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呂氏徒孫 - 許淏生  

 

論香港局勢真偽 

 

                    

錯審龍, 套飛星, 時師嘩眾取寵

    某日,與吾友聚會,初涉風水的友人帶來坊間的一本風水書,作者「楊x光」的「香港xx經濟的風水印證」,內文一篇論及《港督府風水印證香港xxxx》,友人雖覺該書作者論點似是而非,但亦不敢作妄斷,故特攜書請吾証之。看罷,, 我只好搖頭長嘆:『不學無術, 竟有「時師」誤蒼生』,故借此地撰文,並順覆友人之提問。

    該書誤點甚多,因篇幅有限,故只先引其一二節,該書云:「港督府……坐向卻是背海面山……大門入口正面對太平山高地,背部卻向著維多利亞港大水……這就是『倒騎龍格局』……配合獨特的理氣才能真正發揮其驚人效應,這等『倒騎龍格局』是屬於大地風水格局法……特別是權力中心位置……」「《都天寶照經》中篇亦重復說:『天下軍州總住空,何須撐著後來龍……大凡軍州住空龍,便與平洋墓宅同……』」

 

                             

                 圖一:1945年之港督府(現存於禮賓府內圖片),清楚可見天馬山落脈。

辨倒騎龍格

    淏生曰 :若以龍論格,「楊x光」連甚麼是「倒騎龍格」也未明,那又何以證之?何謂「倒騎龍」?先哲廖金精曾云:「騎龍須要居『龍脊』」;另先哲沈鎬在其《地學》云:「若怪騎龍龍去長,請看騎馬騎脊梁……惟有騎龍真似怪,誰信脊梁有穴在」。 先賢已說明,凡是騎龍必要於龍脊上安扦,並非指騎「落脈處」。又;「倒騎成格」,其要訣必須迎砂開踭,逆取彎抱如弓,否則何能稱為「倒騎龍格」。須知,凡看大局看形勢,只憑一後門,便可扭轉天地之氣之而乎? 至此,相信各位對「倒騎龍」亦有概念矣。並看當年(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港督府圖片一幀 (圖一),圖中清晰可見港督府位置乃正枕玄武「天馬山」,明堂維多利亞港 (圖二),稍具察地常識者亦能辨之為「橫龍順水局」,此地何來「倒騎」? 引吾恩師一句:「心無定見,莫擬屠龍」。

 

                              

        圖二:明堂維多利亞港,可惜因昂船洲、大角咀及油麻地一帶填海工程把水流改變。


    其實基本學理未通達而亂引文章,反自暴其短,弄巧成拙!! 先哲蔣大鴻在《地理辨正疏》中云:「平洋龍格與山龍無涉……人家墓宅凡落平洋並不論後龍來脈,但取水神朝繞便為真龍憩息之鄉……」。言平洋者,平田萬頃,全看水勢分合 (圖三),先哲楊仙云:「霜降水枯尋不見,春夏水高龍背現,此是平洋看龍法」。由此可見,平洋不兼山龍,可明瞭矣。有基礎者,自不會亂套港督府為背海面山,因港督府正是山龍來脈,還可以用平洋法則嗎?「與平洋墓宅同」也是作者自述,什麼「空」、什麼「撐」,學理根本格格不入,究竟作者所談是什麼?是山龍?是平洋龍?若連最基本的學理: 平崗、平陽,或是 「平洋」、「平原」也辨得不清, 何以察陰陽二宅? 還請作者虛心先把根基打好吧!!既自稱「殿堂級」風水師的「楊x光」,本人則多送一句「欺世盜名堪誤國,搬山能手也稱仙?」


                    

                                    圖三:平田萬頃,近不見山,方稱之為平洋龍。


    尤見坊間「時師」, 為套事而硬配以飛星圖堆砌之,這種又何以稱「風水」? 與江湖神棍有何異!! 該書作者亦不例外,用的是所謂的九運盤﹝圖四﹞,例如:在二運時, 說「北方見維多利亞港....而遠處有大帽山和一獅子山相應,是為山水有情……」;又說「西北方卻沒有高山相配」。 試問青衣、荃灣,以至屯門、青山一帶的峰巒都不是山嗎?為何只有向北的大帽山和獅子山才可相應,而青山峰卻不能呢?根本說不出港督府精神所在。又道:在四運時,「向星方的位置上同時出現了陸地與海面直線並兼的形態,亦為動靜混雜,陰陽相爭……」。為何見維多利亞港及大帽山等就可以說是陰陽相配, 北角方面見山見水相配, 就是陰陽相爭,難道這就是什麼獨特的理氣乎? 可謂一派胡言, 硬板套事。

    其實要斷事, 又何須亂把飛星盤套入,更何況港督府建造工程始於一八五一年,工程歷時四載,落成於一八五五年,至今元運已歷有八個。 其間,部份加建、拆卸都計之不盡,又何以能用飛星硬套之? 其實,從巒頭方面已提供足夠答案。

 

                                   圖四:「楊x光」的九運星盤是以港督府落成時計算使用

 

                                          

                           (a)二運:向星見水。也見山。作者說這是陰陽相配!

 

                                         

          (b)二運:山星在西北方。作者說此方沒高山相配。難道此區真的沒高山?

