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玄機》風水雜誌主頁  地球人其他文章

                                    文 •地球人 

冬至點,甚麼點?

 

地球&天球

    小弟初時接觸中國古天文時,被一個名為「冬至點」的東西弄得十分糊塗。這東西在十二月將和十二星次佔有重要地位,小弟卻傻傻分不清月將和星次。還以為兩者是相同的,弄了很久才了解兩者的分別以及「冬至點」的意思。

十二月將

    先抄書介紹十二月將及其地支:由冬至開始依次序是大吉(丑)、神后(子)、登明(亥)、河魁(戌)、從魁(酉)、傳送(申)、小吉(未)、勝光(午)、太乙(巳)、天罡(辰)、太衝(卯)、功曹(寅)。

    十二月將跟太陽黃道有關。由於太陽運動是不均勻的,因此它在平氣的節氣間走的度數並不相等。於是劉焯就提出了一種分節氣的方法,就是把黃道一周分成二十四等分,按照中國古度,一周是365.25度,每一等分就是15度多。這樣從冬至開始,太陽每走15度多就交一個節氣,這樣得到的節氣就叫做定氣。至於每走30度,就是一個月將。

    劉焯(544年-610年),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省冀縣一帶)人,隋朝天文學家。曾任太學博士等職,精於曆法,隋文帝仁壽四年(604年)編成《皇極曆》,在於歲差部分有極大改進,比過去的曆法準確,惜未被採用。

十二星次

    問題來了,既有月將,何須星次?反之亦然。既然兩者並存已久,沒有淘汰其中之一,兩者意義必有差異。

    “十二星次”稱“十二次”,或稱“星次”。星次就是日、月、行星的帳篷、帳幕。以冬至日為開頭依,次為星紀(丑)、玄枵(子)、娵訾(亥)、降婁(戌)、大樑(酉)、實沈(申)、鶉首(未)、鶉火(午)、鶉尾(巳)、壽星(辰)、大火(卯)、析木(寅)。

    十二星次跟星空赤道有關。我國古代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和運動,把赤道經度等分成十二個部分。每次有若干星官作標誌。「次」表示臨時搭建的帳篷、帳幕。鄭玄注:「次,謂幄也。」意謂舉行祭日之禮,祭祀五帝,為君王張設大帳幕、小帳幕。《周禮.天官.掌次》:「朝日,祀五帝,則張大次、小次。」

    中國殷商時期就有了「十二次」,初見于《左傳》、《國語》、《爾雅》等書,主要用於記木星的位置。《國語》中記周景王時伶州鳩的話說:「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所以周人雖然出自西羌,但周/三河分野在鶉火。

    這是歲星紀年的方法,木星在天球行一宮算是一年。不過,木星行度有遲有速。到戰國時,對歲星紀年的誤差已無法忍受,不能與四季吻合,開始改用另一紀年方法。而十二星次系統仍然保留。

冬至點

    這個新的方法便是利用太陽黃道。冬至點是太陽在天球的經度位置。《爾雅·釋天》:「星紀,斗、牽牛也。」戰國時期,冬至點定義於星紀正中,同時又在牽牛(牛宿)初度。這是赤道座標系,天球赤道與地球赤道在同一平面上。冬至由日影測量而定,所以天球上星紀正中位置及牽牛初度位置,都是冬至的衍生物。不該由牽牛初度或星紀中央定義冬至,而捨圭表日影測量於不顧。

    因為定義,星紀正中跟冬至點同步,如今兩者仍然重叠。因為歲差,冬至點及星紀正中早已不在牽牛初度,不能跟戰國時期的定義。

    冬至點在星紀正中,所以星紀大約始於大雪。因此,十二星次有點似十二月建,只是在十二地支活盤上以反方向行。

    十二月將,位於黃道,屬黃道座標系,以黃道為緯度零度,由太陽位置所定。冬至由測量陽光照在圭表的影,所謂冬至點直接定義在黃道上。相等於西洋十二星座,又直接與二十四節氣相關。而十二星次及二十八宿,屬赤道座標系,以赤道為緯度零度,以天球恆星背景為主。

    再深入一些,黃道赤道不是平行,而是相交的。其夾角大約23.5度,就是南北回歸線的緯度數值。黃道赤道在天球上只有兩個交點:春分點、秋分點。冬至點只在黃道之中,不可能在赤道。在赤道,這個點應該理解為經線。以下提及星紀,當以赤道座標的經線而論。因此,所謂「冬至點在星紀中央」,這冬至點只好理解為「冬至時,太陽所在的天球赤經的經線,就是星紀的中央」。

    春分點同時位於黃道及赤道,加上又在春季。所以現代天文和西洋占星為方便計算,都以春分點為黃道及赤道的零度經線。代替冬至點,成為一年之始。

    重點:赤道糸十二星次的星紀正中,與黃道系十二月將的大吉初度(冬至點)重叠。二十八宿是實星緊跟天球,牽牛因歲差而逐漸遠離冬至點。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 (61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