三蘇的老家就在四川省樂山市仁壽縣境內,距離象耳山不遠。蘇洵蘇老泉的祖父是位出家人,號白蓮道人,他有一位至交好友名叫蔣山,是當時著名的風水師。蔣山地師每兩年就出游各地名山大川,尋龍點穴,回來之後總要到白蓮道人的道觀中靜養修行。一日蔣山正與白蓮道人對弈下棋,突然問白蓮道人道:「你想得到風水寶地嗎?我這次雲遊歸來,尋得兩塊風水寶地,一塊可以大富比石崇,另一塊可以大貴於天下,做到宰相,這兩塊寶地我可以送你一塊,你自己選吧。」白蓮道人思量一會,說道:「我半路出家,家中兒子還在讀書,不想奢求富貴顯達,只要子孫賢能就心滿意足了。」 蔣山想了想,說道:「如此一來,這兩塊地都不適合你。不過這次我在彭山縣象耳山尋得一塊佳地,能出蓋世文章秀士,我就把它送給你吧。」 白蓮道人聽完很高興,於是第二天一早,二人便相約前往。經過十幾天路程,便來到彭山縣象耳山風水寶穴之處。

   
二人登山一看,此地四面山巒環抱,來龍如大將軍出陣,匹馬單刀,貪狼峰起龍頂,山間綠樹俊秀,明堂開闊,前方案山層層相朝,向上一支文筆秀峰,直插雲端,另有一勾小溪水從林間曲曲而來,經向上而消於左後方。立於山峰上輕嘯一聲,空峪震蕩,聲音清澈幽旋,久久在峪中回蕩。只不過這穴場在山峰頂端,大大違背葬法的常理(風水術語中稱為:『頂天穴』),穴位處略開一米左右的小窩,四面青草依依,微風悠揚。白蓮道人的衣帶隨風漂蕩,見此情景雖然心中好不高興,但又嘆息道:「穴高只怕八白搖」。蔣山地師見狀已知道他的心意,於是蹲下身去從口袋裡拿出一盞油燈,用火點燃後輕輕地放在那個穴口,此時雖然四面來風,但燈火紋絲不動,蔣山用手指油燈之處說道:「此處就是佳穴之位,一步也不能離開,葬在這裡你家才能出文章蓋世之士,其餘地方均不能成穴,不信你就試試」。白蓮道人為了穩妥起見,就在自己認為可以立穴的地方,用油燈反復試探,但燈火均被風吹滅,此時他才真正地嘆服蔣山地師高超的風水之術,嘖嘖稱奇。過了一年之後,白蓮道人的母去世了,他就將其葬在蔣山所點的穴位中。不久,蔣山又來到道觀,並與白蓮道人一起再去考證他母親的墳墓,蔣山看後嘆道:「此處尚有一點小的差誤,我幫你糾正一下。」於是,蔣山地師做起法事來,並在墳頭的左邊添了不少土,如此風水佳穴就已完備。

    又許多年過去,白蓮道人的子孫蘇洵就以文章出仕了,並且蘇洵之子蘇軾、蘇轍又都以文章詩詞享譽天下。這象耳山上頂天之穴,竟然也有著頂天之功,在「唐宋八大家」中,僅蘇家就佔了三位,蘇軾的詩詞歌賦更是被千古傳唱,後來者幾乎無人能及,不可不稱之為奇才!孰能想到這奇才的背後,也有著象耳山這塊靈秀風水寶地的暗中加持。當然蘇家此寶地也並非憑空而得,其中也有祖先福德的積澱,史載蘇洵祖上之輩大都為人慷慨,樂善好施,不求報答,每逢歲凶,就賣田賑濟其鄉裡,又或者將囤積的穀糧施舍鄉鄰,這代代人的善行福德積累下來,也是蘇家能與象耳山這塊風水寶地相配的原因。

   
象耳山的傳奇就說到這裡了,不知各位讀者日後有機緣,是否願意前往這象耳山寶地一遊,感受一下人文歷史與靈秀風水的加持呢?最後借北宋詩人文同《題象耳山》一詩,帶大家稍微領略一番象耳山的風采:「轉谷縈岩路始窮,隔林遙望一門通。溪山俱在見聞外,台殿盡藏懷抱中。象閣罘崽明海日,輕幢瓔珞撼天風。」

(本篇完 ,2021.6.29)
 

心藍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 (61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