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伏魔殿內的天罡地煞歌 〔右〕伏魔殿全貌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提到了當時的一百零八(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個梁山好漢,他們都身懷絕技,行走江湖,行俠仗義。若問他們出生地在哪裡?答案就是在這裡的「伏魔殿」。《水滸傳》的第一回,記述了宋仁宗年代,京城發生瘟疫。皇帝派出洪大尉,專程前往龍虎山,請出當年的張天師,祈禳瘟疫,使人民能消災解難。當洪太尉等人來到目的地時,當年的天師已預知事情的因由,出發到京城去了。
洪太尉在這裡逗留期間,來到了大上清宮內的「伏魔殿」,誤打誤撞地掘開了一個埋在古井內的地窟,從此沖出了這一百零八個天罡和地煞星。以下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對上述「沖出」情景的描寫:「只見一道黑氣,從穴裡沖將出來,掀蹋了半個殿角。那道黑氣直沖上半空裡,空中散作百道金光。」在眾人覺得訝異之察,當時的觀內的人員已作出「一朝皇帝,夜眠不穩,廢食忘餐」的預言了。
〔左〕伏魔殿向上巒頭 〔右〕靈獸所壓處傳說就是當年沖出罡煞星處
究竟先有「伏魔殿」後有《水滸傳》,還是兩者先後次序交替呢?現在還是一個謎,而施耐庵對這裡的描寫,確可算是十分貼切。伏魔殿距離東隱院約七、八十公尺,它建築於一地台上,採坐壬(正北偏西北)向丙(正南偏東南)的地元龍卦線,向前便是東穩院,院後前朝案山開帳,橫列有情,艮(東北)方,有似笏形建築物聳立,更添其氣勢。殿前掛著兩幅巨型符籙,門窗上貼有道家的封條,所有門窗都掛上黑布,使遊人們都覺得這裡,有著十分詭異和陰森的感覺。
殿內除設有神壇外,陳列了天罡、地煞星的傳說和他們的出生傳奇的牆畫或牌匾。參觀當時,可能是下著微雨的關係,使人覺得有點寒意,筆者亦在有意和無意之間,逗留了很短的時間,便離開了這裡了。
〔左〕到贛州途中攝得的巒頭「案後貴人」 〔右〕旅遊車上攝得的大庾嶺一角
由鷹潭至贛州的車程約六七小時,我們用過了午飯後,便匆匆起程了,沿途山巒奇特,亦不失為一個巒頭學的教室。但由於在車上向外拍照,難度亦高,故能拍下的清淅照片只不過一二而矣。用過一頓頗有當地風味的晚餐後,我們便遊覽一下當地的夜市,亦另一番的體驗。行程最後一天的晨早集合和早餐,已經習慣了。導遊告訴我們,今天我們要經過梅關古道,返回廣東的韶關。
梅關古道上,載貨超重的貨車,熙來攘往,使它有應接不暇的感覺,道路的凹凸不平,表露了它的疲態。我們在旅遊車內,亦有左搖右擺的感覺。但到了韶關後,眼睛卻有目不暇給之嘆!遠眺仁化縣的丹霞山,有其奇異崇立之勢;曾被某大導取景的五馬歸槽山,形象上確是唯肖唯妙。在這段路途上,道路左彎右拐,使不能拍到上述的景色,實使人覺得有一點遺憾。在韶關市中心,作了短暫的停留後,我們便向南華寺出發,途經馬霸的獅子山,山上的岩洞,實是約十萬年前馬霸猿人的聚居地。寺旁餐廳的素膳,很有特色,無論形體和味道上,都幾可亂真。
南華寺全圖
筆者其實在十多年前,已經到此一遊,印象已模糊不清了。此處遠道而來,相信亦應沒有什麼驚喜。但當筆者站在聖廟的大門前,卻使我看前一亮,朝山環拱而有情,靠山雄偉而不迫,真是一塊風水寶地。最使人奇怪的,聖廟放棄了傳統的「中軸對稱」的建築方法,各大殿的擺放恰似在一弧形之中。故筆者亦希望這有限的時間內,盡量了解一下聖廟的佈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