 

 

                                           

(c)四運:向星見水。也見山。作者說是陰陽相爭。那麼你說相爭,它就相爭?要相配 (上(a)),它就相配?全是硬板套事!

    太平山,乃大帽山一系分枝劈脈經昂船洲送龍渡水至石塘咀,此為九龍半島過龍香港島淺水之處,下有石骨。由昂船洲之南至石塘咀,最淺得三潯半 (根據海圖標誌深淺,以潯為單位,每潯六英尺),最深也是四潯半,其兩旁較深,約為五潯半至六、七潯之間。古云:「龍渡逢水有石脊,兩旁自有分水形」是也。過龍再特起星峰坐落於香港島,作迴龍顧袓之勢 ,與大帽山祖宗相對; 一家骨肉, 不過是各司其職而已。 太平山再於香港島分宗,西出西高山至摩星嶺、 南走奇力山至香港仔、 東走金馬倫山而再分枝, 一枝直走畢拿山至柏架山、 另一走東南紫羅蘭山至淺水灣、舂坎角。 當中尤以金馬倫山、 紫羅蘭山、 淺水灣、 舂坎角一帶所見龍身帶倉帶庫, 故證這一帶富有者居多。 太平山坐立香港島,局內遙對之大老山及獅子山均是外山作護,隔水關攔。非「楊x光」所謂「應星」也, 而局中之尖沙咀及北角 (畢拿山支爪),兩砂均作下關兜收﹝圖五﹞,把汲水門流入維多利亞港之水團聚於此。古云:「所謂曲岸有水抱龍頭,抱處好尋氣無散, 寬平之處是明堂, 形如金盆聚真氣」是也。 而中環一帶正向這聚水局,故能主富而影響香港的經濟命脈。至灣仔一帶,水較停蓄,雖能聚財,但巒頭不佳亦有桃花風月之應,此亦地理之使然也。水經北角柏架山流出鯉魚門之南,兩岸對峙,以作門戶;門外田下山及東龍洲以作外護及羅星,惜乎山卑不高,故不出大貴之人,亦因能力所限。亦有「時師」稱香港為天市垣者,此乃妄安垣局, 豈知古仙有云:「水源自是有長短,長作軍州短作縣」。又云:「凡是枝龍長百里,百里周圍作一縣」。 由此可知,由大帽山至北角必為百里之內,「時師」還可妄稱為垣局麼? 再看水口纏護,便更明白。 所謂「一重護衛一代富,兩重亦作典專城, 三重五重福綿延,若有十重宰相地」。由此可知,香港只作縣邑,其力不大,多出富豪矣。 不須針盤,亦可知道。 亦有「時師」說: 九龍半島之脈從鯉魚門過龍至港島柏架山,但鯉魚門水深二十三潯至二十七潯, 水流甚急, 海底衝成深溝,試問「時師」既說是水口山,又何能過龍? 真可謂不知地理形勢,豈有此理, 再說外護之獅子山一帶則為風吹水劫,其成就則不能與香港島同日而語矣。


                                

                                                      圖五:尖沙咀及北角作下關兜收。


    太平山, 形成天馬, 徐氏昆仲在《地理人子須知》論及天馬形時有以下一段:「天馬山峙立雙峰一高一低,在午未者尤貴,主出典大藩方面之職.」, 先哲楊仙稱為「左輔星」:「輔星在天為丞相,若在垣中為近侍,縱然不大也節鉞」,尋常縣邑得一左輔,便能發越,故地貴在此。 而天馬形更為向外侍臣,故香港能成為國際大都會, 響負盛名,有一定之地位。 天馬分宗,餘氣橫展,布勢數里,倉、庫、屏、帳,愈剝愈秀,皆兼祿存之氣也。故主財丁大旺,出人文秀較九龍半島為多,中開公頭,落脈急峻,後有束氣, 開面化陽。 因其脈粗故只結陽居, 而港督府正靠於此,面向維多利亞港聚水局, 山水匹配,故能統領香港.。大地自然有其氣勢,並非因有港督府在此,就硬套以此為貴。什麼特別是權力中心位置, 更不可因其門向車路而說成坐空向山,行龍落脈的是有其自然學理、法則,絕不能嘩眾取寵。 

    可惜,首屆特首棄用港督府作為官邸,不知歷代港督住此,一氣相承,自有精神所在。一旦離去,有如君主不在其位,自然權威,尊嚴盡失。故官邸已失去領導香港作用, 另一方面,巒頭亦因周圍建築物拆卸及加建改建而有變更,現時只見內局砂飛背反、內堂鑿傷、青龍形踞、白虎無情,印證人才流失,賓主無情、 障礙重重、制肘之事必然更多。 而以往之聚水局更因昂船洲及大角咀一帶之填海工程把水流改變, 除非得明師指點重新更改格局,避煞迎生, 否則就算是特首再回此也覺有心無力。 至於中銀大廈的所謂煞,相比之下,影響只屬冰山一角而矣。 

理氣

    若以香港理氣來說,乃是天元兼地元之局。 下元六運當令,七、八相接,九運承旺, 至上元則衰敗無論,還審局勢。

    該書犯駁點甚多,奈何篇幅有限,只好將來再論之。                                                                                                                                                                                                            (全篇完) 

WB01343_.gif      回首頁     WB01345_.gif (61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