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改運祇從「心」
〔初刊於本刊印刷版第八十五卷〕 文•徹威
近年很流行改運,術數界及有些所謂佛教、玄學家等都替人改運。內容大概是擺擺風水,穿一些什麼顏色的衣服。最普遍莫如戴一些甚麼首飾等等。有離譜到教人吃一些什麼來改運。本來不滿現實乃人之常情,希望行好運也是可接受的心理。不過實在看不慣一些利用一般人心理上的弱點而行騙的神棍。
一般人認為「命」是先天的,「運」是後天的,「命」不能改,而「運」是可以改的,也沒有什麼不對。佛教的分析更加清楚與詳盡。要改運應該依正信佛法去改。
佛法不叫「命」「運」,佛法對這方面的內容是依「因果」與「業力」。因果很簡單,是蘋果的種子種出來就是蘋果,不會變成橙。種子是因,蘋果是果。所以因果是不能改的。但由因至果這個階段,還有「業力」與「緣」的關係在內。蘋果的種子帶有蘋果的業力(如果你喜歡可以叫「基因」),這種子的業力會去蘊集「緣」讓蘋果生起,如空氣、水份、陽光等。因果不能改,但「業力」、「緣」,可以改。你喜歡可以為蘋果改運。
例如你多加一些植物肥作為「增上緣」,蘋果變得又大又好吃。或者你改變一些基因,讓紅蘋果變青蘋果等。雖然改變得了基因業力,但不能將現象本質完全改變。例如你不能將蘋果的種子改到種了一棵肥豬肉出來。這可能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我希望那些想改運的人不要太天真吧了。即如我們可否改運改到成為美國皇帝?
人是帶著業力出生的,所以你不能控制在哪裡出生,誰人是你的父母,什麼時間出生等。這都是由業力決定的果。所以有人咬著金鎖匙出生,有人一出生就捱窮,有人天性樂觀,有人天性悲觀等等。無論誰,天生就不滿現實。要說明這點,有機會再說,現在單說人的業力。人的業力有善業、惡業、無記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共業」。我們的「共業」是中國人,中國的廣東人,廣東的香港人。這是我們以前一齊做過一類大致相同的事,我們帶著相同業力在這個時間、空間,在一起。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一飛機的人同時因空難而亡,又有一批批的旅行團快樂地玩了一個星期之類。
我們一出生就受善、惡業影響。善業令我們有愉快的果報,惡業令我們有不愉快的果報,所以要改的是惡業。出生後也不停的做業。
我們以前做了多少惡業?因為有隔胎之謎,已經不記得。不過一定有,趁果報未出,快快改。這就是學佛的目的。不過就算學佛都不能將所有惡業清除。祇有祈望「惡業輕報」。
業力怎樣改?首先要知業力如何運作。例如有人對著一塊玻璃扔出一塊石頭。石頭打在玻璃上,玻璃不能不破,這是因果,不能改的道理。但石頭未打到玻璃之前祇是蘊藏著一些力,這種力未集到足夠的「緣」時,果是不會出現的。石頭祇在半空中飛,地心吸力就是「緣」。如果有另一種力打在石上,令它的飛行路線離開玻璃,「果」就不會出現。也許發行路線不完全脫離,石頭祇打在玻璃一角,玻璃祇是有點損傷,未全破,這是「重業輕報」。
我們過去做了什麼惡業?今生,在我們記得的情況下做了什麼惡業?看看我們的「運」就知。有道:「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問下世果,今生作者是。」
有人不信因果,因為往往「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整路冇屍骸。」形容因果不公平。但卻忽略了業力。業力未蘊集足夠的緣,故果不現,到果現時,業力催果成熟,已經改不及了。故此出售佛法的人,或作惡多端的人,好像很醒目,在此經濟世界「撈得好掂」,但當果現時,則後悔莫及。或者曰,到下一生時我已經不知前事,有什麼果什麼業我都不知矣。
舉一個例子。多年前柬埔寨這個國家赤化。赤柬頭子波爾布達曾將一班約二萬名柬埔寨人困在一間學校,日夜折磨。如果有去過柬埔寨旅行的人一定去過那間學校參觀。禁不住要問一句,為何被困在學校的不是你?現在世界上有很多很多人間地獄。遠至柬埔寨、伊拉克,近者有在香港--記否年前佐敦基利大廈一場大火,被活活燒死的人?有沒有看過他們臨死的慘況?你有沒有把握不會出現在那種時間、空間?更近者,曾否見過在醫院一些末期病人?與佛教形容的「境」可有分別?通常正在受苦的人都不知道為何偏偏選中他。這就是業力可怖的地方,以為今世無事,果報在下一生出,確是看不清的。
如果今生做了惡業,今生而得善終,其實是上一生的善報。問題是知不知都會面對一個惡業做的「境」。「境」就是果報,此是因果道理。帶著惡業在下一世出生的人,即如現在我們看到有些嬰兒一出世就帶惡疾或在不好的國度,不好的時間,例如戰亂之中。
故此,業力是催迫果報的力量,其實在現在的世界,最好的業力是肯相信正信的佛法,為自己造就好的業報的同時,將以往不好的業力改動。當然你要有好業力出生在有佛法的地方。
現在很多人改運祇是想改到賺多點錢,所買的股票上升,甚至中六合彩。為了這些,甘願給神棍騙完一次又一次。神棍不斷做惡業不在話下,全個社會都是在這種「無明」下不斷做業。逢有人中了馬,中了六合彩都會有人去恭喜。但皈依了一位好上師的人沒有什麼人去恭喜。有些人甚至趕時間搭不到一班巴士,也認為是不夠運,可能是穿衣服的顏色不對!
佛教改業力的方法是從「心」下功夫。可以說佛法改運方法祇有「懺悔」與「大慈悲」。如何改,下卷再談。(下卷再續)