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伯威  

 

驪山秦始皇陵之謎

     

 

    始皇霸業千秋記    戰功顯赫六國殃     不得佳城添霸氣     十五年後即收場 

 

 

秦始皇陵前貌


    近日,秦始皇的生平事蹟,又再度搬上電視螢光幕,給各位人士欣賞,他的一生,確實充滿著傳奇。秦始皇姓嬴名政(生於公元前二百五十九年,終於公元前二百一十年),十三歲登基。自公元前二百三十年至二百二一十一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統一中國稱帝,建都於咸陽。

 

卅七年修陵建築宏偉

 

    公元前二四七年,他登位後,即動用了七十多萬人力,為他在驪山以南修建陵墓。他在位共三十七年,為他陵墓修建用了三十六年之久,單從這點便可得知,其建築是十分的宏偉。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臨潼縣東五公里的驪山北麓。南靠秦嶺山脈(此山脈之方向為東至西),北臨渭河。秦始皇陵的內部情況,因未發掘,實不清楚。但根據不同史書的記載,亦可略知一二。

 

    關於始皇陵墓的範圍,明都穆<驪山記>中說:「始皇陵內城周五里,備有四門,外城都十二里。」近年來,考古學者實地勘察測量,陵寢的形制分為內外二城,南部是陵墓的中心,堆土尚存高四十米、底為四八五乘五一五米的土陵丘。內城為方形,周長為二千五百二十五點四米;外城為長方形,其周長六千二百九十四米。證實與<驪山記>所記載的,實相差無幾。但這僅是保護寢陵(即現存的大土堆)的內、外二城。陵園恐怕比這個還大得多。

 

    跟據<史記>的記載,在陵墓內,地底因見地下水,要用銅來加固,上置棺槨;修建有宮殿樓閣和百官相見的位次;其中塞滿了奇珍異寶;設有弩機以防人盜墓;機械灌輸水銀,象形江河大海,川流不息;墓頂以明珠為日月,鑄金銀為雁鳧;墓底用魚油為燈燭,刻玉石為松柏,佈置象形天文地理。這陵墓實在是一個被搬入地下的人間世界縮影。 

 

    公元前二百一十年的夏天,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死。在王位共二十五年,帝位共十二年,終年五十歲,葬於秦陵。但葬時還未完工,秦二世胡亥接著修了兩年,前後共修了差不多四十年,可謂工程浩大。在<史記 .秦始皇本紀>還說,秦二世在葬始皇時,下令凡始皇宮內的宮女沒有子女的,不能放出,在陵墓內修造的工匠,為防泄大事,都不能放出,一律都埋在墓道中。

 

    在秦末的戰火中,秦始皇陵遭遇到嚴重的破壞。<水經注>記載頂羽入關後,以三十萬人發掘陵墓,把豐富的陪葬品洗劫一空,地面上的建築物又付諸一炬。近年考古學家,證實了這陵墓能幸運地保持完整,意即未有盜墓者進入此地。

 

                                    

 

                                    秦始皇陵平面圖

 

國祚短原因眾說紛紜

 

    秦始皇臨終前命令下詔長子扶蘇繼位,宦官趙高及丞相李斯偽造遺詔,逼殺扶蘇,立胡亥為帝。秦二世胡亥(公元前二百三十年至二百零七年),秦朝的第二代皇帝,秦始皇第廿六子。二世在位僅三年,劉邦大軍進攻咸陽城,趙高見勢危急,逼殺二世,以作與劉邦談判的準備,二世終年二十四歲。趙高又立扶蘇的兒子,子嬰為帝。子嬰在位時,計殺趙高成功。公元前二百零六年,向劉邦投降,後被項羽所殺。秦朝亡,共十五年,歷三帝。秦始皇的霸業便告一段落了。 

 

    秦朝的霸業如此短暫,一般歷史學家都歸咎於他的苛政,在位時大興土木,修長城,築陵墓,以致怨聲載道,民不聊生,人民被迫作反。而在堪輿學的觀點上,又怎樣去打開這個謎呢!讓筆者先從民間上的傳說,去考究一下。

 

蓮花穴花蕊穴之傳說

 

