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大海嘯探討生命的準備
〔初刊於本刊印刷版第九十 二卷〕 文•徹威
一場大海嘯,引起很多不同角度的看法。最直接的,可說是生命的脆弱。本文前卷曾討論過人生命的價值在於自覺覺他,今次則借大海嘯探討一下生命的準備。
記得多年前有一齣電影——Indiana
Jones主角與一名教徒惡戰,在一條已經在下沉中的船上搏鬥。到了最後同歸於盡的關頭,主角不禁有點猶豫,對方說:「My soul is prepared, how
about you——?」(我的靈魂已作好準備,你呢——?)
靈魂作好了死亡的準備,這是大多數有宗教信仰的人的信念。佛教並不承認靈魂主體,但作為死亡的準備,佛教與其他宗教無異。
一般人,或說是香港人,這方面是比較少去思考的。中國人的傳統思想,對鬼神一方面敬而遠之,一方面將死亡的問題作為忌諱。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起飛,人壽保險亦開始普及,但仍然有極多人對死亡一事忌諱。至今時今日,新一代當然少了忌諱,但上一代的人仍然忌諱,而新一代只不過是不知所以然。像性教育一樣,其實是未曾對下一代教育過什麼。死亡的教育,一向都是宗教家的範疇。但礙於忌諱,宗教家很多時都是點到即止。沒有宗教信仰又如何呢?
佛教在這方面是十分注重的,所以有渡亡、超渡等法事。西藏密宗有渡亡經,亦有一本十分出名的書《西藏生死書》直接面對這個問題,而且出過錄影帶。東密有《臨終不斷經》,亦有渡亡法。至於顯教當然亦有超渡法等法事。
現在想強調的,是突然死亡的心態。以佛教來說,突然死亡或意外死亡是不好的業力一種。其所以說是「不好」,是因為突然死亡的人帶著恐懼,不肯面對死亡的心識而掙扎、逃避,乃至令靈識緣到惡道。
佛教修持的「定」的作用,除了由定而生「慧」之外,是為死亡作準備。「慧」也是為死亡作準備。「定」是指控制心識,不會散亂,到死亡一刻可以控制心識去緣善道或得解脫,所以修定是一門解脫。東密的口念真言,手持契印,心緣佛境稱為三密加持,其實是「定」的方法。在死亡一刻能夠保持三密加持,就能當下解脫。所以東密上師往往勸人勤力修法,勤力持咒,就是希望在死亡的一刻不忘三密加持,起碼不墮三惡道。
不要以為學過一些佛教的法,到死時就有佛菩薩引路等迷信思想。人死前一刻,就算不是意外死亡或突然死亡,心一散亂,修持不堅定,不能在潛意識發生作用,死亡與普通人無異。所以密宗持咒,往往要以百萬篇為單位。持誦「光明真言」要最少一百萬篇以上,到死亡一刻才有相應。任何真言一樣,這是「定」的起碼。
人到死前一刻,此一生的行為會像錄像放映一般在心識浮現。有宗教認為這是審判,其實是心識自覺的反射。一生中有多少次是心識獲得安定的,此時會浮現。一生中有多少次是心識不定的,亦會浮現。定多亂少,則死亡尚可控制去緣善境。亂多定少,容易緣惡境。此即是「審判」的結果,也是因果律法的顯現。你想體驗?很容易。此時你做善事的心有沒有散亂?相對你做壞事時的心怎樣?
就算過份鐘愛的感情,一執著,於死亡的一刻,心就會散亂!所以東密提出菩提心論——勝義菩提心,行願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即心緣一切正法,一切事物的真正意義,瞭解真正空性而無所執著。瞭解無常義、無我義、涅槃義而實踐之。
行願菩提心——以大悲心為根,行一切事。
三摩地菩提心——「定」。三摩地是「定」的梵音。
如果生命中本著這三個心去生活,哪怕死亡什麼時間來臨?
大海嘯來臨時,當然要逃命!但逃不了,就面對死亡。如何面對?你想過嗎?就算不是大海嘯,就算不是突然或意外死亡,你準備好了嗎?有準備過嗎?(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