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伯威  

 

花都洪秀全故居逃敗局        

    官祿〔土布〕,官祿〔土布〕,食粥送薯芋,烏蠅咬粒飯,追到新街渡”。從上述的民謠中,便可以知道這地方的民生是如何的窮困。而此位於花縣(一九九三年十月,花縣改名為花都市)的一條小村莊,原是叱吒一時的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公元一八一四∼一八六四年)的出生地,他在這裡成長、耕種及從事早期的革命工作。

                            

                                                

                                                                      花都〔舊稱花縣〕洪秀全故居

    

    “官祿佈,官祿佈,食粥送薯芋,烏蠅咬粒飯,追到新街渡”。從上述的民謠中,便可以知道這地方的民生是如何的窮困。而此位於花縣(一九九三年十月,花縣改名為花都市)的一條小村莊,原是叱吒一時的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公元一八一四∼一八六四年)的出生地,他在這裡成長、耕種及從事早期的革命工作。

 

    從村中父老口中及村落的立體模型中,可知道此村的來龍甚厚,龍身翔舞而踴躍,行度磊落而擺拽,途經十八座大山,呈半月形環抱村子,世稱“十八羅漢朝天子”之局,可見此處實為一田園錦繡、人傑地靈之地。但為何如此窮困呢?

 

                                           

                                                                   官祿〔土布〕村之全局


    古訣有云:「山管人丁,水主財源」。此地白虎高,青龍低,為右水倒左之局。水源聚於左方,乘勢傾流,順水斜飛向外而出。《入式歌》有云:“第一莫下去水地,立見退家計,順水之穴固無取。”由上述的理論可知,此地之窮困,未嘗無因也。如再讀《地理啖蔗錄》中所載:“直來即是殺氣,直去即是敗祥”;《雪心賦》有云:“蕩然直去無關欄,必主逃移并敗絕。”由此可見,洪氏之敗,已埋伏線了。 


                                           

                                                                              洪秀全故居前向

 

    洪秀全生於公元一八一四年一月十一日,廣東花縣人。公元一八四三年創立「拜上帝會」,以「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口號召集群眾,為推翻清朝統治的一個組織。從公元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廣西金田起義,到公元一八六四年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領導整個反清過程,歷時十四年。他的勢力發展到十八省,先後攻佔及六百多座城市,給了當時腐敗的政府一個沉重打擊。

 

    自從洪氏事敗後,他的故鄉也難逃誅九族之慘劫。在公元一九五四年及六四年,清廷分別進行趕盡殺絕、火燒村莊的行動,使全村成為頹垣敗瓦。公元一九五九年,經當地政府依照考古的報告而重修,而村口城門上的“洪秀全故居”的牌匾,亦為名人郭沫若所題。

                           

                                            

                                                                   洪氏故居前的月字池

 

    原村的主要居室,採坐西北向東南之向架,以客家形式建築法為主。洪氏故居,只得一進五間,設備也十分簡陋。前朝只得低山一座,堂局一般,但屋前卻建了一大型的月字池,池水清澈,實為一趨旺財源之局。故居右方為“洪氏宗祠”,該族之開族祠堂,以青磚及木瓦建成,三間兩進。

                                            

                                                                              洪氏祠堂

 

    洪氏的祖先,早有“家無讀書子,功名何處來?”的意念,在月字池的左邊,建有村塾一所,名為“書房閣”,使村中子弟在此進修學習古聖賢之理論,望成材也。閣內設備雖然非常簡陋,但亦能增加了村中子弟的不少文采。洪秀全七歲時在此讀書,他勤奮好學的精神,使他在短短的五、六年間,即能誦讀四書五經、孝經及有關中國歷史及文學的多篇古籍,得到村人的稱許。其後因家貧而拙學,隨父兄耕種。至十八歲時,被聘執教鞭於此。其間,多篇革命性理論的文獻,如《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都在這時寫成的。

 

                                                

                                                                  洪秀全就讀書塾之朝山


    洪在此學習時,曾參加了四次秀才的考試,但皆鍛羽而回,究竟何因呢?書塾採坐東北向西南之向架,前為月字池,遠朝丫髻山。此山雖高昂有勢,但山頂卻開一叉,開叉筆是也。劉白頭云:“文筆開叉又帶歪,十遭赴舉九空回”。此乃山水之應也。

 

    現時的佈祿村,已建成洪秀全紀念館,在不同的建築物內,置放不同的歷史文物、風俗資料。如洪秀全的生平及領導太平天國革命的歷史資料、花縣太平天國諸英烈的史跡、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天朝宮殿的樣式、當地的民間傳統習俗禮儀……等。旅遊到此,除可以懷緬一下太平天國的興衰外,亦可以引証一下堪輿學的理論。

附註:上文之“佈”字應多“土”字邊,即“土布”

                                                                 

                                                                                                                  (全篇完)

 

 

伯威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 (61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