    坊間相傳,這地確是一塊風水寶地,但始皇墓穴的位置卻離正穴差出了一點點。據說,修建始皇陵的工程極其浩大,因而當墓開修時,百姓已罵聲不絕,苦不堪言了。眾人的怨罵聲,驚動了一位在驪山裡修行了過千年的神仙老道,道人見始皇選了個福壽之穴,恐怕秦家江山坐穩了,老百姓便要世世遭殃。於是便化身成一個風水先生,故意笑說秦始皇將穴的位置看錯了。 

 

    秦始皇聽後半信半疑,便派把那位風水先生請進秦皇宮,讓他說出道理。風水先生說:「你選的穴,是蓮花穴,簸箕似的驪山,其狀如一個巨大的蓮花瓣。你的陵穴靠山蹬水,剛好把蓮花破成兩半,因此風水吉氣會因開穴而跑光。」始皇便問道:「那麼把穴選在何處最好呢?」風水先生答道:「穴埸應離山幾里,選蓮花蕊的中心,再使它坐南朝北,這樣秦皇朝就會佔住了這吉穴的好風水,像蓮花盛放,至春秋萬代了。」秦始皇正在聚精會神地聽的時候,一眨眼之間,風水先生便不見了。他這時才恍然大悟,知道是仙人指點,遂高興萬分,以為自己的皇者之風,連神仙也敬佩他三分,助他選佳穴。於是他到處張揚,說仙人幫他選定了吉穴。

 

    老百姓聽說神仙幫秦始皇選穴,人人恨得咬牙切齒,罵聲比以前更盛。神仙老道聽了後,便托夢給修墓的人,說秦陵選的雖然是個蓮花穴,如按原穴修,恰應蓮花盛開,能佔上乘的風水格局,而一經位置遷移後,便遷到了蓮花蕊上,蓮花蕊爛了,風水也就散了。風水一散,秦家的江山自然就保不住。

 

    以上的神話傳說實在很趣,花蕊穴的特點是穴埸的四周,有包得密不通風之勢。但秦陵的位置是坐實朝空,這根本不能算是什麼花蕊穴。其次是故事中秦陵的原來位置若是緊靠驪山,則有鬥煞之嫌,因後山山脈粗雄,難以下穴。離山數里亦可算是葬影、葬魄,也比靠山的位置好。以上的神話,筆者相信可算是坊間的一個附會故事。 

 

    在另一傳說中,有謂為秦皇擇選墓址的大臣,他的兒子是為修長城而捐軀的。會不會是這個原因,他將穴位故意選錯呢!這也許是一個永不能解的謎。

 

 

 

秦始皇陵穴後靠山

 

秦皇陵三大風水缺點

 

    歷代皇陵多坐北向南,這是因為中國地理環境使之然,但秦皇陵剛剛相反,是坐南向北,後靠秦嶺山脈的驪山,前朝渭水。 

 

    中國的地理環境,眾所週知在冬天時,冷風通常由北方吹向南方,而秦始皇陵坐南向北,正所謂食正北風。穴前既無朝山,也無案山,雖云平洋龍不怕風吹,但此穴有靠,不能說是平洋龍結穴,這算不算是風煞之地呢?經云:「風吹水劫不是穴」,這便是這穴的一個描繪了。

 

    其次,陵前雖有渭水,但登穴所見,既不是彎環翕聚,且有水去不回之嫌。<雪心賦>云:「登山見一水之斜流,退官失職。」是不是這應呢! 

 

    再論後山,基本是秦嶺山脈由西向東行走,所結之穴盡在關中等地,秦皇陵位置上只是秦嶺的背脊,登穴時所見背靠之山只是行龍的橈棹,且山脈甚為肥胖,殊不起眼,動態不足,甚難結穴。經云:「先看金龍動不動」。是故此龍動態不足,結穴定會感到十分吃力。秦嶺眾山結穴在南面,即登穴時所見皆走向南方,古書有云:「入穴見眾山之背去,失井離鄉。」 

 

    從堪輿學的角度,上列的三點理據,筆者亦認為,已是構成秦皇朝國祚甚短的重要條件了! 

 

                                                                                                                                                                                                     (全篇完)

 

 

伯威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 (61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